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体育游艺项目整理与教育传承研究

2020-01-07张红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6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实证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体育游艺项目进行整理,从教育视角探讨其传承策略,旨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民间体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为我国民间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个案参考。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艺;项目整理;教育传承;黄河三角洲

[基金项目]2014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14CTYJ01)阶段成果,“滨州学院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团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红霞(1971—),女,山东邹平人,硕士,滨州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文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8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3[收稿日期] 2020-09-30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植于民间的体育游艺活动不知不觉地被边缘化,而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大部分口传身教的体育游艺活动由于缺乏规范的文字记载,造成传承的断层,逐渐失去它的本真感染力和娱乐休闲价值;因此,整理与传承民间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为研究范围,对广泛流传的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游艺项目进行整理,对其传承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区域民间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一、黄河三角洲民间体育项目的整理

民间游艺活动是我国民间体育形成的主要渊源,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代人民的社会生活风貌,有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黄河三角洲民间体育游艺活动,是区域内民众长期喜爱和玩耍的有益于身体健康、增进知识的娱乐项目,深得人们的青睐,在当今科技信息日益发展的新时代,整理传承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一)跳房子

“跳房子”是一种比较简单和廉价的游戏。开始前,先在地面上画出大小适中的方格状或飞机状等形状,区分出方格和半圆之间的轮廓。游戏的规则简单易懂、具有可变性;游戏开展的随机性较大,设计也较科学,如单脚跳几格之后双脚跳,能够避免游戏参与者因连续用单脚跳而失去平衡摔倒,且有助于双腿的协调发展。[1]参加者每人一块小瓦片(或用小沙袋),按顺序排号依次出场;出场者把瓦片抛至第一格,单脚跳动,驱瓦片向前,一格一格跳过;瓦片压线、脚踏线、双脚着地、脚动二次均为犯规,犯规即罚下,等下轮再跳。跳完第一格后,再从第二格起跳,待跳完全部格子,开始“背房”,即背对房格,将瓦片由头顶向后抛,瓦片落在哪一格即在哪一格做标记,作为“房子”,再跳至自己的“房子”时,可双脚落地休息。[2]一般参与者都希望占第四、第五、第六格,因为跳到这里已经累了,希望休息。别人跳时必须驱瓦片越过对方的“房子”,若瓦片落入他人房中,或脚踩了他人的“房子”,都算犯规。若“背房”时瓦片出界或压线,算犯规,当次所跳格子无效。[3]最后,以占“房子”多少定名次,这项活动多为女孩参加。

(二)翻交

翻交是儿童热爱的一种游艺活动,名称不一,有的地方叫翻棉条、翻牛槽、翻桄子、翻绳、翻线、攀撑子。民间有这样一首歌谣:“跳个舞,唱支歌,我陪奶奶找乐乐;我和奶奶玩翻撑,奶奶乐得笑咯咯。”翻交的历史悠久,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就有封云亭与梅女“长夜莫遣,聊为交线之戏”的记述。这里所说的交线就是翻交。翻交,两人游戏,只需三尺左右的线绳一根,一人用两手撑线圈,通过勾线挑转,可翻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最常见的有棋子块、两扇门、鸡腚眼、十字花、井字、房子、剪子股、面条、老牛槽、花手绢等。翻交多于少女中进行,可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促进大脑发育。

