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金课”建设的意义、问题和途径研究

2020-01-06韩长志覃悦

科学咨询 2020年52期
关键词:水课金课管理者

韩长志 覃悦

(1.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4;2.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 650224;3.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云南昆明 650224)

多年来,高等学校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传授、体育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一大批高校毕业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网站资料,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些年,一些高校大学教学质量水平降低,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的声誉,制约着高校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影响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素质、学生态度及管理者能力等,而各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则涉及上述三大因素主体。自2018年以来,教育部出台了多项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强调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要性的政策文件,特别是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对各大高校明确提出了要求:“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前人对“金课”开展了诸多研究,多以具体的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多数研究是对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或改革措施进行总结[1][2],鲜有具有示范性、代表性、普遍性的教学理论产生,较难更好地实现教学课程样板的推广,同时,上述教学改革仅围绕某一教学环节或要素进行研究,忽视了高校教学理念引领教学的核心地位,忽视了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特点。然而,何为“水课”?何为“金课”?“金课”建设的意义、问题及途径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严重制约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从课程建设角度出发,明确高校“金课”“水课”概念、“金课”建设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金课”建设的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金课”“水课”的概念界定

高校“金课”建设是相对于淘汰“水课”而言,所谓“水课”,是指高校中课程内容考核简单、教师授课随意、学生不会挂科等课程;而“金课”则与之相反,无论是在课程内容讲授方面,还是在课程考核方面,均遵循着“宽严适中”的原则,均以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水课”的产生不仅有教师、学生的原因,也有高校教务管理的原因。应该指出,高校部分“水课”的产生与教师、学生及教务管理者彼此利益博弈有较大的关系。一方面,教师面临“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学生评教环节打分,客观上影响着教师对学生所学课程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教务管理者则面临着“毕业生就业率”“毕业清考”等方面压力问题,影响着教务管理者对学生所学课程的严格考核。因此,高校一些“水课”的出现往往与学生“混学分”、教师“轻教学”、管理者“弱担当”有着较大的关系,为了打破“水课”恶性循环现象,应从学生、教师及管理者三个主体出发,重视教师对学生评教环节打分的意见反馈,强调教学质量评价客观性、准确性,打造以教师为主体、专家评价、学生评教为辅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构建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过程化评价体系,以及规范教学管理者设计评价主体、指标、权重等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进而实现“金课”建设和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

二、“金课”建设的意义

“金课”建设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大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等特点。“金课”建设有助于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助于提升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打造和谐的高校人才培养生态,是实现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金课”建设途径研究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有助于提升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认可度,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同时,“金课”建设显然不是阶段性的、临时性的教学改革工程,而是长期的、常态性的教学研究课题,应着力探索“金课”建设的一般途径,形成课程样板,更好地让“金课”在高校里蔚然成风,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课程实施的常态,成为助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

三、“金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设途径

高校在“金课”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无现成模板可参照”“无现成路径可模仿”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教师创新思维方式,从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主体等方面出发,开展“金课”建设工作。就教学目的而言,大学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应是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养成、思维的历练。高校课程教学应强调“内容为主”,应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基础性及传承性特点。“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无旧无以为守,无新无以为进。就教学主体而言,应不断强化教师、学生的主体责任,更应强化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职责。

高校在“金课”建设方面往往需要明确与之相对的“水课”表现形式及淘汰方法,具体而言,“水课”的表现形式,一类为缺乏实际价值、课堂管理松、课程绩点高,利于学生顺利获取学分但对未来就业帮助不大的公共选修课程,该类课程内容一般不重要;另一类则是课程内容比较重要,由于教师及学生的原因,导致教师课上讲授“照本宣科”、期末考试“蜻蜓点水”,学生课下课上均未认真学习,最终考核“流于形式”等局面产生。

淘汰“水课”的方法。大学淘汰“水课”的有效方法,在于增加考试淘汰率,使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做好师生互动,注重教学过程,克服课堂教“知识”,成绩靠期末考试,切实杜绝双方互相讨好而形成的“放水”现象。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增加通识课程,以及强化教师学术素养等。因此,未来“金课”建设中应改变现有教学改革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积极推进“水课”淘汰机制建设,应从教学体系构建出发,围绕教学理念,从教学平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实现“金课”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性、代表性、普遍性的“金课”途径,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课程样板的推广。

四、展望

围绕一流课程建设,打造国家水准、国际领先的“金课”,应着重强化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等。高阶性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因此,“金课”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人,教师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及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思考是前提,两者缺一均未必就能产生“金课”。未来对高校“金课”建设的途径应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明确“金课”建设的途径;同时,强化对学校教育改革相关职能部门、教师及学生等不同群体对“金课”建设意愿及路径选择等方面的调查,从而全方面明确“金课”建设的途径。“金课”建设途径涉及教学理念、教学平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多方面内容,任何一方面偏废均会影响“金课”的效果。选择什么指标才能准确、客观构建“金课”建设评标准体系将是未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水课金课管理者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窗口和镜子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治理“水课”打造“金课”
“水课”与“金课”之我见
高校公共体育课“水课”现象分析
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