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书法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创作整体观形成

2020-01-02焦福维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章法笔法书法艺术

焦福维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成县742500)

相对于绘画,书法的表达方式更为抽象、简约,这就增加了书法创作的难度。作为创作者,要在抽象、简约的表达中表现出符合书法传统的审美意趣绝非易事。概言之,书法审美的表达主要包括创作者对“形”与“神”两方面的把握,“形”指具象的方面,主要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指书法的神采韵味,表现在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具体审美凝练和书法作品整体的审美关照等方面。对“形”与“神”的把握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在具体的书法审美中又是不可分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形质”都具有“神采”的美学意义;“神”为“形”的统摄,是保证“形”具有审美价值的更高标准。在书法创作训练中要逐渐推进,由形及神,技道兼顾,达到最终统摄神采意蕴。

一般而言,对点画(笔法)、空间布局(字法)多以具象关照为主,但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有了审美因素的介入。对于创作者而言,要形成创作能力,仅此具象关照还不够,创作者整体观与综合审美能力的形成才是关键,而这主要涉及到章法布局及综合修养等方面。

一、章法布局整体审美观的形成

在笔法、字法随着训练而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书法作品的章法训练也要随之展开,因为对一幅成熟的书法作品而言,章法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构成,直接关系到书法整体审美观形成。

一般来说,章法布局指的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一件作品章法的形成要素中,任何与书法有关的要素如点画的轻重、长短、正倚,中锋、侧锋、甚至破锋、偏锋等笔法的选择,墨法的运用与字结构的变形等等都参与了章法建设。布局无定法,不同字体、书体所选择的布局也会不同,同一种书体也会有多样布局可选。古人讲,“行间茂密”(《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茂密者,指各种关系协调有度,而非行距紧凑也。当然,章法有高低之分,一般认为,作品呈现出自然的、不经意的、合于天然美的章法是高级的,它的妙处可谓变化多端,在乎于心,运用在人,只是不留安排痕迹而已,如董其昌评右军兰亭“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画禅室随笔·评书法》)反之,有人工安排痕迹的章法则次之。就字体而言,静态书体的章法因整齐有规律而易于掌握,而行草书的章法则一般没有固定范式较难以把握,因为它是随着快速书写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有很大的随意性与不可预期性。这一阶段的训练应该以古代经典法帖中的章法学习训练为主,要善于总结章法生成的规律,在学习中尝试记住几种最经典的章法形式,从三行为一个单元,反复推敲行间关系,加以强记,逐步尝试运用到创作中。即这一阶段的书法临习中要有明确的章法意识,帮助创作者从笔法、字形的具象关照过渡到整体布局,逐渐生成简单有规律再到自然随意的作品章法,也可以参看当代书家的章法形式,在章法的运用上,当代书家进行了很多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二、审美提炼——书法创作中综合能力的修为路径

书法创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整体审美观的形成是创作者综合能力的体现,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敏感性、学识、阅历、胸襟、修养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解决了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后,书法作品最终要表现的是合乎书法审美的个性美,即由“技”入“道”的过程,实际上考量的是书家个人的综合审美能力。综合审美能力的训练不能单独从书法中取得,毕竟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并非指向“艺术”一途,如果简单的以造型艺术的方法去探究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失去了书法的精神内核,创作的高度也会受限。因为书法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学习中应向上一途,探寻书法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1]的书法浓缩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认识。从这一角度出发,书法综合审美能力的训练实际是漫长的人生修为,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意:

(一)提升发现美的敏感性

有一双敏锐地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敏感感知美的心灵,在平常生活中提炼审美能力,这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常把这认为是艺术天赋,实际上是积习深思后的偶得。历史上很多书家都是从生活中悟得书法真谛,在书法理论中被称为“喻物派”[2]。《新唐书·艺文传》载:“旭(张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陆羽《怀素别传》记载了怀素与颜真卿一段论书对话:“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唐蔡希综就褚遂良从生活中得到的笔法启示“锥画沙”“印印泥”又返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求诸理解:“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险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3]。这是勤学多思的结果,不仅廓清了褚遂良的语焉不详,明确指出其所指不是艰涩迟滞的笔法而是险劲明丽,一如褚遂良的书法风格。再如黄庭坚“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山谷题跋》)等都是从实践中悟得书法的真实记录,而对于普通人而言,观百次“夏云奇峰”或“担夫争道”都不可能联系到书法的用笔,只有日夜勤习深思于书艺者方可有此顿悟。作为书法学习者,“笔冢”“墨池”之功不可或缺,而善于观察,融会贯通,日常生活中的“偶得”也弥足珍贵。实践证明,“书”外求“书”,是提升书家综合审美的重要途径。

