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中的实用观

2020-01-07

陶瓷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实用功能造物墨子

焦 流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0 引言

中国古人在造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不断的把这些经验形成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从而构建了博大精深的传统设计思想。传统设计思想中的“实用观”,指的是设计要以实用为根本,实用功能的本质是产品的实际功用,它能给人们带来实际效益。

人类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开始掌握并不断提高改造客观事物的技术。从原始社会就知道用动物皮毛以蔽体,用木头建造房屋来确保自己的安全,这些改造的原始驱动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生存,或者说是更好的生存。历史上人类的造物常常不纯碎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在特定时间和地域下,所设计的物品也可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但一件物品的实际实用价值仍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为我们生活提供便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传统设计思想中的“实用观”,即使放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放在现代设计中,也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仍然值得当代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

本文从“器以用为功”的实用传统、“于物用所宜”的物用标准、“去无用之费”的节用思想等多个层面来探析传统造物思想中“实用观”,不仅揭示其内在含义,而且也探讨其在传统器物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 “器以用为功”的实用传统

“器以用为功”出自宋代米芾所著《砚史》,这句话明确的说明了器物主要在于它的使用功能,这种对于使用功能的强调其实不光是宋代,在我国历朝历代都可寻见其踪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争频发、分裂与兼并同时上演的一个时期,在动荡的局势下促成了这一时期艺术与思想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了一批批思想家。在这战争年代,各地兵荒马乱而民不聊生,为了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定,晏子、管子等思想家便提出坚持以实用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治理国家。相似的是墨子也从功利的角度来提醒人们采取更加经济实用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大都基于为百姓民生的考虑,带有人道主义色彩,它们贯穿政治、经济等领域,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一直到明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仍然可以看成是这种实用传统的体现。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这种实用观显得更加务实。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等理念,对日用器物造型的设计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实用传统无疑是建立在生存经验上的,并且带有时空延续意义的。

对于“器以用为功”的“用”,本质来讲它应该是器物的实际使用价值。因此首先这种使用价值是事物应具备的属性,即满足能用。《墨子·辞过》中说:“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制作衣服、腰带、鞋是为了保护身体,不是为了装束奇怪。东汉王充《论衡·别通》中说:“凿窗启牖,以助户明。”窗是为了采光而设置的。所造之物拥有其各自的职能,也正是为了这些职能而产生,从而规定了其属性。

再者能够尽可能扩大其使用效益即好用,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即耐用,这些更是需要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不同的物品好用的标准不同,针对橱柜的设计,在《闲情寄偶》中李渔提出应该“多容善纳”,对于“隙地”的这一段空间存在浪费的情况,他认为应该就橱柜原本下实上虚的设计进行调整。并且提到“善制无他,止在多设隔板”,“板勿太宽,或及进身之半,或三分之一,用则活置其上,不则撤而去之”。增加橱内搁板,又可以灵活移动隔板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空间。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动,但不失为当时增加储物功能的一个创新之举。另外“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李渔对于器物使用性能的稳定性也没有忽视,器物光是看着装饰精巧却易坏、不耐用,这样也称不上是好的设计。耐用依靠的是好的质量,明代《长物志·器具》中提到“古人制器尚用,不惜所费,故制作极备,......,皆以精良为乐”,这里的“尚用”不仅是实用、适用,更是强调凡造物务必讲究质量,以求精良。

2 “于物用所宜”的物用标准

北宋欧阳修所著《欧阳文忠集·卷五十二·古瓦砚》提到“于物用所宜,不计丑与妍”,可见两宋时期文人认为物用标准应该是一个“宜”字。“宜”的本义是合适、适宜、适当,这个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中国人自古就是讲究和谐的民族,从儒家的处世的中庸之道到老庄连接自然宇宙的哲学思想,其本质都不是从孤立的角度看待个体。“宜”是古代器物的实用标准,一方面指器物与人之间的协调的关系,另一方面指器物设计需要一种适宜的、舒适的尺度和使用效果。

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器物和使用者的协调关系,注重人的生理尺度在设计中的应用,以求得最佳的器物使用效果,这在现代即被称为人体工程学。欧美设计师在二战前后,才逐步对人的生理尺度展开研究,从而创立了人体工程学,器物设计的舒适感的提高和对于人的生理尺度的准确把握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设计中关注到了人的生理尺度,《考工记》就提到“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的车的设计情况,在车轮的直径范围的设定上考虑到了人的身长问题,充分解决了人上下车方便的问题,并且兵车、田车、乘车的轮高不同,是为了跟人的不同的使用方式相协调。可见,为了满足功能适用,古代的车的设计就已经考虑到力学和人体工学的科学原理。

