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和声在中国的运用研究综述

2020-01-03王芳

人物画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化和弦作曲家

王芳

摘 要: 20世纪的和声技法是不协和音响与协和音响斗争的产物,20世纪和声是不协和音响寻求合理的逻辑性存在的发展过程。本文拟通过和声技法在中国的运用为线索,从四个时期分析中国作曲家对20世纪和声技法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和弦结构;和弦色彩

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迅猛涌入中国,“传而统之”的古代音乐截然中断,中国近现代音乐成型,并与传统音乐形成隔离,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开始萌芽。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注重20世纪和声的理论研究,研究著作有7部、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20世纪和声在中国的继承与创新,不仅分析了中国当代和声的新发展,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参考。以下从研究总论和具体分析进行论述。

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端时期

在李海冰的《大小调功能和声在中国早期专业创作中的嬗变及成因》一文中把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称为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端时期,经历了最初级的“牙牙学语”的模仿、“洋为中用”的发展、民族化的成功尝试等三个不同层面相互交混的阶段,在第一代作曲家如:肖友梅、黄自、赵元任、青主等作曲家从最开始对欧洲传统大小调的“克隆”到挖掘中国五声性旋律风格的特点为后继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树立了和声风格民族化的清晰路标。第二代作曲家如:贺绿汀、江定仙、冼星海、马思聪等在和声民族化方面的尝试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并为走和声民族化的道路积累了丰富了的经验。

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在和声上是对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借鉴,和弦结构出现了多样性的发展:三度叠置和弦的模仿;三度结构和弦的进一步发展;三度结构基础和弦的异化,五声综合化和弦结构突出色彩的描绘,是符合中国特点的一种创新性和声结构。

在调式、调性演化上,出现了同音列的调式交替和同音列不同宫音的调式交替,同主音调式的交替与渗透,同宫系统的调式复合:

和声序进的演化的发展为两种类型:一是异化的终止式进行,和声的运动必须服从于五声性旋律调式的规律,色彩性进行更能体现中国五声性旋律调式和声的民族化风格。二是平行进行的扩展,西方音乐中习惯于用平行三度或平行六度的附加声部的写法,在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中多是三四度、五六度交替进行,尤其是平行四五度的进行更为多见(笙)。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展时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的音乐事业进步和发展阶段,棘彦焱在《二十世纪中国和声学的发展与演变》一文中对二十世纪中期和七、八十年代中国和声学的发展和演变做了以下几点的概括:文章分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曲家,如:丁善德、储望华、殷承宗、黎英海、王建中、朱践耳的创作手法,这些音乐家们已将民族化和声体系规整化得运用在创作中,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们将不同调式中的不同和弦加以拆解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复合和弦”,有的运用“综合性调性和弦”、离调和弦使音响效果独具特色,调性色彩斑斓,处理手法新颖;他们将本民族的横向思维和西方的纵向思维相结合,在双线中构建民族化的和声结构,以四五度叠置为基础,在并列中体现和声效果。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潮音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音乐被西方文化冲击,这时期的音乐被称为“新潮音乐”,本时期的和声风格开始多元化发展,复调性的和声风格是五声性旋法更贴合,在纵的方面构成和弦结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在大小调的三度叠置的基础上,加入复合五声性的音符,形成了声部交错的多声部音乐结构;和谐的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五声音阶中加入大小二、大小六、大小七,构成五声性机构复杂、不和谐的结构,将功能与色彩和声很好的交融,和声的伸展性得到扩展。

王国安在《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中指出新潮音乐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中国乐坛,是对国外20世纪作曲技法融汇性的吸收和运用,论述了新潮音乐的音乐特征:在音乐思维方面,对原有相对单一的音乐观念的部分突破。此时作曲家的作品是对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融汇性的吸收和运用,如:罗忠镕的《黄昏》;朱践耳的《黔岭素描》;谭盾的舞剧音乐《负》;在写作风格上注重从民族精神层面上有较高审美层次上的探索与追求,如:谭盾的《风·雅·颂》

四、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现代作曲技法的兴起

魏元丽在《桑桐和声理论研究》中阐述了80年代以来中国和声理论研究的领域,和声的创作进入到十二音技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序列音乐技法、申克分析理论、兴氏和声理论等上,桑桐是我国和声学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

王国安在《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中我国音乐作品中对十二音技法的应用分两种:一是遵循十二音作曲法的基本原则,作品如:罗忠镕的独唱曲《涉江采芙蓉》《牵牛花》;许舒亚《小提琴協奏曲》王国安的《毛风细雨》。二是自由地使用十二音和声,如;桑桐的小提琴协奏曲《夜景》。该书还总结了在我国音乐作品中自由地使用十二音和声与五声性旋律相结合的做法,如:桑桐的钢琴独奏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五、思考与展望

近三十年来,多名专家学者对20世纪和声在中国的运用研究成绩突出,为我们更好地了解20世纪和声在中国发展脉络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研究回顾和简要论述是不完整的,在该领域仍然存在研究的不足,主要是对当代作曲家的作品研究较少,有些理论研究深度欠缺,研究队伍有待优化,研究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海冰的《大小调功能和声在中国早期专业创作中的嬗变及成因》2004年

[2]棘彦焱在《二十世纪中国和声学的发展与演变》2012年

[3]徐平力《20世纪初期的和声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第一版

[4]樊祖荫《中国五声调性和声写作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13年4月第一版

[5]王国安《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6]魏元丽《桑桐和声理论研究》

[7]李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声创作与教学研究》2009年

[8]陈文红《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之演进》2006年

[9]甘璧华《21世纪中国“传统和声教学”的问题与应对》

[10]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2007年

猜你喜欢

民族化和弦作曲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长大可当作曲家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