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0-01-04孙志林

公关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我国对外投资、国际交流、人才输出与输入愈加频繁,这也给当下的职业教育赋予了“国际化”的新特征。该研究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投资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资源三个角度提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办学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也被赋予了“国际化”的新特征。对此,高职院校应站在新历史方位下,根据国家、社会对国家化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我国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发挥新的时代价值。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2015年起,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逐渐优化产业结构,中低端产业逐渐向高端产业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发展也给职业教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随着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发展,我国对外投资、国际交流、人才输出与输入愈加频繁,这也给当下的职业教育赋予了“国际化”的新特征,高职院校不仅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更要给我国企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人才支撑,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职院校国家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2.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4年);立法保障的加速发展阶段(1995-2002年);规范化发展阶段(2003-2015年);国际化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1]。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从培养社会急需劳动力发展为培养能够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高技能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目的也呈多样化发展,从单一的解决社会问题发展为满足政治、经济需求,同时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此外,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国家的逐渐增多,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也日益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主体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这也要求了办学模式的持续创新。

3.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国家层面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设计和规划,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中国发展背景下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制造业产业链的逐步升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其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打造與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既回应了社会对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多元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此,高职院校也应打造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提高课程质量、壮大师资队伍、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模式亟需完善

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目前来看主要存在两种办学模式:一是完全依附中方高职院校,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机构;二是以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或校办企业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通常属于从属地位,规模较小。此外,无论哪种办学模式,办学主体往往目的不一。中方是为了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而外放主要出于经济利益。因此在各种资源的收入上具有很大差异,外放往往只能够提供教师资源、课程体系、教材等“软件”。中方则要投入教学相关硬件,投入资金和承担的风险都远高于外方,有悖于合作办学的对等性。

2.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一般来说,参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同学应完成双向课程教学,在毕业时获得双毕业文凭。相对于普通毕业文凭,双毕业文凭的课程内容多、考核方式复杂,给学生的英语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学生同时还承担着较多的企业实训课程,因此课业压力较大。有调查显示,有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获得双文凭[2]。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认为不出国深造或就业就没必要拿到外方文凭,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双毕业文凭获得率。

3.专业设置不均衡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的专业还较为单一,且与人才需求有一定落差。在专业类型方面,有研究表明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有超过40%的专业为经管类专业,而针对我国高端制造业人才紧缺而开设的专业比例还较低,仅有38%[3]。学科专业引进与配置不平衡,与工业制造业相关的工科专业引进薄弱。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在初期招收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录取分数多为专科建档线。此外,受限于办学经费,高职院校也更多的选择投入小、难度低的经管类专业,但如今这种办学理念已不适应我国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1.加强政策指导,完善办学模式

一方面,中央、地方政府和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发展、人才需求的调研论证,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类型、特色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通过差异化的政策指导和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专业和紧缺人才,在控制办学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政策鼓励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加强对投资的政策引导,以各地区高新园区为主阵地鼓励外资企业、跨国集团加大对办学项目的投入,承担更多设备、师资和培训方面的投入,减轻中方高职院校的压力。充分发挥中方高职院校在师资、教学管理、场地、生源等方面的优势,培养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国际化”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2.完善课程建设,创新培养模式

当下,受教育个体在就业、升学、创业上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传统市场需求导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应以受教育个体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逐步完善课程建设。一方面,对中外两方的课程体系进行分解和重构,实现外方课程的本土化。在整体引进外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处理。依托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在不降低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加强英语教学,在英语成绩通过考核后方可开展外方专业课程教学。在实践环节方面,应注重实训的连贯性,改变原有的集中短期集中实训模式,将实践课程融合到学生全部学习生涯中,提供外方企业的实训机会,同时配备外方导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引导专业布局,引进优质资源

第一,针对专业设置不均衡的问题,可引入多元办学主体,构建校企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将企业作为职业培训项目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通过企业的实践平台和职业培训体系引进更多的工科类专业,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国外知名企业的培训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壮大国内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如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上海通用汽车维修服务技能ASEP校企合作项目。第二,进一步扩大招生对象,提高工科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选拔优秀技能型人才,提高中外办学合作项目生源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关晶.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8(06):11-17.

[2]何新哲. 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李青.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述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19(02):63-68+73.

(作者简介:孙志林,扬州市职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创新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