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衣锦坊水榭戏台造景理法探析

2020-01-03林雅莉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假山戏台院落

林雅莉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建城于西汉初年(约公元202年),历经两千两百年的历史沿革,形成了“城在山中,山中有城”的山水城市格局[1]。由于福州远离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山环水抱的平原盆地环境,使其能多次免于朝代更迭的战乱,城市建设与园林营建活动得以绵延不断。自宋代以来福州名人辈出,不少名人志士还乡后借鉴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2],归乡建宅修园,园林营造结合了当地的气候与地貌形成独具特色的福州园林。

福州园林的建设最早可追溯至西汉闽越王无诸,在福州的东郊——桑溪进行“流杯宴集”的活动。在历经不同朝代和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福州园林形成了“三山”为代表的城市公共园林[3],城郭与郊野散置的寺观园林,市井街坊密布的私家园林,其中尤以私家园林为典型。然而由于近代战争和建国后的城市化建设,福州大多数古代园林已消逝无存,至今遗存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分布于福州的“三坊七巷”内。建于明代的水榭戏台,作为“三坊七巷”内坊间最大的私家宅院,是分析福州园林造园手法与特色的重要案例。前人对水榭戏台的建筑艺术和装饰纹样形式进行过研究[4- 5],而从园林营造角度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借助实地调研、园林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水榭戏台的造园手法与园林特色进行分析,以此了解福州私家园林造园特色。

1 水榭戏台简介

福州衣锦坊水榭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37-1620年),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为孙翼谋家族的私家宅第,期间经过多次的修缮,形成了自西向东毗邻排列的正落(主座)、中落(别院)和侧落(花厅园林)的三座宅院连体,共九进的建筑群布局(图1a,b),俗称“九落透后”,总占地面积约2 746 m2。除正落建筑布局以中轴对称的格局为主,其余两落的花厅、客厅、书房、戏台、鱼池、楼阁等多属园林式建筑,布局相较灵活自由[4]。水榭戏台以其内部独具特色的水上戏台著称,是福州明清戏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图1 a 水榭戏台复原鸟瞰图;b 水榭戏台空间序列示意图

2 空间序列与布局

2.1 空间序列组织——“以小见大”

空间序列是按一定关系定位排列出具有鲜明的秩序感的群体空间[6]。私家园林的营建多附属于住宅,故而宅院建筑空间序列的组织对于园林的整体布局与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水榭戏台为私家园林宅第,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拥有水榭戏台的花厅园林位于主体建筑的东南角。宅院整体的游览路线呈现出串联式的闭合环状布局,自入口进入建筑群内的石板天井、石板廊、主座的厅堂,接着到达正落“明三暗五”的主体厅堂,再通过中落天井、廊道、小门,进入东部庭院。见图1b。

建筑群中,主体的厅堂建筑位于正落,建筑以前堂后寝的形式展开布局。正落的三进天井院落都铺排以规整的条石,两侧配以对称的盆景或水缸。院落的简洁规整与具有宗法等级秩序的厅堂建筑布局相映衬,彰显厅堂建筑的端庄大气。中落建筑群由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组成,中间贯穿小天井,院墙上开设的竹节花窗,形成相邻院落的空间渗透,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与景深。侧落建筑群由灵活布置的花厅、书房、戏台、楼阁所构成,建筑前院后书房的空间布局,雅致且具有实用性,是家居娱乐的重要场所。

主座规整严谨的建筑空间与东部灵巧多变的花厅园林布局形成对比,突出了东部园林的自然野趣,展现出园主人寄情于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同时建筑群落空间通过廊道、天井、敞厅和通道组合串联起来,使得整体院落空间呈现出具有开合收束变化的“启-承-转-合”式的空间序列。花厅园林院落通过狭小的廊道、天井、雪洞的对比,以小见大衬托出东侧花厅庭院的舒朗开阔。

