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间俗语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妙用

2020-01-07张沁悦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6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

[摘 要]民间俗语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口头文化,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规律、世间百态的总结。通过对民间俗语的收集、整理及分析,从中体会出一个地域、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象。笔者认为,这些短小、意味、风趣的民间俗语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具有辅助作用。以民间俗语为切入点,寻找它与民间舞蹈的异同、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安徽淮河地区俗语为例,试图总结民间俗语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民间俗语;民间舞蹈;安徽淮河地区

[作者简介]张沁悦(1996—),女,四川都江堰人,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2018级舞蹈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

[中图分类号] J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3[收稿日期] 2020-10-03

一、民间俗语的概念以及与民间舞蹈的关系

(一)民间俗语的概念

在民间文化中有一种短小、精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语言存在形式,它就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世世代代流传于人们口中的俗语。《现代汉语词典》将俗语界定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性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可见民间俗语是一种独立、成熟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民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有时寥寥数语,便道出自然规律、社会现象以及深刻的认识和哲理。

(二)民间俗语与民间舞蹈的关系

1.民间俗语与民间舞蹈之异同。“俗语”是通俗化、简单化的语言形态,常常流传在阡陌乡野,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罗雄岩曾说,“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它不受语言文字的局限,可以沟通感情,使舞者和观众心灵产生共振。”据此可以看出民间舞蹈的语言性。从某种程度来说,民间俗语与民间舞蹈是一种语言形态。在今天主要有两类语言形态,一类是以文字、符号、图画记录在某一物质载体上的语言文字,如甲骨文、报刊等;另一种则是文字未产生之前的一切记录人类文化的非语言文字,如舞蹈等。由此可以把民间俗语归为语言文字,把民间舞蹈归为非语言文字,它们是人民群众表情达意的不同形式,都具有语言性,即二者具有“俗”的性质,通过“语”形式存在。前者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叙述劳动人民的生活,后者以不确定、晦涩的身体语言体现了老百姓旺盛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民间俗语与民间舞蹈之特性。民间俗语是用嘴巴表达,亦可通过书面记录的“语言文字”。在汉语中,往往习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切抽象事物具象化、理论化,使得语意方面具有直接形象性、明确性,即使有模糊性、不确定性也可根据前后字词来判断语意,使得听众在思考时脑中便有了具体形象。如俗语“疾风知劲草”,听见或者看见这句俗语,便会在脑中形成意象,“猛烈的风吹过后才能识别什么样的草在严峻考验下刚直”。又如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十)年功”,寓意着没有长期的刻苦磨炼,就不会有成功的表演。根据以上俗语,笔者总结民间俗语具有具象性、哲理性、通俗性,也是承载民族文化意象最为直接的形式之一。

作为非语言文字的民间舞蹈,其物质载体是“人”,通过人的肢体动态鲜活地保存民族文化。舞蹈在舞动时具有极强的现时性,通过不断变化与层层递进的身体变化形成身体意象;因此无法像语言文字那般理性、客观且富含哲理。闻一多说过:“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因此,笔者从语言的角度将舞蹈的特征简要归结不确定性、模糊性、晦涩性。

由此可见,民间俗语与民间舞蹈二者具有互补性。舞蹈可以通过民间俗语来进一步升华,民间俗语可以通过舞蹈来表现。当然也不能盲目使用民间俗语,须厘清怎样的民间俗语用于怎样的民间舞蹈;因此要弄清楚民间俗语的分类,这样才可充分发挥它的实用性、有效性。

二、民间俗语的分类—以安徽淮河地区俗语为例

笔者以安徽淮河地区俗语为例。安徽淮河地区的民间俗语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描写自然现象、生活状态、价值观念以及爱情等类型。在收集俗语时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安徽花鼓灯灯歌与当地的俗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俗语是由灯歌演变过来并为人们口耳相传,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俗语。

(一)体现自然现象的民间俗语

民间俗语中有大量关于自然现象的描述和总结,它是老百姓依据自然现象做出的对季节时令、天气预测以及淮河风貌的描写。如关于季节时令的民间俗语,“三九四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石榴乱赶集”;关于天气预测的民间俗语,“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转眼就来到”“云往东,一阵风,云往西,雨凄凄,云往北,一阵黑,云往南,大雨飘几团”;关于淮河风貌的民间俗语,“太山石稀烂又硬,涡淮水翻开又冰凉”“三年收了大河湾,黄狗都做裤子穿,一年淹了大河湾,单被改成裤子穿”。

