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思想精髓与实践路径

2020-01-07李钟麟谢周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村民建设文化

李钟麟 谢周艳

(湖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直面广袤的中国乡土,“三农”问题一直是备受国民关注的根本问题,而“三农”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靠文化的现代化作为坚强支撑和有力推动。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鲜明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再到十九大报告和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彰显中 央领导集体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知在不断加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不仅在系列重要会议中提及,还亲自深入各地农村视察调研,多次强调要以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快速而高效地推动乡村全面发展。提出了系列新主张、新措施,充分地运用到执政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思想。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精髓,不仅在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上意义重大,亦能为乡村现代化建设难题思路提供现实考量。

一 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思想精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思想高度,提出了系列有关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步伐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认识。这些重要论述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出发点:以“乡村为本”的顶层设计思想

中国乡村地域辽阔,各地民俗风情各有特色,异彩纷呈的文化呈现理所当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使得各村文化趋于一致,彰显单调模式。因而,坚持“文化乡村化”才是增强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关键。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战略中,要以服务乡村为出发点,明确乡村文化建设不是政绩工程,其首要服务对象就是乡村,最终受益主体是那些村民。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习近平强调,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应作为全党的共同奋斗目标,在各方面要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他从实际考虑到乡村文化背景、地域背景,坚持文化建设的乡村性,提出了立足“乡村为本”的顶层设计思想。他曾指出,乡村文化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要使“绿水青山”常在,让“乡愁”萦绕着人心,不能搞“一刀切”的“统一模式”,要结合特色分类推进,注重对特色资源的传承保护,走乡村特色文化建设道路[1]。从他的指导思想中,突出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做好两点:一是要明确乡村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文化?乡村文化应该是既能体现地域性,又能突出主导性,既能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好文化地标,又能吸收现代先进文明理念。二是乡村文化建设最好是什么样的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该走特色化和差异化之路,既要能保证乡村文化的本土性、独立性、有效性,又要能保证乡村文化发挥培养淳朴民风、留住乡愁,回归美丽的功能性作用。

(二)中心点:以“村民为中心”的组织建设思想

乡村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为谁建”“怎样建”“谁来建”这一关键问题,众所周知,乡村文化是村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总和,乡村文化建设其实质是双主体的文化实践,即以“乡村文化”作为内容主体,以“村民”作为实践主体。因此,要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走融合乡土文化和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与价值,实现文化的“传统+创新”之路。作为实践主体的村民,或是文化成果的享受传播者,抑或是文化的创作者。因而,要想振兴彰显乡土特色、发挥乡村价值的文化,就离不开村民的实践参与。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乡村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最坚固的群体力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高瞻远瞩,深刻洞察到了这一关键的动力。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2]他还曾表示:“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3]一方面,村民应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习近平曾表示,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形象政绩工程,而是要立足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文化产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以“村民为中心”就是要发挥最大限度,满足村民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另一方面,村民应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推动者。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激发村民首创精神。在全国人大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会上,习近平曾强调,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大力发挥农民主体创造性价值推动乡村文化振兴[4]。

(三)耦合点:以“乡村主导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思想

习近平指出:“中国悠久的农耕历史塑造出了多彩丰富的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乡村文化。”[5]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源远流长的乡村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建构起点,诸如淳朴诚实、尊老爱亲、和睦邻里等乡村价值取向,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因而,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须立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执政实践。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其指导思想凸显了以“乡村主导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传承的主张。一是强调注重发挥乡村文化的主导性。要根据地域特点循序渐进,根据风土民情坚持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振兴文化建设。二是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性。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6],强调通过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来实现深入人心的作用。三是注重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融通互汇。习近平曾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7],要实现乡村文化现代化,巩固文化内容的强大内核,就要善于熔铸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土特色革命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乡村文化建设有文化可循、有文化可铸、有文化可领。