2.2 景观要素的布局——主从有致“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中国园林的空间布局与传统山水画的位置经营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7]。二者虽都强调“师造化”,但毕竟还是“由人作”的,因而设计者与绘画者,主观上对景观要素的位置经营、取舍、裁剪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评判艺术创造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在园林的院落布局中,从园林整体结构布局上,不论其规模大小,必须要有一个空间作为突出主体,或大于其它空间、或位置突出、或景观丰富,从而成为全园的重点区域[8]。

水榭戏台宅院东北隅西式书院规整简洁的布局(见图2a)与宅院东南角花厅园林模山范水的自然式布局(见图2b)形成对比,凸出花厅园林景观层次的丰富与造景手法的精巧,强调了花厅园林为整座宅院建筑景观的主体区域。同时东南角的花厅院落为内向型的园林空间布局,院落中的花厅、戏台、回廊、小凉亭、假山等均是沿院墙的周围环绕布置,建筑呈现为背朝外而面朝内的布局形式,形成一个较为独立封闭的庭院空间。院落的中部设置小水面,水下暗藏涌泉并与外部的城市河道相联通。这种院落布局的优点,在于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布置较多的建筑,且不造成空间局促拥挤,同时建筑围合水面,使得庭院的向心性与内聚性的程度进一步加强。

图2 a 西式书房庭院;b花厅园林庭院;c 戏台西侧的景墙;d三开间的两层歇山顶的两层楼阁

画论中“位置经营”涉及绘画的画面安排与构思问题,“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常作为绘画中景物疏密关系的经营准则。在园林中景物的疏密关系多体现在假山石、水面、花木、建筑的位置经营上[8]。东部花厅院落的主体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的四角亭,占地面积30 m2,此戏台是福州唯一仅有的临于水面之上的戏台。戏台东侧布置有尺度较小的凉亭与比例合宜的假山,通过凉亭与假山反衬戏台的高大精致与生动美观,点睛了戏台作为全园的重点区域。戏台东侧布置有丰富的景物,水上架小桥以遮挡水源,花木配置多集中于凉亭附近,几株与凉亭等高的绿植,或靠墙栽种、或靠戏台栽种,凉亭前丛植低矮灌木丛,同时东面院墙上开有门洞与隔壁建筑群相连,门前点缀三两竹竿,以添景色。戏台西侧联通以廊道(见图2c),廊道的墙上开有漏窗,墙体前群置花岗石并配植有小乔木,远观廊道简洁大方颇具古意。走入廊中,由廊道内往园内看,因墙上变化的漏窗,故而形成了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花厅位于庭院北面与戏台呈一水之隔,是三开间的两层歇山顶的两层楼阁,东面连以可攀爬的假山(见图2d)。院落整体空间的景观布局,东密西疏,层次分明,如同山水作画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以周围的景物来突出主体戏台的高大精致。

3 造景要素分析

3.1 “多功能”假山

古人追崇美玉奇石,假山石的堆叠是营造园林的重要环节,中国传统园林有着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9]”的造园特色。福州为沿海城市,盛产海石或称为“海蚀石”的石材,这类石材长期受海水冲刷,表面形成了布局均匀的凹槽孔洞,近观石材,其纹理细腻均匀。同时也因石材在未开采时表面有海蛎附着其上生长,导致石材表面多附着有海蛎壳。在阳光的照射下海蛎壳表面产生反射效应,远观石材则显得闪亮厚重。福州私家园林多选用海蚀石进行假山石的堆叠,使得园林独具地方特色,同时由于福州住宅院落的庭院面积较小,为了节省空间,假山石多位于院落的一隅或者贴墙而置。

《长物志》中提出了 “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9]”挖池叠山的造园理念,园主人通过模山范水,以寄寓对大川河山的向往。水榭戏台的花厅院落巧用海蚀石,堆石成山置于院落一隅与院中的水景相呼应,形成山水对峙的自然式布局(见图3a)。庭院以咫尺山林象征自然中的高山与湖泊,表达园主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山体紧贴墙面而堆叠,巧妙的隐藏院落的园墙边界,无形中通过假山的遮掩扩大了庭院空间的心理感知效果。

