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与政策路径
——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2020-01-06王森垚

科学决策 2020年12期
关键词:供给改革经济

王森垚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100032)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站在世界历史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新部署,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强国新方略,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新形势下,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于我们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下,《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的出版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尤其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这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立场,结合作者多年经济思考与实践经验提出的关于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观点,是一部以回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难题为导向的著作。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在于立足时空观,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内外发展环境。《结构性改革》一书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问题为导向,阐述了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中,贯穿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主线和治理经验。这为我们理解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基本的时代素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这得益于对生产关系的一系列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魂,是贯穿改革开放的主线和红线”。40年来,我国从解决商品、服务供给到更加注重企业、制度供给。对于前一方面来说,供给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对于后一方面来说,“优化”的制度为“解放生产力”带来了动力和红利。其中,制度供给是理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这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的供给侧发力与改革的现代化过程。基于此,全书相继考察了土地、金融、要素、公共卫生防疫等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情况。作者认为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各类要素入手,在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要注重市场主体、统筹城乡用地、探索跨省交易、服务实体经济、关注整体效益等五个方面进行;在金融供给侧方面,针对我国金融市场开发效率不足、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我国未来应进一步改革货币供给体系、利率机制、资本市场等,从而提高金融供给质量,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公共卫生领域,要立足整体和系统思维,多措并举,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高公共卫生系统质量、构建防御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等,从而加大供给侧的改革。

如果说金融、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发动机”,那么围绕“数字化”技术组成的“综合体”则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反映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然而资本市场还存在着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弱化、投入产出功能弱化、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弱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要加强基础性、根基性制度建设,使金融、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等建议,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毫无疑问,“数字化”将会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数字化方面,接下来的改革应重点关注数字化对货币的影响,关注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异同。在数字化时代,货币的维度、辐射空间、价值源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数字货币在流通、支付、人民币国际化、监管等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也应当牢牢把握数字化所带来的机遇。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主线,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已有基础上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还需立足我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新局面、新特征。作者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新格局、新特征。表现为:其一,国际贸易方面,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出口带动国内资源优势出口发展的格局。其二,在国际资本方面,以引进来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的资本。其三,在区域开放方面,以沿海开放为主,沿海地区先行设立开发区、特区、新区和保护区,中西部内陆逐步跟进。其四,在开放领域方面,以第二产业开放为主。其五,在规则方面,对接国际经济规则从而倒逼国内营商环境的改善,倒逼体制机制的变化。这五大特征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人口红利逐步减少,规模化发展的要素成本的提升,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等发生变化,中国的开放模式亟需更新升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了五个客观特征。表现为:其一,从出口导向转向既鼓励出口,又努力扩大进口的新局面。其二,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向鼓励外资进入中国与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并重。其三,从过去的沿海开放限行、内陆逐步跟进转向沿海与内陆同步开放、东南西北中共同开放。其四,开放领域从第二产业为主转向全方位开放。其五,从适应规则转向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这是新时代开放格局的新局面,也是理解百年变局的宏观背景。尽管中国继续选择对外开放作为推进历史发展的战略方向,但在变局的今天,如何看待新的复杂局面,成为我们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考量中美之间的新情况,离不开对美国国家利益、国家结构、资本逻辑等方面的考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现比较优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美国却面临着自身的经济危机和外部压力。我们要认识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必然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应着力打好市场牌、产业链牌、金融牌、科技牌和开放牌,应坚持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提出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已有经济思路的延续和升级,对发展问题的回应和解决,亦是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划和要求。全面准确理解“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内涵,应从五个方面考察:其一,从企业、市场、资本的角度看,应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做好这一点,关键在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讲话思想,为民营企业提供制度供给,从减税、融资、环境、政策、政商关系和企业家人身财产等方面,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海量的民间资本活跃起来。其二,从改革主线的角度看,应该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目前来看,我国供给侧还存在不少短板,无论是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服务市场等领域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在上述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供给与需求匹配的灵活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三,就业、收入是扩大内需的基础,要持续性的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得益于改革开放,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同时也有不小规模的中低收入群体。考虑到疫情因素,今年我国居民收入普遍下降,一些贫困人口脱贫后存在返贫情况。基于此,作者提出了未来扩大居民收入的宏观着眼点:将中等收入人群加倍,将中低收入人群减半,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中高收入人群消费为引领、中低收入人群消费为基础并逐步提升的消费机构”。其四,要发挥政府作用,让“有为政府”更好地维护和催生“高效市场”,发挥政府作用,以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性作用”。让“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筑牢发展基础。其五,要形成内需与外需兼容互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和活力比较大,未来我们在加强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带动周边国家、国际社会的发展,进而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遵循经济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目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构建内需体系,需要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堵点。基于问题导向,作者提出了六点建议。其一,要坚持创新发展,为双循环提供动力。创新的本质在于“通过创造新供给来催生新需求”。其意义在于通过新的供给,集中资本、资源和人力,升级旧的产业,消除中国经济存在的过剩产能,平衡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升级。而创新驱动力又存在着基础创新、技术转化创新和转化成果变成规模生成能力的创新等三个环节。建议通过加大基础投入、体制机制改革和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打通创新链,补足技术短板。其二,要坚持数字“赋能”循环。数字经济、新基建有助于拉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升级产业、完善创新体系,有利于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其三,要统筹、优化布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要增强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又要在西部区域寻找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突破口,形成区域间的优化布局、资源互补和高质量协同发展。其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中,提低”,形成纺锤形的收入分配格局。我国有着4亿中等收入群体和6亿中低收入群体并存,虽然刚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但仍处于关键阶段。基于此,要采取降低个人所得税、对小微企业所得税实行优惠政策,重点关注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事业支出等措施,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其五,从目前来看,针对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等出现产能过剩的领域,需要优化制度供给,通过政策调整、创造新的需求释放“过剩”产能,打破行业政策堵点,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其六,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行关键性、基础性体制改革,以市场化改革创新成果,优化市场发展的制度环境。国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应以高水平开放助推国内外的良性循环。在坚持开放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应该适度扩大进口规模,扩大外资投资领域,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以自贸区和自贸港为依托,建设开放新高地,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谈判和制定。

猜你喜欢

供给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改革备忘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