以上民间俗语,不乏关于老百姓对劳作、气候等经验的凝炼,以及对于母亲河的描述,即使饱受洪水灾害之苦依然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二)體现生活状态的民间俗语

民间俗语大部分是老百姓对于其生活经验的集中体现。罗马诗人马提阿尔说:“得有刺,得有蜜,身子还得小。”英国作家特伦奇也说过:“短小、意味、风趣。”可见,民间俗语在只言片语中蕴藏着机锋、棱角、智慧。如关于生活状态的民间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搁了好邻居,喝酒又带花,搁不到好邻居,挨板子又带枷”。这些反映民间生活的俗语,简洁传神地描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充满诙谐幽默又耐人寻味。

(三)体现价值观念的民间俗语

语言往往是一个民族价值观最直接的载体,而民间俗语则凝炼了老百姓的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万象的褒贬评价。如关于价值观念的民间俗语,“三年不抽烟,省个大老腱”“一顿省几口,一年省几斗”“骑驴不知步辇的苦”“富住深山有远亲,穷住对门无亲人”。这些俗语都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睿智的形式传达着对社会人情世故的观察与思考。

(四)体现于安徽花鼓灯艺术中的民间俗语

在安徽民间俗语中还有一类与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关系,即由安徽花鼓灯灯歌演变而来的民间俗语,它是民间俗语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在花鼓灯灯歌唱词之中记录着这门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淮河两岸人们生活的变迁,可以说是一门活的“口述史”。在灯歌中主要有劳动、爱情、描景以及说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如关于劳动的灯歌,“小小水车咕噜响,昼夜不停转得忙。转得东方太阳出,转得禾苗往上长”;关于时政的灯歌,“十年春风化坚冰,十年春雨山河新,十年改革结硕果,丰衣足食好欢欣,玩起花灯心欢畅,再夺一个好年景”;关于爱情的灯歌,“送郎送到清河水,朝着清水跺三脚,红缤子绣鞋跺断了线,跺断了三尺白裹脚,舍不得亲郎干哥哥”“奴家门前一树槐,手扶树槐望郎来。娘问闺女看什么,我望槐树多昝开,怎么好说望郎来”“我奴家今年一十九,又想留郎又嫌丑,虫吃沙梨子心里啃,风乱杨柳乱点头,满心的愿意等郎求”;关于民俗的灯歌,“月儿弯弯照南墙,吃罢晚饭来乘凉。三五成群成双对,一个个都到村头上”。

花鼓灯灯歌与民间舞蹈密切相关,二者结合形成了淮河之上家喻户晓的璀璨明珠。

以上对淮河地区民间俗语进行的分类,目的是使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表演、创作以及研究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

三、民间俗语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妙用

(一)丰富学生的舞蹈文化背景知识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口传身授”。二者无论在动作层面,还是韵律层面都需要达到“原汁原味”。许淑媖老师曾提出“元素教学法”,她认为民间舞教材建设需要到民间去找最核心的动律,这一动律包括两个方面,身体运动的规律和一点内心的感觉,即“动律”和“韵律”。前者强调动作,后者是这个地域、民族的风格特质和审美情趣。沿着许淑媖老师的观点,笔者认为民间俗语中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象就是许淑媖老师口中的“韵律”。授课老师可以使用不同内容的民间俗语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启发式教学。

体现于花鼓灯灯歌艺术中的民间俗语,主要有劳动、时政、爱情、描景以及民俗等内容。唱词中记录着这门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淮河两岸人们生活的变迁,是一门活的“口述史”。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准确的民间俗语,可以起到点化作用。如关于劳动的俗语“姐妹们,采种忙,欢声笑语绕树行。多采树种多育苗,多栽树绿化家乡”。这句俗语描绘了淮畔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即使淮河年年发大水,人们依旧热爱生活,从来没有因为淮河水灾而痛苦不堪。又如,“三月里,春风高,小奴家南湖把菜挑。路东里挑棵油饼菜,路西挑棵洋荠棵。付秧苗、小燕蒿,双樱好吃(咿哟)更难掏咯。”这句俗语刻画出淮河物产丰富的生动画面。如果在教学中使用以上俗语,笔者认为,首先从心理上给学生关于民族情感的认识;其次,从文化方面丰富课堂的生动性,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最后,学生即使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也可从中找到地域、民族的归属感。

