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自流灌区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

2020-01-05王与成

陕西水利 2020年7期
关键词:灌溉面积管理站马鞍

王与成

(西乡县马鞍堰灌溉管理局,陕西 西乡 723508)

陕西南部山多水多,植被茂密,地表水系发达,河溪分布广泛,地下水含量丰富,年降雨量大,故陕南多塘库、堤坝,灌区大多为自流引水灌溉。近年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这种灌区失去了以往农村产业基础支柱地位,多数灌区灌溉面积萎缩,水利工程辐射功能区域逐年递减,加上其他历史原因,个别灌区生存发展已面临相当多的问题,有关灌区管理体系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下面就陕南典型自流灌区马鞍堰的有关体制改革情况进行几点探讨。

马鞍堰灌区地理位置在陕西省南部的西乡县境内,现由马鞍堰、金洋堰、小峡三个独立灌区组合而成。三个灌区全部位于西乡县南部,西至峡口镇,东至堰口镇,总灌溉面积10.65万亩,囊括西乡县南部主要粮农生产基地绝大部分,是西乡县农业、生态环境改造、多种经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重要水利设施。三个灌区全部采用枢纽低坝自流引水方式,经干渠输水至支、斗渠,最后分流至斗、农渠直至农田,属陕南典型自流灌溉灌区。

1 灌区基本情况及工程设施存在的问题

马鞍堰干渠于1973年3月基本建成通水,现有灌溉面积7.68万亩;金洋堰灌区始建于1451年,经过几个朝代的修建形成现有规模的灌区,现在达到1.69万亩的灌溉面积;小峡灌区于2001年10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现有灌溉面积1.28万亩。

2005年,为提高灌区管理效益,促使西乡县南区几大灌区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将马鞍堰、金洋堰、小峡三大灌区合并,成立了马鞍堰灌溉管理局。合并后灌区总灌溉面积10.65万亩,下辖小(一)型水库一座(古城水库)、小(二)型水库一座(龙洞河水库)、水电站一座(梁家垭电站)。

1.1 马鞍堰灌区

1.1.1 灌区现状

马鞍堰被当地人誉为“西乡的红旗渠”,其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险、历时之漫长、修建人数之多,闻名于县内外,当时在全省也是少有的大型水利工程。

主要水源引自汉江右岸二级支流峡河,渠首枢纽为浆砌石低坝自流引水。1958年冬开始修建,到1973年3月建成,跨越15个年头,中途由于历史原因停建6年,实际建设时间为9年。该堰西起西乡县峡口镇(原左溪乡)狮子村峡河中游的大观音崖,沿着巴山北麓,穿山越岭,由西向东,尾落堰口镇老堰沟,历经峡口、柳树、杨河、城关、堰口等5个镇(当时的贯山、杨河、堰口3个区的8个乡镇、47个村),惠及灌区近10万民众,创造了建国以来西乡工程建设的奇迹。建成后的马鞍堰输水干渠全长43.85 km,设计最大流量5.5 m3/s。共开凿隧洞19座、长4.63 km;修建排洪桥43座,明涵107座、长3.69 km,渡槽 32座、长656 m,各类建筑物总计325座;修建支渠9条、长73.9 km,修建斗渠以下农渠400多条、长380多公里等。

1.1.2 工程设施存在的问题

(1)马鞍堰干渠和主要建筑物多建于“文革”时期,属“三边”工程,加之又是县社为主群众自办工程和资金匮乏等原因,存在着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衬砌率低、工程病害多、不配套等问题,造成后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管理人员增加、管理成本提高。

(2)马鞍堰工程只作了原工程规划中的一期渠系工程,缺少必要的骨干蓄水设施调节径流。支渠和田间工程未配套,致使灌溉保证率低,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灌溉面积长期徘徊在6.0万亩左右之间。

1.2 金洋堰灌区

1.2.1 灌区现状

金洋堰灌区水源引自金洋河,渠首枢纽位于午子山下堰口镇境内,采用浆砌石低坝自流引水。灌区有输水干渠一条,长14.576 km,设计流量2.4 m3/s,设计灌溉面积1.69万亩。

1.2.2 工程设施存在的问题

金洋堰低坝引水枢纽位于堰口镇以南0.5 km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891 km2,多年平均流量0.3亿m3,金洋堰灌区引水只占来水量的2.31%。由于水源充足而使该灌区工程自解放以来未做过较大的配套、改建,致使整个工程存在问题较多,灌区矛盾日益尖锐突出。其主要存在问题是:骨干工程病险严重,田间工程不配套,干渠比降缓,且局部出现倒坡,流水不畅而使灌溉效率降低。