假山上巧设云梯发挥其实用功能,使之作为进入二层花厅的室外登道,同时又赋予其峰回路转的寓意(见图3b)。在明清时期,为了在建筑空间使用上体现出男女有别的礼法制度,在看戏前一般由女眷先入园经由假山登道进入二层阁楼,随后男宾进入一楼大厅看戏。假山上种花木点缀山体增加其生机活力,使得假山远观似真山。

假山内设置有雪洞(见图3c),洞顶的材料由糯米红糖等混合而制成。雪洞利用穿堂风,产生制冷效果,给花厅中观戏者带来凉风。进入雪洞路径曲折,沟涧洞壑纵横交错,光影的明暗交替,犹如进入迷宫,增加了假山的趣味性。

3.2天然音箱——活水泮池

礼记中提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以此来界定不同礼制的建筑,泮宫之水形状如半月,故称为“泮池”,象征诸侯的教育场所。宅园前凿泮池(见图3d),体现儒家“耕读传家”的教化思想[10]。水榭戏台院内的鱼池与城市内河相联通,池底泉眼时有活水涌出,使得池内外的水能够得以不断的循环更新。

图3 a 山水对峙;b 云梯;c 雪洞;d 泮池;e 石矶护岸;f小桥

水池的沿岸延续了假山的肌理形成石矶,不仅作为护岸,还可利用山石自然形态的变化,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形式,将水与陆形成自然的过渡,使得驳岸局曲折自然之态(见图3e)。计成在《园冶》中提出造园须注重“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1]”的造景手法,岸上小体量的石矶与水景的体量相合宜,水上架设小桥巧妙的隐藏了水的源头,使得鱼池似乎拥有着不竭无边之水(见图3f)。

鱼池位于水榭戏台下方,不仅可养鱼池种莲,也是一个天然的音箱,戏台上的声音通过水体的反射与共鸣,与戏台上的藻井形成环绕的音效,加强了戏曲的演奏音效果。同时院落巧借水体所呈现的戏台倒影,衬托戏台的高大,也增加了院中景观的层次。再者,水池限定了游览者观赏戏台的距离,使得游览者距离戏台的水平间距(D)与戏台本身的高度(H)的比值控制在1

图4 a 对称式布置小叶榕盆栽;b 内部栽种有睡莲的水缸

3.3 花木配置

植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造园技法认为山水是主体,植物是宾客,对园林中植物的选取十分讲究[12]。花木的配置涉及了人在听觉、视觉、嗅觉上的感知。在西式书房的庭院中,植物的栽植方式均采用了丛植的方式,植物沿墙栽植,在景观上将围墙的边界隐藏,扩大了空间的大小。植物选用福州常用园林树种玉兰、南洋杉、春羽、杜鹃、山茶,其中玉兰花与山茶花开时的阵阵暗香,衬托出静谧清幽的书院环境。在正落的天井采用对称式布置小叶榕盆栽,营造出庄严的气氛,同时在视觉上加强了院落的纵深感,使得正落院子显得庄重威严(见图4a)。侧落的建筑天井中央,孤置鹅掌柴盆景,或摆设水缸并在内部栽种有睡莲,作为屋宇庭院的点缀,给单一的天井空间增添生机(见图4b)。花厅园林院落的植物选用了玉兰、山茶、南天竹、杨桃、棕竹、春羽、荷、三角梅、九里香、紫薇、蕨类、桂花、海棠等作为庭院的绿化树种,不仅做到了院内四季有花,同时借用植物寓意营造出富贵满堂、清雅高洁的时空氛围。

3.4 建筑与装饰

宅院主体厅堂是一座明代的建筑,内部结构采用穿斗式与抬梁混合的木构架形式,以减少厅堂内柱子的数量,使厅堂显得更加宽广、明亮、开敞,建筑风格简洁而规整。院落与院落间通过覆龟亭来联结,即使是在雨天,居民也可以自由地在宅院内穿行。

水榭戏台为三面透空的单檐歇山顶亭子,戏台凌于水上,不仅有利于通风,又可增加戏曲回声的幽远感。戏台顶上有八边形藻井,饰有“团鹤”和“蝙蝠”的雕刻,寓意福寿双全,同时藻井也对戏曲声音演奏的效果起到强化作用。戏台上装饰的壁画,选用了闽剧《荔枝换绛珠桃》这一发生在福州“三坊七巷”的爱情故事为壁画的题材,画中生动地再绘了福州的三山两塔、安泰河、朱紫坊等风貌。

