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映照人间百态

2020-01-04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吴敬梓范进儒林外史

【虫家讲坛】

魯迅先生曾评价一人一书,“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它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个人就是吴敬梓,这本书就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小樱:你看啥看得这么起劲呢?还有,你看看你拍的是谁的大腿……

书虫:Sorry!正好看到范进中举这儿,胡屠户的反应,真是实力诠释什么叫“打脸”,哈哈!

小樱:哦,是《儒林外史》里面的人物吧?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严监生。

书虫:我也记得他,那个临死前还比个“耶”的抠门老头!

一本书的时间

人物塑造

在人物塑造上,《儒林外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书中写到的这些士人,多有原型人物作为基础,大多是吴敬梓的朋友或是他曾经接触过的人。他摆脱现实的人或事对于创造力的拘禁,将素材巧妙嫁接、组合,幻化出比现实本身更具穿透力的人物和情节。同时,他还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将动作心理等写得合情合理,就算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吴敬梓笔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单色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他还善用精确的白描,于平淡中,尽显讽刺之意。

两人进来,先是静斋见过,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鱿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范进究竟是不是守礼孝子?作者未予一字评语,全是通过描写让读者自己去发现、体悟。“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鲁迅语),令人拍案叫绝。

吴敬梓用这本书映照出人间百态。多读几遍,以书为镜,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书中看到那个潜藏的自己。

一本书的时间

关于作者——

1.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清朝小说家,有“秦淮寓客”“文木老人”之称。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吴敬梓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的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吴敬梓应科举时,被斥责“文章大好人大怪”,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饥寒交迫。这样的人生经历,令吴敬梓对考八股、开科举的利弊感受尤深。

3.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吴敬梓:“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关于文本——

1.“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2.《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清代出现了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猜你喜欢

吴敬梓范进儒林外史
吴敬梓暖足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范进中彩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范进一日游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