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健康科普模式探索

2020-01-02黄晓兰俞铭敏周静锋魏晓敏李圆圆唐云龙刘惠琳吴立明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市民科普

续 琨,黄晓兰,俞铭敏,周静锋,丁 园,魏晓敏,李圆圆,唐云龙,刘惠琳,吴立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安保、群众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因此,结构完善和功能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作为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职能之一,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科普是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长期性活动[2]。利用科普的方式传播健康知识,是促使受众提升健康素养、采纳健康行为的重要手段。

2020年1月以来我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COVID-19)的巨大胜利,但也暴露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及其能力尚存在不足[3]。例如在疫情早期未建立有效的应急健康科普机制,舆论场上出现过短暂的健康科普真空期。这些状况不仅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疫情相关健康知识的需求,更会使得谣言趁虚而入。

上海市自疫情发生以来,积极开展健康科普。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健促中心”)是直属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术机构,引领上海市健康科普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健康科普模式,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1 因势而动、因势而变、因势而为,突出健康科普的速度和精度

1.1 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快速开展健康科普

健促中心安排专门团队快速响应防疫热点事件,以时间为序列以最快速度开展科普。1月19日晚,在上海第一时间发布加强可疑病例排查新闻后,健促中心同步跟进健康科普宣传;春节长假前,集中提示“假期不外出、不聚会,做好居家卫生防护”;返沪高峰来临前,开展口岸和交通枢纽健康科普,提示返沪人群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加强自我管理;复工复产前,加强企业和个人防护知识宣传;疫情平缓后,针对市民的松懈情绪,反复引导、告诫市民“继续宅、闷得住、屏屏牢”;面对冬春季有可能来临的疫情反复,持续提醒市民坚持“防疫三件套、五还要”。

1.2 坚持用户需求导向,精确开展健康科普

健促中心结合“健康上海12320”微信公众号市民留言和12320上海市卫生热线(12345卫生专线)汇集的社情民意,精准锁定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时点,开发、传播具有极强针对性的科普资料,并通过媒体、社区等健康传播渠道传达至市民,帮助市民提升自我防护意识。自始至终把健康科普与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同部署、同推进,有效延续疫情防控效应,使疫情防控期间的上海健康科普“效应倍增”。

2 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体现健康科普的广度和跨度

2.1 多措并举,广泛传播健康防疫知识

结合全市防控需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传播渠道,健促中心开发了“上海市新冠肺炎防控科普宣传工具包”,包含视频、折页、海报、报纸、电子书、短信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125份,供市属机构、全市16个区及外省市超25.8万家单位下载使用。通过移动电视屏、户外电子屏、智能电梯屏、出租车后车屏、IPTV专网等各大载体,持续滚动播放健康科普宣传资料。

充分利用现有媒体,深度挖掘新型媒体,实现各类媒体同频共振,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宣传,媒体发稿792篇。与上海新闻广播合作录制抗疫特别节目26期,参加85场“上海市新型冠状肺炎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为新闻发布会的健康科普环节撰写健康提示17次,通过健促中心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推送新冠科普文章和视频1500余条,“上海发布”“学习强国”转发约62篇,总阅读量超1.2亿次,形成较大影响力。

2.2 协调统筹资源,跨领域合作,扩大健康科普效果

依托疾控系统、爱国卫生运动网络和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整治组(以下简称“环境整治组”)工作网络,与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科委科协、交通、城管、住建等多个部门跨领域合作,促使健康科普深入交通口岸、办公楼宇、农贸市场、建筑工地、沿街商户等,累计制作发放海报、折页、上海大众卫生报新冠肺炎防控专辑超458万份,将健康科普内容覆盖到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村居,做到全社会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3 凝共识、促立法、共参与,拓展健康科普的温度和深度

3.1 聚焦人文,开展有温度的健康科普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健促中心联合12位院士发布市民倡议书,跳脱出传统健康科普传播知识的桎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倡导市民科学认知,积极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在疫情高峰时,健促中心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简明知识读本》电子书面向社会免费发放,针对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普及防护知识;境外输入压力较大时,推出疫情防控市民健康科普50问和5国语言防控宣传折页,为国外入境人员提供温暖支持。健促中心的一系列健康科普举措,在人心惶惶之际为市民带来了一股暖流,有助于社会消除恐慌情绪,安定人心。

