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语和入声字

2020-01-07陈浩文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0年12期
关键词:韵尾声韵广韵

陈浩文

粤语是广东最主要的方言之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言,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朝派遣军队驻守岭南之时。在现代,由于经济原因,粤语又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方言之一,粤语影视、音乐、戏剧,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口超过五千万。粤语是广东文化最耀眼的代表。

粤语除了有良好的交流、记录作用,其文化价值亦常为专家学者津津乐道。虽然说粤语的人不一定能讲出粤语的文化内蕴,但他们常常以粤语为豪,甚至认为粤语是一种语言。其实,粤语只是读音特殊,并没有独立的文字和语法结构,且和中原汉语有显而易见的继承关系,因此只能算方言。粤语的独特性之最突出者,就在其声韵。

粤语声韵复杂。对北方人来说,粤语极难听懂,主要是因为粤语保留了大量中古(唐宋)语音。它保留了古汉语四声,其中平、上、去三声各分阴阳,最特殊的是入声分阴、阳、中三种声调。下面是粤语声调及其例字:

阴平:夫 阳平:扶

阴上:苦 阳上:妇

阴去:富 阳去:父

阴入:忽 中入:法 阳入:佛

粤语声调丰富,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有人称之为中国最好听的方言,并非过誉。

汉语中古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存在入声。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但在很多方言如闽语、吴语中都存在,而粤语的特殊性在于,它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时代全套入声字。拿宋代最权威的韵书《广韵》去比较,能惊喜地发现用粤语可以读出其中大部分入声字。可以说,掌握了粤语里的入声字,便能大体掌握中古音的入声字。此外,粤语读音还和《广韵》中大量韵字读音吻合,同个韵部的字,有些普通话已经不押韵了,但用粤语读来,基本是押韵的,这便是很多人觉得用粤语读古诗词比普通话更好听的原因,因此《广韵》有时被戏称为“广州话之韵”。晚清广州学者陈澧在《广州音说》便云:“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粤语是语言学专家研究中古音的宝矿。

那么,何谓入声字?

《康熙字典》对四声的特征做过描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短促”说出了入声最主要的特点:发音短促。“急收藏”,则是指入声发音不能像其他声调一样一直拉长,而是最后会戛然而止。其实就是因为入声韵尾的存在,阻止了发音的延续。如上面所举“忽”“法”“佛”等字,其发音明显要比“夫”“妇”这些字急促。在广东,掌握粤语、潮汕话的人一读便知。若只会说普通话,则可以用普通话里的轻声作一个不太严谨的对比,轻声也是一种短促的发音,只是没有入声韵尾,但发音感觉类似。还可以用英语比较,如cat、cup这些发音短促而且有辅音韵尾的单词,读之时若不把t、p的音发出来,便非常接近入声字的读法了。

在此可以简单下个定义:入声即发音短促,具有入声韵尾(发了韵尾即不再发音)的声调。常有人说入声字不能被拉长,其实是不对的,听听粤剧和粤语歌曲就知道,前面的韵母部分还是可以拉长的,但收尾时声音便戛然而止了。

入声字的存在使得汉语语音抑扬顿挫的感觉十分显著,也是我们掌握诗文平仄的基础,而平仄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钥匙。可惜从元代开始,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入声字慢慢消失,原先读入声的字,归入其他三声,到了现代普通话,平、上、去、入四声只剩下平、上、去三声。很多人早已对入声字不明所以,即使是大学教授,也会闹出因不懂入声字而乱解古文诗词的笑话。

要学习入声字,粤语是绝佳途徑。

粤语入声字韵尾有三种,这和《广韵》完全一致。三个入声韵尾是辨别入声字的显著特征。下面用国际音标标注举例:

1.[p]韵尾,如“立”[lap]

2.[t]韵尾,如“日”[jat]

3.[k]韵尾,如“国”[gwok]

这些辅音韵尾不出声,达到戛然而止的效果。如[p]韵尾,读法就是闭上口即可,不用把p完整发出来,这个便是闭口音。

入声和其他三声不同,它表示的不是声音的高低,而是长短。由于“短促”这一特性,它可以表现多种意义。许多字的读音与其字义有一定关联,例如:表短促的动作和状态的字常读入声,如削、劈、戳、速、急、激、忽;表悲愤郁结的情感的字亦常为入声读音,如切、恻、逼、绝、戚。在古典诗文里,作者往往有意用之以抒情,使用入声字,可增加作品悲恻沉郁之感。

通过粤语掌握了入声字,读起古诗词,便有豁然开朗之感,体会也会比一般人更深一层。因为古诗词的创作严格遵守平仄格律,入声字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代普通话里入声字消失,所以许多诗词读来声韵并不协调。而如果用含有入声字的方言读之,便可大致体会古人优美声韵的风神,对古人创作安排音节的苦心孤诣有更深的体会。杜甫的沉郁顿挫,柳永的悱恻缠绵,不再是陌生的描述,而能见诸字里行间。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的韵脚“切”“歇”“发”等即是入声字,用粤语读来,更能体会那种离别时凄恻呜咽之感。同样,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亦押入声韵,悲愤激烈的感觉非常明显;李清照刻意多用入声字的《声声慢》尤然。

可以说,学习古文、古诗词,如果不懂入声字,便无法入门,学习创作更不能忽视。这不仅为了吟诵时更能体会真正的平仄之美,理解古人的声韵情感,更重在一种传承典雅文化的精神。

我们的现代教育基本规避了入声字,大多数人不以为意,而粤语也在慢慢衰落,年轻一代中,许多人已经不熟练乃至不再讲粤语。这固然有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的原因,但更让人惋惜的恐怕是粤语的文化内涵并未被正确认识。本文所讲的入声字,只是粤语深厚底蕴的一部分而已。现在积极保护方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些文化知识不会再曲高和寡。

猜你喜欢

韵尾声韵广韵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向熹著《简明汉语史》(修订本)指误
普通话声韵配合表的规范问题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
湖北田歌旋律三声韵命名及分类研究
闽南语入声韵尾的分布现状及原因推测
粤东闽语n尾韵文白异读及其与ŋ尾韵和鼻化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