(三)拾子

拾子是古今妇女儿童十分喜欢玩的游戏。明代已有拾子游戏。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是月也(正月),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象木银砾为之,竞以轻捷。”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道:“宝玉遂一手拉了晴雯,一手携了芳官,进来看时,只见两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绢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呢。”从这些记述可见,清朝时期抓子已很流行。黄河口一带称抓子儿为拾子,也有叫“拾把把”的。“子”的用料已不再是象牙、木料、银砾之类,而是用磨制得光圆的石子、砖子,也有用棉布缝制的“布子”。“布子”很有些讲究,要求布料结实,色彩鲜艳,图案美观,剪裁后缝5个圆形小布袋,装进绿豆或小米,后来也有装沙子的。拾子的人数3~5人,比赛开始,用“将军宝”“剪子、包袱、锤”或“撑子”决出拾子的顺序。拾子时,每人抓起全部5个子,向空中一抛,疾速翻手,用手背接住,上面不论几个,还必须用手背将子抛起,半空里疾速用手一抓,谁抓得多誰先拾子。拾子一般是在地上或炕上进行,拾子时伴歌,拾法有直子、漏子、接子、窜花、堆摆等。以“直子”的拾法为例,当唱“一起,大抓”时,手攥5个子儿,抛起l个,放在地上4个(每当放下或拾起子儿后都要再接住被抛的起子儿,下同),再抛起手中的1个,抓起地上的4个。“连来,连来”,抛起1个,撒到地上4个,分两次拾完,每次两个,每拾一次前都抛一子儿。“仨来、仨来、仨来”,抛起l个,放下4个,连拾两次,第一次拾l个,第二次拾3个,先拾哪个都行,拾前必须抛一个子儿。“个来,俩来,仨来,四来”,抛起l个,放下4个,连拾4个,连拾4次,每拾一个前必须抛起1个子儿,至5个子儿全在手。“看动,不动,不动”,抛起1个,撒下4个,分两次拾完,每拾两个之前,都要抛起1个,拾头两个时,若动了其余的算输。“手拍啊,一重”,抛起1个,拍在地上4个,接着再抛起手中的1个,拾起拍在地上的4个,恢复开始时手中的5个,以上为“五重”,再反复一次为“十重”。比赛时,拾几重临时约定,若口诀与拾法不一算犯规,待下一轮再拾,一局顺利拾者为胜,若平局,则再开一局,直至决出胜负。

(四)弹杏核

这是男孩的游艺活动,两人以上参加。参加者把杏核攥在手中,齐声说“亮”,都把手伸开,依据各人手中所攥杏核的多少决定弹的先后。先弹者把参赛者的杏核集于手中,向地平面撒开,然后选好对子,每弹一对,中间都要用手指画一直线,弹中的杏核归弹者;若最后只剩一个,则在杏核周围画圆圈,半圆亦可,将其弹出圈。若画线动了杏核,未等弹手触动了杏核,画线的一对未撞击,撞击了画线的一对后又撞击了不应弹的杏核,都为犯规,则由下一个开局,最后以赢杏核多者为胜。另一种弹法为凡参加者都拿出3个杏核,用“包袱、剪子、锤”决出弹的顺序。第一个弹者将杏核撒于地上,第二个弹者挑选杏核,不管杏核是6个是9个或更多,只留3个杏核。挑选杏核者为了给弹者增加难度,千方百计留一条直线上的,这样,弹者必须使杏核过中间一个撞击另一个,打中为胜,3个杏核归弹者,不管弹中与否,都由第二人重开下局,弹法如前,直至弹完,赢杏核多者为胜。

(五)丢窑

丢窑也叫丢窝,是民间一种競技性投掷活动。每到冬季农闲季节,在村里空旷的场地上常聚集着丢窑的人群,那里是青少年热闹的去处。丢窑传统的竞技规则是参赛者每人执一个经过打制的铜钱或锡饼、铁饼,其厚约0.5厘米,直径3厘米,最大不超过4厘米;比赛时,在平坦的硬地上选点,相距l0余米,两端各挖一直径约6厘米、深4厘米的小坑作为投掷点,参赛者一般为四五人,首轮以压指来决定投掷的先后顺序。投(丢)掷时,后脚踩在窑的前沿,跨步把铜钱(锡、铁圆饼)投向前方小坑,谁投入窑内或离窑最近取胜的希望越大。投掷进行中若有人先投入窑内,继后又有投中者,如两铜钱相压,谓之争窑,先中者必须返回原地重投。等全部投完后,开始用现做的尺子测量,也有用揸测量的。若有投中窑内者,即从窑内铜钱的前沿量起,如无人投中,则从离窑最近的铜钱量起,量至谁,谁就是输了。一般是以烟卷或零碎钱做“赌注”,数量很小,只不过作为个引子,彼此热闹一番。首轮结束后,重新开始,投掷的铜钱离窑最远者先掷,丢窑都希望后掷,先掷者是众矢之的,往往成为追逐的目标。