功能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人的需要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人的本质属性。由于人的生理构造和机能是相同的,人的需要则具有广泛意义上的共同性。因此在进行设计时所运用的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才可以满足大众的共性需求,然而针对不同人的个体差异之处将使用者进行细化,从而精准的满足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所造之物无疑在适宜原则上得到了更高的升华。《考工记·弓人为弓》中说:“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茶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埶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这里制弓的人充分考虑到人的形貌性格的差异,为矮胖且行动迟缓的人制作强劲的弓和柔缓的箭,而为行动急疾的人则制作柔软的弓和迅猛的箭。它通过造物技巧来协调弓箭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的使弓箭作为人肢体的延伸,弥补了使用者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设计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而且这种实用功能还应该是适宜的、舒适的,给人带来更加人性化的使用效应。人依赖于坏境而生存,人拥有改造自然客体的能力,但同时坏境也在塑造着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一切由人类改造的事物其发挥的效用也免不了要受到环境的制约。这一点在古代居室的设计与布置上尤为突出,无论何时人们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都是安静且干净的,满足这两点对于好的居室来说应该是必备的特性。“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靠近闹市的居室由于吵闹且尘土而不适合居住,可见古人对于居住环境就已经十分讲究。正是由于人们的生活起居以及日常活动都是在屋檐的庇护下进行,因此房子的实用性并不仅仅依赖于遮风挡雨的功能,还应考虑到人日常生活的舒适感受。《墨子·辞过》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古时候人们靠着丘陵穴居,潮湿的环境会伤害身体,之后才发明了居室。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居住条件不断改进,也更好的与环境共生。明代园林艺术兴起,其境界已经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地步,人工之态与自然之景遥相呼应,不仅是适应自然,更是将自然纳入到了自己的设计意匠中。从远古穴居到明代园林的建造 ,人们居室的实用功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去无用之费”的节用思想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出自《墨子·节用》,墨子认为圣明的君王应该减少无谓的浪费,这才是利于天下的原则。节用追求的是以满足实际功能为目标,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增加资源的利用率。这种节用思想在历朝历代都得到广泛提倡。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用丝这一材料比用麻来做礼帽要更节省成本,孔子也表示赞同。可见在古人在造物中已充分考虑到了材料的选择,在满足相同功用的基础上倾向于选择更加经济的材料。

墨子站在节用的立场上,又提出了一系列围绕生产日用方面的见解。《墨子·佚文》说:“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墨子将饱、暖、安放在美、丽、乐之前,为的就是阐述“先质而后文”的观点,显而易见这里的“质”是贴近人们实际生活需求的。“质”原本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外在的修饰。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君子应当是文质彬彬,二者协调。墨子将“质”、“文”引申到生活日用中来,对于物品来说,它的“质”就是其实用功能,“文”则更倾向于形式上的美化。为了改善民生,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必须“先质而后文”,因为“文”对于百姓劳动力的消耗是巨大的。在当时物质生活并不充足的时代背景下,实用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墨子对于华而不实,奢靡之风采取批评的态度,并且提出“非乐”、“非美”。虽然墨子对于艺术的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为功能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实用与审美在当今社会已不再处于对立的状态,审美功能也被归入设计师应考虑的范畴,它满足的是人的心理需求。

李渔提倡“一物而充数物之用”,同样也是以节用为出发点。将能实现多种功能的材料和工艺集合到一件物品上,不仅提高了物的使用价值,也能将本用来制作多件物品的材料和人力节省下来。在设计过程中功能至上原则始终和经济原则相辅相成,一方面具有实用性的物品利用率高,在每一次使用过程中它都为人们带来了价值,人们花费的金钱可以物有所值,也变相的适应了经济原则;另一方面,在经济原则的驱动下,人们希望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利益最大化,这也促进了产品实用功能的提高。

4 结论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中对实用功能的考量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它在满足基本日用的基础上,考虑多种因素来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益和使用寿命。这些对于当代设计师进行设计创新仍有很大启发。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从人的需求入手进行设计,同时使人和外在环境更好的适应融合,这些在实用功能上体现出的人性化在古代造物中被当作是“用”的标准。这种设计思维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的,避免了设计师主观片面的构想。同时实用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器物本身,这种实用观和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多个层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带有一定社会意义。在资源浪费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传统实用思想也许能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猜你喜欢

实用功能造物墨子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墨子破云梯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墨子教诲青年
浅析包装设计中如何将审美要素和实用功能融合
以木造物
Office2010的实用功能分析
漫谈藏书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