(二)填充学生的心理台词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民间俗语中有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情景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对民间俗语当中情景交融的描述性言语进行分析,作为学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的心理台词,以弥补学生在表演时的“心理空白”。如“送郎送到清河水,朝着清水跺三脚,红缤子绣鞋跺断了线,跺断了三尺白裹脚,舍不得亲郎干哥哥。”这段民间俗语中有一个送郎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清河水的情境当中,通过“跺脚”这一动作的深化,表现出送郎人内心不舍和留恋的情景。“奴家门前一树槐,手扶树槐望郎来。娘问闺女看什么,我望槐树多昝开,怎么好说望郎来”,有人、有景、有情展现一幅动态的画面。“手扶树槐望郎来”这句话中有两个动作,“扶”和“望”。“望”表现了这位少女盼望着心上人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说明少女迫切与心上人见面的心理。但是当母亲问她在看什么时,却又不敢表露自己的心事。而“扶”便又多了一层含义,表面上是扶着树在看槐花,其实用来掩饰自己情绪的一种方法,无论是心上人来,还是母亲的疑问都可以巧妙地遮掩。這些生动细致的画面,简单的语言表达,把这位少女对真挚爱情的向往细腻地表达出来,同时从侧面感受到她对爱情的向往。短短几句便使我们感受到文字以外的意象。这些民间俗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想象力,结合演员的肢体表现能力,使它从语言文字转化为非语言文字。既不失“原汁原味的场景”,又是经过艺术化加工的舞台表演艺术。

(三)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以人体保存文化和表现文化的民间舞,只有通过肢体才可以把浩瀚无垠的民族文化传播下去。尤其在今天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舞蹈演员要以怎样的方式去诠释不同地域、民族的民间舞蹈,以怎样的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呢?民间俗语作为一种被凝炼的语言存在形式,凝结着每个地域、民族生活的人们留下的情感印记和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饱含丰富民族情感的民间俗语进行收集整理,并与学生共同解读探讨,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情感的表达能力。

如“东山高,西山陂,马头城对着天河梢,小街子对着凤凰桥”“太山石稀烂又硬,涡淮水翻开又冰凉”“三年收了大河湾,黄狗都做裤子穿,一年淹了大河湾,单被改成裤子穿”“淮河两岸好地方,河南吃大米,河北吃杂粮”。诸如此类的民间俗语数不胜数。据历史记载,1470—1991年的522年间,淮河流域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一般洪涝,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每年发大水庄稼被冲毁,来年没有收成,百姓们只好沿街乞讨。但是他们依然把淮河当作母亲河,是养育他们生命的“血液”,并且通过某些形式表达出来。从以上民间俗语中体会出淮河两岸百姓对于母亲河的热爱之情,那是一种“为你,千千万万次”的胸怀和深情。如果舞蹈演员细细咂摸这些饱含当地风情的民间俗语,笔者认为今天的民间舞舞台表演在情感表达上便不会趋同化、单一化、模式化,而是立足于那方情感的舞台再创造,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民间与舞台、传统与当下结合的表演方式。

四、结论

今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的方式呈多元态势。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培養,尤其从肢体开发和文化输入两方面入手,使得学生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既获得对纯动作的学习,同时又增强舞蹈背后文化含义的获取。舞蹈动作固然重要,但是缺少鲜活的血液似乎也缺了点地域、民族的味道。从这个视角来看,民族文化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作为民间文化的民间俗语便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通过这些短小、意味、风趣的语言文字,可以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这门非语言文字在教学上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蕊.淮河流域民间俗语研究—以蚌埠地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02):107-108.

[2]张永芳.关于花鼓灯歌艺术特性的美学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51-152.

[3]陈德琥.从灯歌意象看花鼓灯艺术的文化特质[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11):113-117.

[4]谈国栋,蒲春红.俗语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J].文教资料, 2006(21):118-119.

[5]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6]高度,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7]温端政.俗语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Abstract: Folk sayings are the oral culture that is active among the people through word of mouth, which are people's summary of natural phenomena, social laws, a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of folk sayings,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cultural image of a region and a nation can be realized. Therefo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se short, meaningful and funny folk sayings can play a supplementary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folk dance. This paper takes folk sayi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 looking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folk dance, and takes the folk sayings in Huaihe area of Anhui as an example, trying to sum up the role of folk sayings in Chinese folk dance teaching.

Key words: folk sayings; folk dance; Huaihe area of Anhui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路径探究
对羌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形成因素的探析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民间舞蹈的现代创新与发展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怎样提高民间舞蹈教学的质量
云南水族民间舞蹈的生存语境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