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并适用于实践之中

2020-01-03马越恺

人物画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中庸论语

马越恺

摘 要:儒家的中庸思想既是一种高效、深邃、科学的人生哲学,也是一种充满中国智慧的方法论。基于此,从思想内涵、孔子的阐释和具体应用等三个方面来探求中庸的思想精華和适用价值,以便人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中庸;思想内涵;应用价值

引言:“中庸之道”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一种妥协,一种退让的方式,而恰恰与之相反,“中庸之道”是一种辩证的智慧。中庸之道主张反对偏执、片面,强调各要素的兼济、统一和平衡,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庸之道不仅出现在中国哲学史内,在西方哲学史中,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同样提到了“中道学说”。“中庸之道”被中西方古代哲学同时认可,可以说明它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何为中庸

首先,何为“中庸”?“中庸”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孔子曾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在孔子看来,中庸是一种最高的行为准则,是道德修养中最高的境界。而何为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在孔子看来,中庸即时中,“时中”意为随时符合标准,但标准是要与时迁移的,时时皆中,无时不中之意。所以对于君子来说,只有时时离不开中道,才可称为中庸。若其行为准则不能时时“时中”,那就不能算做中庸。《中庸》中提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形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这其中也说到了中庸就是将适中原则贯彻于日常的行为中。故“中庸之道”会在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思想方法上,孔子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1]《子罕》中提到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表达了防止私意揣测、断然肯定、拘泥错谬、自以为是。而在文质关系上,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孔子弟子赞扬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性情上的中庸,也是对人自身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

再者,我们需要了解“中”和“庸”的分别含义。在《中庸》中,对“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意为,当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为中;一旦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却又符合常理,就成为“和”。“中”是道之体,性之德,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本;“和”是道之用,情之德,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则。而“中和”便是最高境界,天地各安其所,运行不息;万物各随其性,生生不已,与“中”所阐述的当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时,内心那种淡然不波,不偏不倚的态度,两者从人的角度来看,大径相同。故“中”即可理解为“中和”,其中包含了不偏不倚,不走极端;适宜、合适、合乎标准;内心中和谐的境界三重意义。

接着,我们再来研究“庸”的含义。在《尔雅·释诂上》写到:“庸,常也。”[3]它表示“庸”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行之道。朱熹也曾说过:“庸,平常也”。同样认为庸也是平常之道。《中庸》就是要求封建社会的人,按照封建统治阶级的标准过正常生活,由上述所知“庸”有日常、平常之意;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意思人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提到:“庸者,用也”[4]。用就是实践,所以“庸”还有实践的含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庸不只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标准准则,存于心中;还是生活中实践的方法论,流于表面。

二、孔子对中庸的论述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伦理学说,也是孔子处理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是孔子代表儒家学派对世界和人类理想追求的一种看法。

首先,孔子所坚持的处事方式是“执两用中”,这同样也是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观点。《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5]。师是颛孙师,即子张。商是卜商,即子夏。子张处事有点过分,子夏处事又有些保守。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而正确做法该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要学会把握事物矛盾双方不同的意见,保留正确的一面,舍弃错误的一面,才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孔子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统一的契机,这也告诉我们要把握事物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事物变化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所以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不能形而上学一成不变,否则中庸就会成为机械的教条,这也是孔子对人们处事方式的一种愿望和期盼。但在“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孔子并非不取消两端,还强调要去主动正确掌握“两端”,才能两端中取得正确的“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也说明了孔子对于“两端”的做法,探究穷尽,探究清楚。而人们通常会将不偏不倚理解为在两端之间选择中点,与两端保持同等距离;或在不同意见之间调和折中,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这是一种误解。《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6]其意为孔子钓鱼不采用在长绳上系满钓钩的钓法钓鱼,射猎鸟儿不却不射归巢的鸟。纲钓会伤及无辜,射宿而不仁道,这才符合中庸之道。孔子不否定钓鱼射鸟,即不否定“两端”但要采用的仁道的做法,“执两用中”把握平衡统一的度。这也符合孔子主张的“以直报怨”,依据道义原则抱怨,即适度之意。而后儒家学派另一位代表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中》也提到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7]强调了在中庸的同时,也要注意“仁道”。