(六)打耳

打耳又称打磨轱辘游,通称打陀螺,是一古老的儿童游艺。唐代元结曾写过《恶圆》,说他奶奶用“圆转之器”哄婴儿,可见这玩意至少在唐代就有了。“耳”,是用坚硬的木头刮削而成的,一种是两头尖,中间鼓;一种是底部尖,中间圆,顶部平滑呈螺状,为减少摩擦于底尖处锲铁珠或圆钉。“打耳”时,用鞭绳缠绕于耳的中部,在冰上或硬地面上旋放,然后再用鞭子抽打使之继续旋转,也有用棍子击之侧面旋转的,故称为之“打耳”“抽陀螺”。还有一种小型的陀螺(耳),俗称“捻捻转”,类似明代宫廷里流行的“妆域”的游戏。

(七)打瓦

黄河三角洲平原给打瓦游戏提供了天然条件。打瓦深得男性青少年喜爱,是集娱乐竞技与健身启智于一体的娱乐活动,体现着进攻防守、瞄准打靶、团结互助、争优取胜、胜乐败罚的乐趣,且能增强体质,对臂、腰、腿等部位是很好的锻炼。打瓦的动作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包括站着打、蹲着打、跳起打、转身打、把瓦片放在脚上打、夹在两腿中间打、放在头上打等等。打瓦的场地要稍平整宽大,一般在较宽敞的门前或打麦场上进行。参加者每人手持瓦块,它既是进攻的武器,又作为进攻者的目标,在相距约三米的两端平行划两条直线,一直线作为防守队的栽瓦线,一直线作为进攻队的抛瓦线或进攻起始线。参加游戏的打瓦者分为两队,每队1~4人,稍多亦可,人多更热闹有趣,两队的人数必须相等,技术力量相对平衡,两队各派一人,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攻守次序,进攻队如果不能连续取胜,则退居防守,防守队转换为进攻。[4]

(八)五福和四顶

画横竖各五条线,成正方形棋盘,二人交替布子,双方都想布成“井”字、“三斜”“四斜”“五福”“通天”。同时双方互不相让,设障使对方难以布成以上五种形式。待25个点布完子后,依成形的多少吃掉对方的子。一般是“井”字吃1个子,“三斜”吃2个,“四斜”吃3个,“五福”吃4个,“通天”吃5个。先下第一个子者后吃后走,晚下者先吃先走。走棋中尽量使棋子成形,根据成形不同而吃掉对方的棋子数也不一样,只剩两个子的一方为负,有时也成平局。四顶则是画横竖各四条线,成正方形棋盘,二人各于一边布子四个。每人每次行一步,一步为一个,横行、竖行皆可,目的为在一条线上造成连接三点,己方二子、对方一子的局势,如此可吃去对方的子。一方剩一子,不能成阵为一局,余子儿多者为胜。

二、黄河三角洲民间体育项目的教育传承

民间体育是以活的文化传统方式进行传承,教育传承是其主要渠道,只有强化其内在生命力,并使其在动态整体性保护中焕发生机,才能得到可持续传承,这种保护传承人、培养“接班人”的“延续保护”传承方法,是我国民间体育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引入学校体育,激发传承活力

将民间体育游艺项目引入课堂与阳光体育活动中,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改变其运动形式与所用器具,创新发展,既丰富了学校体育课堂资源与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又能对师生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寓教于乐,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激发其传承活力,是民间体育游艺项目得以良好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拓宽传承渠道,培育高校传承人才

就我国民间体育传承发展而言,传承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根据地域特点,将其专门人才的培养着眼于高校,尽快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传承人和继承者。另一方面,可发挥地域和人才优势,形成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特色,培养热爱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合格师资与社区体育指导员,使其承担起民间体育的传承任务,为当地民间体育的挖掘、整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优化传播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民间体育游艺项目根植于青少年的游戏活动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其传播与宣传不能仅停留于口传身教,而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学校可建立民间体育专栏,开办民间体育新媒体栏目,普及民间体育文化知识,举办各种民间体育竞赛活动,营造上下联动、城乡互动、广泛参与的民间体育传播氛围。[5]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WebGIS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预测
黄河三角洲海上风机新型吸力锚基础型式分析
黄河三角洲奋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