APP下载

探究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语感

2020-01-07毛小莉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声乐作品

毛小莉

摘要:中国文字的魅力不言而喻,错落在纸张上的文字,经妥当的排列组合,完成了交代事件、传递感情的重要作用。古诗词所运用的文字语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产物,当代我国呼吁民众传承民俗文化,从古诗词作为入口,可取得较高因果价值。本文探究声乐作品演唱中表达的语感,通过对中国古诗词文化的作品分析,讨论作品中运用语感的具体方式,并结合古诗词的作品熏陶,为提升语感提供可行性办法。

关键词:声乐作品;演唱语感;中国古诗词

引言:我国歌唱表演者其基本功中,需要具备相对良好的文学素养,并应在学习中培养出较高的审美能力,以此来完成更多类型的歌曲作品的表达。尤其在声乐表演者的演唱中,需要使用声音作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所以在专业学习中,需要对演唱语感做出充分调整,更好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依托。中国古诗词深受国人喜爱,因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学素养更容易被现代人感知,因此声乐演唱者在中国声乐课程学习中,对古诗词演唱语感的技巧掌握是其中较大比重学习项目。

一、中国古诗词声乐的作品概述

(一)作品来源

我国的古诗词声乐作品发展甚为久远,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楚辞》等作品,其中描绘了众多反映社会现实的音乐作品,供世人传颂。本文将对古诗词与现代音乐技术相结合后的作品进行分析,所以我国古诗词的声乐作品发展始于学堂乐歌,并历经20世纪初引入的西方作曲方式、演唱技巧的熏陶,逐渐发展成为具备我国特色内涵、社会主流审美的声乐作品,该种艺术形式也在其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大众认可。以古诗词作为作词基础,因此该类作品的内容饱满、情境塑造能力强,具备文字+音乐的双重感染力,使听众可在音乐作品中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韵味。

(二)作品分类

现阶段广为传唱的声乐作品中,包括两大分类,分别为整理原谱、重新创作的曲谱,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原谱是从古时流传下的乐谱进行整理再造得来的,因此其表现形式较为仿古,拥有原汁原味的古时特色;而重创曲谱则是以古诗词作为歌词框架基础,进行现代音乐技术的植入,为古诗词原作进行艺术上的再度加工,使其具备音乐生命力。比如在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卷中便收录了17首的古代诗词歌曲,该类原谱已然将音乐与文字相结合,具备较高传承意义[1]。

二、作品演唱中运用语感的方式

声乐作品演唱时,应格外关注语感的使用,以此来表达出歌曲中蕴含的音乐艺术魅力,所以合理使用语感的应用方式,才能将作品想要表达的韵味加以展示,把作品中的艺术内涵通过歌者的婉转歌喉做出充分诠释。

(一)规范节奏划分

古诗词在创作时,便具备很强的节奏性,在将古诗词做以音乐作品改编时,需要按照诗词节奏作曲,以配合声乐作品演唱时的节奏处理,营造出较好旋律。比如在作品《声声慢》中,原作中共14组叠词,觅觅、戚戚等又位于每句的落脚处,因此通过歌曲作品的表达,需要在该处语感的处理中,采用吟唱方法,吐字清晰同时,又要兼顾音韵的断与非断,将该作品中的惆怅、迷茫等情绪表达出来。宋词的歌曲作品中,格外注重节奏的划分,因词的结构长短不一,歌者通过歌曲的语感表述,将每字每句都入韵,才能将文章情感进行充分表达。

(二)保持抑扬顿挫

对古诗词声乐作品进行“抑扬顿挫”的处理,能完善节奏划分与旋律处理。在“抑扬顿挫”的语感运用技巧中,前者“抑扬”是指声音的高低不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构成节奏和旋律的重要因素。抑扬顿挫在乐曲中的应用,会使得整体的节奏更加丰富,旋律的曲线更加有层次。“顿挫”是指声音的停顿和转折,代表声音的形态变化。“顿挫”的存在,为声音自抑至扬、从高到下,以及声音的刚与柔、轻与重、疾与徐等的相互转变供可能。“抑扬”、“顿挫”二者相辅相成,表现出乐曲的音乐变化,使古诗词充满弹性和艺术表现力[2]。

