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

2020-01-03刘研池

人物画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青玉案艺术歌曲音乐

刘研池

摘 要:当代作曲家敖昌群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是一首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同的歌唱家对这首作品进行了风格各异的二度创作。本文将从这首歌曲的歌词、曲式来对歌曲进行音乐分析,深入地研究该音乐作品的演唱,并给出笔者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以及将采用的美学表演流派特征。

关键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音乐

一、歌曲简介

《青玉案.元夕》原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品,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这首词写于宋淳熙元年,当时国家衰败,敌人入侵,朝廷上下却整日寻欢作乐,沉迷歌舞,这让一腔热血的辛弃疾感到心寒,在怨愤和激动的心情下写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词作。该词的上阕描写了元宵节的美丽、绚烂夜景,下阕写在这一片美景、美人之间,作者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寻到了自己所追求的那个“她”,以此来表达辛弃疾本人不与同流合污的高尚追求。

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词作者为当代著名作曲家敖昌群先生,他出生于四川乐山,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谱写了众多的音乐作品。他作曲的《青玉案.元夕》意境深远隽永,成为了各大音乐院校的优秀教学曲目和音乐会经典作品。

二、歌词分析

该歌词在原词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点扩充,但是大体区别不大。词的上阕,也就是第一段歌词,主要是宏观描写元宵节的绚丽夜景,东风吹过,千千万万的灯笼随风摇摆,元宵节的烟花遍布了夜空,如同流星一样划落。王公贵族们也来街上赏灯,人来人往的街头上穿梭着香车宝马。吹凤箫的声音响起,夜空中的月亮闪闪发光。繁华的夜晚,各种鱼形、龙形的彩灯随风舞动,举国欢庆着。第二段歌词则是从微观、细节来描写元宵节的景象。来赏灯的美人们,头上戴精美的发饰,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阵阵香味。而我在众多美景美人中,千百次地苦苦追寻,忽然,一回头,那位清新脱俗的女子,原来就在灯火稀疏的地方。歌词重复了三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情绪层层递进,深刻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高尚情操的执着,升华了这首作品的内涵。

三、音乐分析

音乐作品《青玉案.元夕》是一首以中国古诗词为歌词,采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艺术歌曲。本作品结构为单二部曲式,由前奏、A、A1、B、B1乐段和尾声构成;全曲共有45小节,柔板慢速,风格抒情柔美,a小调。

前奏共11小节,结构为4+3+2+2的乐节,第一乐节又可分为2+2的平行乐汇,后乐汇为前乐汇基础上的变奏形式,采用三声部复调织体,高声部旋律与低声部反向呼应,中声部增加织体厚度,使得和声色彩浓厚,主和弦和声,导和弦起过渡作用。最后两小节采用重复手法,使用主和弦半分解形式织体,引出主题。

从12小节进入A乐段主题,主题采用A、A1的平行乐段形式,旋律声部采用动力性极强的切分节奏,伴奏则是运用了流动性强的分解和弦音型,使得独唱与伴奏相得益彰,完美结合。以a小调为主,和声在主和弦和属和弦的切换中稳定进行。A乐段为12-22小节,由a、a1两个平行乐句构成,a乐句可分为2+2的乐节,前乐节采用分解和弦形式伴奏织体,后乐节至后乐汇转换为柱式和弦织体。a1乐句在a乐句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变奏,且后乐节扩充乐段规模至第22小节。第23~26小节是第二次变奏。第28~32小节进行第三次变奏,第32小节右手的连续几个和弦转位配合上渐强的钢琴力度,深化了歌曲的情绪,推动歌曲进入高潮部分。

从第33小节开始进入B段主题,主题采用B、B1的平行乐段形式,旋律节奏简单,伴奏更加紧凑,变为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流动性更强。至B1乐段,主题再现一次,且歌词由一字一音变为一字多音,速度减慢,音乐在渐慢中结束。尾声采用了前奏中最后两小节的材料,形成首尾呼应,最后音乐在主和弦的持续中结束。

四、演唱分析

在演唱之前,需要了解《青玉案.元夕》的词作背景、含义以及音乐特征,更重要的一步是通过吟诵来更好地体验歌曲的情感、韵味,尤其是像这样的古诗词创作的歌曲,一定要吟诵才能真切地体会诗词气韵,更准确地掌握古诗词艺术歌曲里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对歌曲的演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演唱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具有歌词精致、曲调悠长、意境深远的特点,因此,在演唱时,歌者一定要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气息,气息的流动性也需要更强。《青玉案.元夕》以中强的力度开始,上阕的歌词是在描绘一个宏观的景象,这时需要歌者的气息平稳,在“一夜鱼龙舞”这一句时,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f,音量和情绪同时递增,但是又不用到最强,因为很快又要恢复。“东风”、“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等等这些意象构造出了长安华丽、璀璨的景象,演唱时,要通过语气和眼神表现出来,眼中有画面,置身其中。

歌词下阕开始两句任然是在描述繁华的夜景,美人们身着华服,含香笑语,但都不是我想遇见的那个人。直到第一次出现了两句“蓦然回首”,伴奏织体开始强调加重,语气也要随之渐强,表现自己的期盼、惊喜情绪。这时的气息一定要稳住,深吸一口气,带着终于遇到知音的雀跃之情,演唱“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处”字由若渐强,将情绪推到高潮,接下来的两个“蓦然回首”与前面的处理是不同的,这两个“蓦然回首”更多的是在描绘自己不停地在這个纷繁世界寻找知己的场景,演唱这两句时,要做到句子中间不换气,一句一句地不断递进。最后两个“蓦然回首”,伴奏的情绪稍有平静,歌者的情绪也应随之平静下来,这两个“蓦然回首”是感慨,是抒发自己遇知音的难得,气息要更多地往下叹,速度逐渐减慢,在“那人却在”的结尾做一个自由的停顿,仿佛是凝视着“那人”,缓缓地吸好气之后,在减弱中结束演唱。

参考文献:

[1]李涛.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11.

[2]刘扬忠.辛弃疾词心微探[M].齐鲁书社,1990.

[3]杨雨欣. 敖昌群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J] . 上海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刘妍池(1997—),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学生,在读音乐硕士,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专业,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青玉案艺术歌曲音乐
游襄阳米公祠
《青玉案·元夕》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青玉案·冬至寄远
微评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音乐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