再者,阐述完孔子的处事方式,该了解孔子的处事态度是如何的。在孔子看来,中庸是衡量道德的最高标准,正如西方哲学史中说到的“德性”,是区别君子和小人、明辨善恶是非的尺度法则。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意为中庸是最高的德,人们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这也表现了孔子对社会环境和人们道德水平的失望和期盼。人们有无“中庸”也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论语·中庸》中提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反对中庸之道。君子因为坚持“时中”,无过无不及,而小人行事肆无忌惮,转走极端,故反中庸之道而行。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人,他存在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看似“执两端而用其中”却相差甚远,这种人就是伪君子,假好人。做事圆滑老道,四处讨好,表面坚持原则,却在大问题关键时刻会抛舍道义,临阵脱逃。孔子称这类人为“愿人”。《论语·阳货》中记述了:“乡愿,德之贼也。”[8]表达了孔子对这类假好人的痛恨,“德之贼”也说明了“愿人”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丑陋形象。孟子也在《孟子·尽心下》中阐述了何为“乡愿”:“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局之于忠信,行之似廉,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10}。意思是:“乡愿”这种人你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例子,你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指责的,他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看似忠厚老实,行为看似廉洁干净,大家都很喜欢他,他也很自以为是,但却不能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损害道德的人。在孔孟看来,小人就是走极端的人,极易辨认,但“愿人”却不易,他假装满腹“中庸之道”,看似君子,实则比小人还小人。“愿人”虽披着“中庸之道”的外衣,但他却是离“中庸”最远的人,也是对道德危害最大的人。由这类人可联想到汉奸,表面一腔热血坚持正义,但可能一些迫害或威胁就转投邪恶,危害正义,实在不如小人来的光明磊落。

但不能因为有“愿人”的存在,就不坚持“中庸之道”了,这也是不可取的。孔子仍然认为所有美德,都处在两个极端的中道。例如勇敢是懦弱和冲动之间的中道;谦逊是自卑和自大之间的中道等。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为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身,这就是中庸。一切情感,事物发展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淫不伤,此为“中和之道”。但在现今社会,能做到的人实在太少,物欲横流的冲击使我们离“中和”渐行渐远,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可以独善其身,我们只能尽量做好自己,尽量不去随波逐流,实在太难太难。

紧接着分析孔子对于人生是该求上进还是偏保守的看法。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狂,指有很高的志向;狷,指有所不为。狂者志高,积极进取,但疏于实行;反观狷者偏于保守,缺乏进取之心,但是洁身自好,有所不为,不同坏人坏事同流合污。两种态度,一种颇为激进,另一种偏为保守。孔子认为二者都有可取之处,但又都有所短,并未理想;理想的是中行而与之。中行,就是不要偏于狂或狷、激进或保守。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既能进,也能退;兼得二者之长,而避二者之短。

关于处事态度,不仅有对人生总体发展态度的认知看法,还有对物质财富和感情情感的具体分析。对于物质财富而言,《论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均,不是指平均,而是要各级阶层都能得相应应得的份额;富者不过富,贫者不过贫。“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也体现了同样无过无不及,适度即可的意思;孔子对于情感说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意为对一个人的感情,爱,就要让他生;恶,就巴不得让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就是惑。在现实生活中,无论爱也好恨也罢,要懂得无过不及,走极端是不可取的,也违背了中庸之道。

三、中庸对现实的应用

由上述可知,我们需将“中庸之道”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世界观,但世界观又怎么能离开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中庸又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实际应用,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才是关键。