(四)驱动点:以“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联动推进”的系统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这一状况在乡村表现最为突出。当前,乡村人力、物力等资本都大幅流向城市,乡村文化建设势单力薄,以致乡村文化自信遭遇危机、乡村文化建设濒临荒芜。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如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其建设服务,实现乡村全面发展是摆在当前的紧急课题、刻不容缓。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在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时强调,乡村振兴应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的各方面的发展,要以文化振兴为抓手,联动乡村各方面的振兴,推动全面振兴发展。一是联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只有产业兴旺发展了,村民才会稳定增收,乡村振兴战略才有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才能更有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进程。二是联动乡村人才振兴。习近平曾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8],只有培养和引进大批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人才,才能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三是联动乡村组织振兴。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更好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促使村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文化振兴。四是联动乡村生态振兴。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要求。宁静、和谐、美丽良好的宜居环境,不仅可以使村民身心健康,还可以使村民以崭新的精气神,燃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

二 习近平新时代乡村 文化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重塑乡村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保基础: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

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物质的现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现代化。乡土中国文化建设应该要立足人和人才队伍这一基础保障上,明确回答好如下三个问题。首先,明确乡村文化“为谁建”的问题。乡村文化为村民,要坚持一切为了村民。在文化建设中,要摒弃以提供设施数量作为衡量成效标尺的思想,要把满足村民“求知求美求乐”的积极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提供更多体现乡村特点、保留乡土味道、紧贴村民群众生活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其次,要明确农村文化“怎样建”的问题。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大力发展乡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校舍硬件建设,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乡村,传承乡村文脉。最后,要明确农村文化“谁来建”的问题。文化建设还得依靠人民自己。当前,涌现了很多具有原生态、充满乡土气息的文艺表达者,我们把这些人称为“草根”,事实上,他们更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我们应重视这些乡村文化骨干,组建农村文艺队,乡土艺术家协会,打造高质量“草根文化”。同时,我们还要重视乡贤反哺桑梓,如,那些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官员、教师,热爱家乡的企业家、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打工回乡的能人,为这些乡贤们搭建议事平台,共同致力于乡村文化建设。

(二)提质量: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目前,我国乡村文化良莠不齐,文化层次水平高低不一,拓展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深度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构建示范点,是推动形成乡村文化振兴大格局和提升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一方面,拓展公共文化空间,要探索创新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机制、服务运行机制。形成文化振兴大格局,要构建由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化的生产供给机制。省、县、区、乡镇等各级文化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定期制定公益性文化项目计划,面向各村,创新服务方式,如:加强对乡村文化骨干、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批准一些服务规范的村落以市场运转的方式举办特色节日活动;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室等。另一方面,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建立文化示范村、示范点,送戏、送电影和文艺节目下乡,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提升村民文化消费档次。大力发挥文化示范村样榜辐射作用,形成联动发展。文化示范村既要立足于看得见的物质建设,如开辟文明街建设文化长廊、成立农家书屋、开设文化橱窗、建设文体活动广场、举办文艺节日活动等,又要立足建构涵养激发农民向善向上的乡规民约,如开展“感动乡村人物”“孝子孝媳”“三好村民”“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挖掘和弘扬乡村优良文化传统,开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三)增活力:发展乡村的特色文化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下,要繁荣乡村文化建设,不应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事业单打独斗,而应立足乡村实际,解放思想,树立系统思维,将其与振兴乡村区域经济相结合,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首先,健全文化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督,规范农村文化产业行为。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兴办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单位并进行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重视乡村个体书社、个体文化中心户所发挥的作用。其次,发挥区域优势,全方位开发乡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各地可根据自身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统筹规划,扬长避短,找准乡土文化与地方经济的结合点,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如休闲文化山庄、民族风情文化区等,并加大力度培植乡村文化龙头产业,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最后,依法管理农村文化产业。当前,面临如雨后春笋般的文化产业崛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市场行为不规范、管理混乱的现象,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政策、法律的规范和引导,规范乡村文化市场。

猜你喜欢

村民建设文化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