(三)关注轻重处理

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应将诗词作品的发音语感做出轻重处理,从声音的强弱表现出诗词的音乐魅力。歌手演唱时具有的统一共识是,当对歌词发音具有明显的轻重缓急时,听众更易被带入到歌曲营造的情境中,从而对歌词表现起到重要作用,歌曲的演唱中,并不局限于曲谱层面的限制,通过语音语调的强弱变化,反而可以修饰曲谱中不到位的音节音律,使整首歌曲作品富有生命力。

(四)重视字正腔圆

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过程,应格外关注诗词的发音问题,作为审美潮流中的重要评判准则,歌词发音需要讲求“字正”,主要表现为发音标准且响亮,将声母与韵母的配合准确,进而保持声调正确;讲求“腔圆”,基于歌词的发音标准,将声音塑造得浑圆饱满,具备灵动性,带动整首曲目的腔调变得优美、富有情感。

三、作品演唱中提升语感的方法

(一)增强演唱技巧

为将古诗词作品中的语感表达能力进行提高,应首先将个人的演唱技巧加以增强,语感展现出的是演唱中的处理方法,因此语感运用较好只可增强音乐艺术的互感能力,并不能代替演唱中所必需的技术技巧。歌手增强演唱中技巧,应提升自我的表达素养,逐渐形成自我演唱风格,以此来将作品感情进行表达。对歌曲的掌控能力是歌手的一大助力,从作曲中便对演唱氛围加以处理,并在该过程缓慢体会情感表述,由此提升个人语感能力。

(二)沉淀文学素养

古诗词声乐作品中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众多价值结晶,歌手在演唱前,需对每一个字的发音、每一句话的用典含义、每段落的情感表达,进行充分预习,体悟诗词作品中的流派、创作背景、作者情感等。比如同样是李白的作品,《赠汪伦》中歌手主要应将当地民俗“踏歌”进行演绎,而《静夜思》中,歌手主要突出的应是满满的思乡情怀,歌手唯有对歌曲中蕴含的文学素养有深入了解,才可在演唱过程自由控制情感的宣泄时机,更好打动观众。

(三)建立文化共情

文学素养是歌手能够对歌曲进行理解的初步要求,而在深入了解古诗词的操作原因后,歌手能否跨越时空与诗人/词人做以灵魂碰撞交流,是其最终演唱效果体现优劣的重要渠道。在《长相思》中,歌手往往对创作背景有一定了解,但却不能实现文化共情,杨贵妃从“初长成”的青涩至冠绝后宫,唐玄宗从“不早朝”的爱慕至“两处茫茫皆不见”,好一段刻骨铭心的纠缠爱恋,歌手唯有实現了文化共情,才可在爱与凄凉的感情中完美转变[3]。

(四)采用伴奏助力

古诗词的歌曲演绎中,初学歌者不能较好融入诗词情感,因此选择乐器伴奏,将情感刻画出细腻的可触摸感,使得歌者较快感知诗词情感变化。比如使用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其典雅流畅的音色,可与厚重的诗词文化进行完美结合,使得文化特性展露无遗,衬托出诗词的绝美。歌曲《关雎》中,钢琴伴奏采用了8个小节的16分音符进行联奏,推动情感变化同时,也将观众带入了这一欲言又止、跌宕起伏的爱情世界。

结论:综上,中国古代文学诗词作品中蕴含着众多宗教信仰、朝代特色、家仇国恨内容,因此声乐演唱者为充分表达出作品语感,需进行以下方式的实践排练,如规范节奏划分、保持抑扬顿挫、关注轻重处理、重视字正腔圆等。另外在作品演唱中若想完成较高语感表达能力,需掌控好相关方法,如增强演唱技巧、沉淀文学素养、建立文化共情等,当未具备较好语感时,可采用钢琴等乐器伴奏进行助力。提高声乐表演者的个性表达能力,应良好规划演唱过程中的语感,语感透过歌者声音,传递作品魅力。

参考文献:

[1]蔡征. 探究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语感[D].西安音乐学院,2020.

[2]刘梓玉. 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孔卓.中国古诗词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8,31(08):43.

猜你喜欢

声乐作品
高山流水 颂知音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究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讨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声乐作品赏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王志信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及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