中庸讲究中和之美,恰到好处,不走极端。例如家庭教育,如果自小出一个严父慈母的家庭中,那男孩子长大大概率会刚强坚韧,有远大抱负,敢作敢当;而女孩子长大也许会独立自强,有坚强的心灵,不轻易放弃。如此有利于整个家庭的传承和发展壮大。反观如果父母都太过严苛,孩子从小生活在重压之下,不利于正常健康成长;若父母都过于慈爱孩子,就会失之于宽。所以遵循中庸之道就很有必要了,要求我们凡事适度,不走极端,但人本身终究是感情动物,在某些情况下,情绪会不受人自己控制,例如成功后的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和失败后的一蹶不振,垂头丧气,这两个极端都是要不得的,而“中庸之道”会时刻提醒我们不要被一时成功冲昏了头脑,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否认自己,“平常心”很重要。古人云:“胜不骄,败不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具体来看,中庸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慎独”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增强抵抗孤独和寂寞的能力,不害怕独处,反而紧紧把握独处的时光,尽可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忠恕”有利于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忠恕宽容的精神会引导人用宽容的态度为人处世,既可以减少与他人发生冲突摩擦,也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至诚尽性”有益于高校学生自我发展。“至诚尽性”的内在含义有两层,首先是“诚”,从个人层面来说,诚信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同时诚信既是中庸之道的出发点,也是中庸之道的归宿点。中庸之“诚”讲求注重人内心的态度,是人们在自身修养和思想道德上要达到的状态,而后在基于诚的本心上信守承诺。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其次,“尽性”,则是舒展自己本性,高校学生培养善于发现自己的本性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当今社会并不提倡压抑本性,而是推崇个性张扬,善于创新,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不仅对个人有极大意义,并且对国家治理也有很大帮助。如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的“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家发展方向失衡。同时形成了严重的个人崇拜,并对之后的领导人造成不良影响和错误的错误的指导方向。以上种种过激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庸之道”,历史的教训提示我们要遵循“中庸”: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冒进,不保守。在我看来,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遵循“中庸之道”的典型案例,它摒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所强调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市场经济取经。吸取了历史上前苏联斯大林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否认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等经验,也学习到了不能像美国胡佛总统时期实行彻底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就好像“执两端而用其中”,把计划和市场只是看作单纯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手段,将两者糅杂合并,推陈出新。

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还要同时兼顾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这点对于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华民族尤为重要。文化发展,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时代性表现为文化的变革,如唐诗宋词元曲;民族性表现为文化的传承,如孔孟老道,四书五经等。时代性通常被认为是特殊性,民族性体现着普遍性,这是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展现的“兩端”。以西安为例,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其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璀璨而辉煌的文化历史,直到现代。而如今西安的发展不仅没有抛弃过去的光辉,反面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融合,繁衍出更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这无疑是对“中庸”的最好阐释和展现。对于文化发展问题,更要避免只执一端的想法,或只见民族性、普遍性,全盘肯定;或只见时代性、特殊性,全盘否定。求得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回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上,扣其两端而竭之,全面认识把握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才是正确做法。

儒家还有一个关键思想是“大同社会”,所以不仅要关注本国的发展,还要心怀天下,关注整个人类的发展,用中庸思想去解决人类总体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9]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将有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人作为一定的伦理关系中的人、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负有伦理责任的人,从而使个人的德性和价值实现紧密地与他和他人的关系相联结。”

儒家把个人放在家庭、社会、天地万物之间,个人不是孤立的,必须依靠外部世界,与之关系和谐,才能生存发展,繁荣兴旺,将“爱”的思想感情不断推广,追求“大同”社会。中庸也表明人不能自我封闭,而是和身边的事物、广大的世界相互作用,去成就自我,还要成就事物,共同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也就是要“尽人性”“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天地参矣”。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改变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于现中国的种种偏见,同时我们也要将自身优秀文化向外传播输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几千年历史经验的结晶,更是仁者“爱人”的本性要求。“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中庸》)人和人之间不是敌人,不是狼,更不是地狱。人和人本为一体,“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必将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取得进步[10]。

结语:阐述了许多中庸之道对人们的具体帮助和指导,回归哲学最关注的还是人对最终理想最终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孔子将“中庸之道”看作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这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认可的,西方古代哲学也同样提出“德性”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亚里士多德将“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与“中庸之道”的思想极为相似。他把人的道德状态分为三个层次,即“过度”、“不足”和“中道”,这与孔子的“过犹不及”的思想不谋而合。但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相对于恶而言,德性是极端的善,人们需要通过思虑和选择来达到“德性”,达到“中道”,这是孔子所未提及的。无论如何,“中庸之道” 被中西方哲学一并作为道德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其对人类的重要含义。

中庸之道被看作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同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法则。而它的适用范围也相当广泛,上至庙堂之高,下到江湖之远,它都会为我们提供适宜的方法论。中庸之道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也是整个人类世界的重要财富,所以不论现在还是过去,它都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

注释:

1. 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了,人们已经缺乏它太久了。

参考文献:

[1]甘伟 赵曼,《庄子·天下》篇的哲学阐释

[2]孔子,《论语·子罕》

[3]《爾雅·释诂上》

[4]许慎,《说文解字》

[5]孔子,《论语·先进》

[6]孔子,《论语·述而》

[7]孟子,《孟子·梁惠王中》

[8]郭齐勇 ,《《中庸》及其现代意义》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0]许丙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庸之道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中庸论语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