3.2 拓展防疫外沿,深入推广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在拓展健康科普温度的同时,健促中心也抓住防控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机,延续疫情防控效应,凝聚全社会共识,固化市民在防疫期间形成的良好生活习惯,推进公筷公勺的使用和《上海市民健康公约》的落地,倡导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市民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健康之基。经过不断努力,《上海市民健康公约》于2020年5月11日正式发布,《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DB31/T 1239-2020)已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于2020年9月1日正式实施。

除此以外,健促中心积极推动将健康科普相关条文纳入2020年11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在地方法规层面上明确全社会各个部门都应开展健康科普宣传,为真正将健康科普深化拓展至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法制保障。

4 对健康科普资料和传播效果开展事后评估

4.1 科学评价健康科普材料

疫情缓解后,健促中心组织专家对7张海报、4份折页、4个视频、3份《大众卫生报》特刊和5篇微信文章展开定性评价,其中18份健康科普材料的合格性评分达80%以上;进一步按照“美国疾控中心的健康教育材料评估”的要求,随机抽取疫情期间健促中心开发的健康科普材料进行定量评估,其中包括5份折页、11份海报、7份长图、3期报刊以及8条手机短信,所有的材料评分都在17分以上,全部符合评估材料的要求。其中17分8份(23.5%),18分3份(8.8%),其余23份全部为19分(67.6%),材料合格率达100%。评估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健促中心开发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材料,可以基本满足市民对于防疫健康知识的需求。

4.2 开展社区访谈调查,评估健康传播效果

为评估健促中心疫情期间的健康科普传播效果,健促中心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针对海报、折页、视频和报纸4种形式的健康科普材料,在黄浦、静安和徐汇三区开展了定性访谈,访谈对象为18位社区居民。访谈对象表示经常在宣传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商场等多类场所看到相关科普材料;访谈对象大多认为材料中内容的科学性毋庸置疑,有效传播防疫知识的同时还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建议,并配备详尽解释,非常具有针对性,满足了个人的信息需求。

4.3 针对《大众卫生报》开展定量调查

第三方评估机构进一步对《大众卫生报》的传播效果开展定量调查,以沿街商铺店员为调查对象,共收集有效问卷637份。551人(86.5%)表示收到过《大众卫生报防控新冠肺炎专辑》,87.4%的调查对象能理解报纸的大部分内容,94.2%的调查对象完全相信或比较相信报纸内容,84.7%的调查对象认为报纸很好或非常好,92.8%的调查对象会实施报纸推荐的新冠肺炎预防方法,可见《大众卫生报》在群众中可信度较高,对于防控疫情、传播健康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4.4 针对“健康上海12320”微信公众号开展定量调查

为了解“健康上海12320”微信公众号在疫情期间发挥的作用,健促中心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了1135名网络用户。调查结果显示,97.5%的调查对象表示关注疫情发展,75.5%的调查对象表示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防疫信息,73.0%的调查对象曾听说过健促中心并对其有所了解,其中近9成调查对象表示疫情期间看过“健康上海12320”发布的文章。

针对受众对“健康上海12320”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调查对象认为“健康上海12320”在帮助市民了解新冠疫情预防的相关知识、学习预防新冠病毒方法、减少不安和紧张情绪、提升战胜疫情信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95.0%的调查对象表示信任“健康上海 12320”的推文,96.0%的调查对象对推文质量评价积极,92.9%的调查对象愿意将“健康上海12320”推荐给周围人。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健康科普的启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性的特点,这要求健康科普的许多工作要做在前期。健促中心在日常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中,储备了大量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健康科普材料制作人员,建立了畅通的需求获取渠道和完备的健康传播渠道,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的第一时间快速知悉市民信息需求,并组织人员撰写核心科普信息并采取市民易于接受的形式制作科普材料,直击“痛点”精准科普[4-5]。

机制体制的健全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应急健康科普的有力保障,依托完备的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爱国卫生网络,并在环境整治组的支持下,建立起更大范围的、多部门的跨领域协作机制,帮助健康科普资源下沉,扩大健康科普影响力。

虽然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常态化防疫的同时,应拓展科普主题[6],深入推广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使市民养成包括防疫行为在内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健康行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在推广过程中,除提供“硬核”健康知识以外,应结合“软性”的人文关怀为市民提供情感支持,“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市民的态度,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健康科普效果。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市民科普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意义”的问题所在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