花厅建筑为单檐歇山顶的二层楼阁,是主人邀请宾客喝茶、听曲、看戏的地方。每逢正月办春酒或喜事时,园主人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在此聚会。楼阁中间悬挂文魁的匾额,表明了园主人对于功名的进取之心,然而主人特意让匾额上的“魁”字少一点,寓意“有田有儿子,不与鬼斗”。楼阁檐下挂有悬钟,上面雕刻有松鼠、玉米、葡萄谷穗等动植物寓意百子千孙。花厅建筑的雀替采用龙头鱼尾状,寓意鱼跃龙门,内部卷棚采用竹节形状寓意节节高升。

三坊七巷内的建筑群均采用马鞍墙,作为防火墙以分隔不同的院落。马鞍墙起着装饰建筑与隔断不同住宅群的作用,不起承重作用,在火灾发生时可预防火势过于快速地蔓延。马鞍墙头多绘有花鸟鱼虫、人物花卉等作为建筑的装饰,同时也通过彩绘的故事赋予建筑以特殊的文化内涵。水榭戏台中的马鞍墙,呈现为飞檐翘角的形式,使得墙体显得轻盈而富有动感。游客若是站在花厅院落的假山之上,眺望层层迭代的马鞍墙,可将三坊七巷恢弘的建筑群貌景象收入眼底。由此可知,庭园通过增设眺望点远借外景,以此拓展和延伸了院落空间。

4 总 结

福州民居以讲求宜居舒适为主,园林中所营造的泮池、水缸、雪洞、植栽等景物对于建筑小环境的微气候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衣锦坊水榭戏台作为福州典型的私家园林代表,造景缩影了福州园林造园的特点,其手法总结如下。

4.1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水榭戏台中园林院落附属于厅堂建筑,宅院通过花厅园林院落的模山范水形成咫尺山林,以小见大地缩影了自然中的真山真水,使居住者不出门,即可在园内畅游自然山水。同时建筑群在游览路线上对庭院空间设置采用了欲扬先抑手法,欲露先藏以此突出园中主景。

4.2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由于水榭戏台宅院中园林的面积有限,造园者巧妙通过庭院中的水景虚借戏台倒影与天光云影,以堆叠假山远借乌山之景,俯借三坊七巷的建筑群貌,进而拓展与延伸了庭院空间。在庭院内部的景墙上开凿漏窗邻借院中之景,使得庭院景观层次相互渗透,加强院落空间的景深。庭院花木经营上巧借四季之景,使园内四季景象生机盎然。花厅园林中,戏台体量与东南角亭子体量形成对比突出主景,小尺度的假山与水景体量相合宜,丰富了园中景象。

4.3 经世致用、地域特色显著

在水榭戏台庭院的营造中景观要素经营兼具实用性与美学性。庭院中的水景布局、假山堆叠、花木经营无不兼顾其功能用途,巧用物理学中声音传播的原理以及气流联通效应,使得庭院在戏曲演奏效果与降温保湿的功能上得以提升。庭院中厅堂建筑的内部空间架构采用福州传统的减柱手法,建筑外观以福州本地的木雕、彩塑、彩绘作为装饰,使得建筑在体量与空间上有着北方厅堂的大气与宽敞,而在建筑风格上又有着南方建筑的典雅精致。

水榭戏台的造景艺术手法对于现今小尺度庭园的景观营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在于其建筑空间序列采用欲扬先抑手法与景观要素的疏密布局形成对比,突出了庭院主景。同时造园者通过多种的借景手法,拓展了院落的景观层次,使人并不觉置身于小园林中。另一方面,在于营造庭院园林中不仅需要考虑到美学上的价值,也需兼顾其功能上的实用性,以此提升景观空间的使用效能。

猜你喜欢

假山戏台院落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八一作品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院落·中国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