(二)融书法于生活日常之中

在古代中国,书法与读书人的生活日常紧密联系,“毛笔书写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生存途径,很多东西都要通过毛笔书写来完成,成为中国古人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4]。这种生活方式被林语堂描述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一种艺术的生活,融艺术与生活中,使生活处处充满意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极大地扩大了书法审美功能,举凡自然哲学、人格修养、生活情趣、文学艺术甚至生活家常等都与书法产生了联系。但今天却不同,毛笔书写的实用功能消失,拿起毛笔学习的开始,就是指向书法艺术的行为,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割裂了书法与生活的关系,在大环境改变的前提下,要重新建立书法与生活的联系似乎并不容易,倘循序渐进,这种联系会慢慢建立。

1.把毛笔书写从临帖、创作等艺术活动逐渐扩大至随笔记录或日常书写。中国书法产生于日常书写,“日常书写是传统文人展现书法的主要途径,纵观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日常书写是书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每一种新书体的诞生和演变都是建立在对前期日常书写梳理和规范的基础之上”[5]。古代文人对书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日常书写的艺术审美升华,致使书写由俗变雅,由实用而艺术;但今天却不同,书法艺术已单独成为一门学科,毛笔书写一开始便指向艺术,高等院校有关书法的训练手段主要的关注点均借鉴西方艺术教育中有关“视觉的”“造型的”“对比的”“形式的”内容,而忽略了传统书法“生活的”“人文的”内容。缺少大量的日常书写的书法创作便走向了趋于“夸张”的表演,远离了书法的传统书写价值。古人的书法艺术是在日常书写的基础上催生的,而今天的书法艺术却失去了这一土壤,而这却是根基,是源源不断的养料,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在不断地雅俗互动中得以发展的,所以,提倡书法家毛笔日常书写是提升书法创作综合修养的重要途径。

2.尝试建立书法与文学尤其是与诗(古体诗)的联系。书法艺术从汉魏自觉起就已与古诗文形成了天然联系,这种联系首先指诗文是书法艺术所依赖的书写内容,如诗词内容表达的情感可以引起一定的创作情绪,所谓“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6]古代经典作品如“三大行书”无不是情绪支配的杰作。其次,书法艺术的形式及其审美表达也会受到内容的影响,如唐韩方明《授笔要说》云:“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7]。即纸张的大小、颜色和规格等直接影响了书写内容、书体和章法的选择。当然,最重要的是诗的语言形式及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的节奏与韵味等具有深层次的关系,这种联系虽然是不确切但却真实存在且十分重要。所以,当代书法人可尝试通过诵读、创作古体诗与书写古体诗尝试建立“诗”和“书”之间的关系,这绝非无用之功,当书写作品时主要的注意力落实到内容上时,“自然书写”就已形成,“心手双畅”才会不期而至。

3.阅读古典哲学、美学、文学、史学和书学著作也是提升综合审美的重要途径。书法是一门综合学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书法人而言,理论修养是必须的,首先要通晓古代书学理论,这是古人学书过程中的精思所得,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古典哲学、美学、史学、文学等是书法产生的文化土壤,对其的重视程度将影响一位书家创作的高度,在目前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因其作用不易尽快显现而受到忽视和冷落。此外,多涉猎古代其它艺术门类如绘画、建筑、音乐等,久之便会与书法产生艺术“通感”,对提升综合审美大有裨益。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日常的书法生活如读帖、临帖、创作等日课训练为前提的。

三、结 语

书法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创作上,书法创作与欣赏应该是贯穿于整个书法学习过程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书法学习的主要过程是对古代经典作品的临习与欣赏,因为所有的经典法帖,在历代的传承与学习中沉淀了丰富的审美要素与文化内涵,一切创作要素包含其中,如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方面更多直观地呈现在作品中,故对一件经典作品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入,其获得的审美体验就越深刻,得到的创作要素就越丰富。而更为重要的隐形因素诸如神采、气韵、审美风格等不直接或不明显显现于作品的形式,这就需要学习者除了具备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审美能力之外,还要扩大视野,从中国古典文化和其它艺术门类中获取养料,建立书法与生活的联系,打通书法与其它学科的关节,日积月累,随着笔下技艺的提高,综合审美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升,最终促进创作能力逐渐提高。

猜你喜欢

章法笔法书法艺术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质地
品读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几多笔法写思情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左传》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