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2020-01-03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易位基因芯片核型

(1济南大学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2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产前诊断是筛检先天性缺陷胎儿的主要手段。目前,G带核型是产前诊断基因异常的主要技术,但大多数G显带技术耗时较长,分辨率仅为10 Mb,且存在约10%~40%的失败率,易受母体的影响[1]。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克服了这些限制,但这些技术一次只能检测几个位点。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可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高分辨检测染色体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2]、单亲二倍体、杂合性缺失等。本研究对508例产前诊断的标本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和G带核型分析,意在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为SNP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共有508名孕妇在本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产前基因芯片SNP检测和核型分析,年龄在19~45岁,孕11~28周。产前诊断的指征主要包括: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异常,无创或唐筛结果异常,不良孕产史,夫妻一方染色体异常,孕妇年龄≥35岁等。所有入选的孕妇及其伴侣均接受了检测前咨询,对基因芯片SNP和常规核型检测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1.2.1染色体核型分析 在508例样本中,采集羊水482例、绒毛24例、脐血2例,绒毛膜绒毛、羊水各需采集30 ml,脐带血采集2 ml。将抽取的羊水、绒毛、脐血在无菌条件下按常规操作进行培养、收获、制片和CTG-胰酶显带,染色体长度320分带水平,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12)标准分析计数20个分裂相,如疑为嵌合型则计数不少于50个分裂相。

1.2.2SNP检测分析 经过DNA提取、片段化、扩增、纯化、定量、标记后杂交扫描,应用Affymetrix CytoScan 750K Array检测全基因组染色体。将检测到的拷贝数增减与公共CNV数据库(DGV、OMIM、GENES、UCSC、DECIPHER等)中的拷贝数增减进行比较,结果分为明确致病CNV,意义不明确CNV和多态性。

2 结果

2.1产前诊断指征的分布 此次共收集标本508例,SNP检测检出异常110例,失败2例,阳性检出率为21.65%;染色体核型分析出异常67例,失败1例,阳性检出率为13.19%。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P<0.01)。两组失败者均列为正常。SNP检测出的110例中,包含47例非整倍体,27例致病性CNV,36例不明确性CNV;47例非整倍体中,包括21三体8例,13三体2例,18三体6例,45,X 4例,47,XXX 10例、47,XXY 12例、47,XYY 4例、2号三体33%嵌合1例;27例致病CNV情况详见表2-4。染色体核型检测出异常67例,其中包括46例非整倍体(2号三体嵌合1例核型检测失败),14例不平衡易位(>10 Mb),5例平衡易位,2例47,XN,+mar。详见表1。

表1 产前诊断指征分类、SNP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n)

注:*为21三体

2.2两种检测结果的比较 SNP检测和核型分析均可以检测出所有的非整倍体和>10Mb的不平衡易位,14例不平衡易位的检测情况见表2;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2例47,XN,+mar,SNP可追溯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的来源和性质,见表3;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5例平衡易位,SNP均未检出。在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病例中,SNP共检测出12例明确致病CNVs,其变异片段大小范围211 kb~11.6 Mb,涉及1q21.1微缺失综合征、22q11.2微重复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16p13.11微缺失综合征、16p13.11微重复综合征、Netherton syndrome(瑟顿综合征),见表4。

表2 14例不平衡易位的SNP检测和核型分析结果比较

表3 2例未知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SNP检测和核型分析结果比较

表4 12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但SNP结果异常病例

3 讨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产前诊断的主要依据,但存在较多的缺点。近年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在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本研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本组病例中,SNP阳性检出率高于染色体核型分析;SNP对不平衡易位和额外小标记染色体有优势,可以对断裂的位置给出更精准的定位,提高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诊断准确性。在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病例中,SNP共检测出12例明确致病CNVs,所检出的CNVs变异片段大小范围在211 Kb~11.6 Mb之间,含有GJA5、TBX1、UBE3A、MYH11等致病基因,涉及1q21.1微缺失综合征、22q11.2微重复综合征、Prader-Willi[3]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16p13.11微缺失综合征[4]、16p13.11微重复综合征、Netherton syndrome(瑟顿综合征);病例3中核型检测结果为46,XN,dup(11)(q23.3q25),SNP检测到样本不仅在11号染色体q23.3q25区域存在18.2 Mb重复,而且在22号染色体q11.1q11.21区域存在3.4 Mb重复,该两段变异片段可导致Emanuel syndrome;病例12中核型分析认为12号染色体短臂异常,无法确定其具体来源,但SNP检测到样本18号染色体q22.1q23区段存在13.9 Mb片段的重复,12号染色体12p13.33区段存1.2 Mb片段的缺失,故根据SNP结果,最终确定核型结果为46,XN,der(12)t(12;18)(p13;q22);SNP鉴定了2例sSMC胎儿中的1例(病例15),结果显示11号染色体11q23.3q25区段存在18.25 Mb片段的重复,故可判断胎儿sSMC来源于11q23.3q25区段,内含APOA4,APOC3,APOA1,SIK3,PAFAH1B2等128个OMIM基因。但对于平衡易位、倒位、插入、<1Kb的缺失重复、<30%的低比例嵌合、点突变等基因芯片不能检测[5];此外,本次研究SNP共检测出36例意义不明确CNVs(vous),检出率7.09%,文献报道,基因芯片技术在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时,会出现12%~15%的临床意义不明的vous[6],对于vous的胎儿一般建议进行亲代验证,以确定CNV为新生还是遗传,笔者对此36例患者进行了随访,成功随访23例,其中16例出生后生长发育良好,4例选择了终止妊娠,1例出生后右手六指(其他发育正常),2例在孕后期停止发育,其中1例在15号染色体q26.3区域存在501 kb的重复,对其父母进行验证,证实其重复来源于母亲,考虑胎儿携带的该区域的重复可能为良性,其致死的原因可能由于其他疾病引起,另1例13号染色体q21.1q22.2区段存在16.6 Mb的片段缺失,由于缺失片段较大,考虑为引起胎儿死亡的原因,该区域的缺失偏致病性,这为以后充实本地的数据库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产前基因芯片SNP技术是筛查染色体缺失和重复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特别是在核型正常报告的胎儿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数据的不断积累,SNP技术将在产前诊断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易位基因芯片核型
平衡易位携带者61个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周期的结局分析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筛查中的作用评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特征与临床的关系
出生时即可预判发育潜力 基因芯片精准筛选肉牛良种
基因芯片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基因芯片快速检验细菌的临床应用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全基因组芯片扫描结果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产前诊断的价值
从“梅普组合”到“普梅易位”的俄式政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