1.3 小峡灌区

1.3.1 灌区现状

小峡灌区位于西乡县城东南的堰口、古城镇境内。渠首枢纽为浆砌石低坝自流引水,建于堰口镇元坝村小峡河白马洞下游50 m处。灌区有干渠一条,长15.80 km,设计引水流量1.3 m3/s,加大流量1.5 m3/s,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

1.3.2 工程设施存在的问题

(1)因受资金限制,只建设好一期干渠工程,原规划支渠2条,直开斗渠6条及田间渠道未配套修建,致使现有灌溉面积维持在4500亩左右。

(2)小峡灌区1997年12月开始修建,2001年10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由于建设期间受资金限制,县上采用灌区群众用工集资形式,以及配套工程设计标准低,造成工程质量较低;加之尾水汇入古城水库后调节灌区用水必须配套水库管理人员,故所需管理人员众多,管理成本较大。

2 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5年经西乡县县委、政府组织,将马鞍堰、金洋堰、小峡三大灌区合并成立了马鞍堰灌溉管理局,下设:马鞍堰管理站、梁家垭电站、丰东管理站、黄池管理站、杨河管理站、梭罗管理站、小峡管理站、金洋堰管理站。县政府配套财政编制人员89人,其中:全额财政编制18人,差额财政编制71人,其余人员经费来源为自收自支。

主要经费来源为:财政划拨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水费上交财政后返还定额补差部分电站。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结构复杂,实有在岗人员109人,严重超编,财政编制仅占72%。经费来源单一有限,捉襟见肘,无法保障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

(2)梁家垭电站建成年代早,设备老化,发电受灌区用水季节性影响,全年营业额收入反而不足用于设备检修维护、员工工资及各项费用的支出。

(3)工程设施老旧,病害险段多,自然灾害造成的工程设施损害频发,以及冬春清淤、岁修所需,年工程费用支出巨大。

(4)现阶段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群众意识淡薄;征收工作主要由管理部门负责,自流灌区无制约措施;灌区内各项经济发展占用原灌溉面积,水费征收面积逐年萎缩。截止2019年,实际征收面积占总设计灌溉面积不足30%。

3 亟待改革的具体问题

1)人员工资、福利无法保障,办公经费紧缺,管理部门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工程设施老化严重,又多临沿山,受自然灾害影响系数大,需维持大量的维护管理人员与经费缺少相互矛盾;

3)水费征收面积逐年递减萎缩,与水费征收任务存在较大差距。

4 政府落实的具体改革措施

2019年12月,经县委、政府多次协调多个部门,最终落实马鞍堰灌溉管理局改革措施如下:

(1)人员机构合并分流:减少原有基层管理站、局设科室,总编制52人(其中:局机关10人为财政全额编制,基层42人为财政差额编制),其余人员经考试、考核后分流到县属其他单位、机构工作。

(2)梁家垭电站由政府收回交由县城投公司经营。

5 引发的思考

1)马鞍堰灌区管理部门体制改革后,现有实际管理人员58人,比政府编制限定的52人多出6人(其中2人由于年近退休,另外4人因其他身体健康原因无法分流),加上原有42人的财政经费差额原因,人员经费实际还存在很大差额。

2)人员分流时在考虑接收单位意愿情况下,外流人员均为青壮年,留存人员老弱者居多,造成人员减少实际管理原有工作量无变化的局面。加上灌区管理是野外作业,劳动强度大,维持正常管护工作存在一定风险。

3)有关水费征收问题在本次改制中未出台地方相应政策。

6 关于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马鞍堰灌区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后存在的后续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灌区多年基层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陕南自流灌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国家现阶段有利政策,争取在城乡供水、水利绿色能源等各方面多项发展,摆脱在新形势下的不利局面。

(2)水费征收是面临广大群众的一项工作,在工作中一定要采取主动措施,摸清灌区实际情况,搞好舆情导向宣传。争取各级政府政策主导,形成政府与主要管理部门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确保水费征收工作正常开展。

(3)多向争取资金,改造治理工程设施老旧、病险问题,加强维护管理,以期水利设施正常运行发挥作用。

7 结语

新形势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水利管理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尤其对像陕南这种自流灌区带来的冲击更大。如何顺应形势,逆流而上,充分发挥水利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点与强项,是每一个水利人必须面对的考题。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在继续,只有妥善解决了基础水利管理行业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确保这一领域持续发展,继续造福人民群众。

猜你喜欢

灌溉面积管理站马鞍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对策
◆我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7亿亩
对标一流 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访山西省生态畜牧产业管理站站长杨子森
红寺堡扬水工程大泵改造后灌区用水分析
浅析运输管理站的档案管理应如何与时俱进
“马鞍”
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