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在地方高校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

2020-01-02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绍兴跨文化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以及中国文化辐射力、向心力、认同力、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

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积极构建开放办学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鼓励资助学生参加暑期“百人计划”、海外“兰亭书法学堂”、“卓越新生留学计划”等各类国际交流项目,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和师资,形成“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双向联动。同时,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近五年共招收国际生约700人次,留学类别已经从单纯的语言教育扩展到学历教育。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层次的不断提升,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目前,绍兴文理学院攻读学位的国际生数量达到近300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群体。本文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以绍兴文理学院在校留学生为调研对象,探析地方高校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

1 在校留学生概况

绍兴文理学院留学生的国籍呈多样化,多集中于非洲及中亚地区,其中埃塞俄比亚(排名第一)和乌兹别克斯坦(排名第二)是最主要的来源国,其它包括索马里、加纳、喀麦隆、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利比里亚等。这与当前绍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奋力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新画卷这一大背景相符合。“非洲已成为绍兴对外经贸发展和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先选择地,绍兴也已成为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城市和投资来源地。”留学生的数量构成也说明了绍兴对非洲留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增强。

目前在校留学生中男性占65%,女性占35%,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5岁-29岁,入学前专业背景差异大,不少留学生有在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工作经历。这些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个体在心理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方面也各有差异。在其到达目的地后,会因为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在异文化环境中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焦虑感、疏离感、边缘感、思乡感、无助感、挫败感、抑郁感等不良情绪,这是跨文化适应中的危机阶段,这种“文化震颤”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留学生在华求学的成效。

2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

2.1 语言及学术适应

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障碍。不管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如何转变,针对留学生的汉语教育仍然在其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留学生跨越语言关亟待关注。目前,绍兴文理学院为留学生开设了汉语课,分初级、中级、高级班,旨在分层次培养留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技能,提高日常生活交际能力。但目前接收的留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华接受学历教育,而非语言培训。对他们而言,课堂教学内容中应注意对学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否则在接下去高强度的专业学科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毕竟学术汉语与日常交际汉语存在很大的区别。此外,由于中外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不同,留学生的学术适应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留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及学术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各学院应多渠道加强对留学生的学业帮扶。

2.1.1设置预备课程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国外大学一般都要求读1年左右的预科,这种预备教育在高中教育接轨大学高等教育阶段中起着“桥梁式”的作用。为帮助留学生为后期的学科学习做好准备,各学院可适时开设专业汉语课程,将接下去学科必修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下放一部分,相当于“基础课程”。比如商学院可为工商管理学科的国际留学生开设管理学概论,主要教授管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1.2结对专业“同窗”

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留学生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学习汉语的“语伴”,而是能提供专业上的指导与帮助的“同窗”,互帮互助,互学互促。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这种“一对一”的结对方式,有助于提高自身语言水平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国内外思想的碰撞,进而迸发出更多的热情、智慧和灵感。

2.1.3加强师资建设

大力开展校内师资培训,积极引进海外师资。教师授课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专业背景差异,合理设计教学进度、难度,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传播主流思想舆论,提高留学生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为留学生配备外语水平好、科研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鼓励和支持留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开展自主性、创新性科研活动,给留学生在学术适应方面提供有效帮助。

2.2 社会文化适应

据了解,绍兴文理学院多数留学生选择来绍学习是因其家长或朋友在柯桥轻纺城从事外贸,因此课后待在学校的时间较少,更多地是和自己熟悉的群体待在小众文化圈,校园融入感不足,归属感不强。为增进留学生对中国地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形态等概况的了解,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圈,我校开设了《中国概况》课程。与此同时,为促进中国学生与留学生顺利交往、友好相处,还可考虑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通识类选修课程,以拼盘课的形式向中国学生介绍世界各国的语言、宗教、民俗、饮食、服饰等,增进了解,增强包容性。

为进一步营造开放的、多元的、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倡导学生追求“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拥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可通过“软载体”和“硬载体”建设,多措并举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缓解文化差异产生的应激反应,尽快进入跨文化心理适应期。

2.2.1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为全校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类课程,除了详细讲解文化、语言、跨文化交际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邀请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验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分享自己在海外的亲历性体验和感悟,也可邀请各国留学生代表现身分享自己的跨文化适应经历,搭建交流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2.2打造专业的管理队伍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这支取队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外语语言水平、跨文化管理能力、心理关怀疏导能力、危机处置能力等多个方面,熟悉国内法律法规和外事纪律,能有效实行趋同化和差异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既注重培养留学生的规则意识,又能适时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2.2.3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宿舍软硬件建设,努力建设宿舍“家文化”,增强留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如为留学生公寓配备空调、卫生间、厨房等基础设施,留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自己喜欢的食品。因各国的饮食差异,为进一步解决留学生“吃饭难”的问题,学校可适当增设特色窗口,增加菜品种类。

2.2.4丰富第二课堂的载体

每年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开展游园会、多语角、世界风情展、多国语言文化沙龙、中外大学生论坛、小语种歌曲大赛、外文配音大赛、留学生汉语大赛、留学生中文歌曲大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将世界带到校园,为本校的留学生提供了解中国文化魅力、中国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风情的舞台。

除了开展校内活动,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应深入挖掘、充分运用本地资源,积极引导留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坐乌蓬、赏古桥、品黄酒、听越剧,感受绍兴这座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地域精神。再者,可设计多条具有“绍兴味”的特色线路,通过“第二课堂”帮助留学生更全面、更客观、更真实地了解并融入当地社会,例如:

(1)“鉴湖越台名士乡”——开展绍兴文化之旅,如将鲁迅故里、阳明故里、书圣故里这“一城三故里”串联成线,带领留学生寻觅古人足迹,陶冶文人精神;

(2)“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绍兴民营经济发达,产业特色鲜明,带领留学生参观海亮集团、中成控股集团、卧龙控股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体验民营经济的“绍兴模式”发展之路;

(3)“行走乡村——乡村振兴的绍兴样本” ——带领留学生走进绍兴各示范乡镇和特色乡村,近距离学习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

3 结 语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学术及社会文化适应困难会引发心理不适感,这种心理不适感也会导致语言、学术及社会文化适应障碍。我们应高度重视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生理和心理健康,多措并举帮助留学生了解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克服心理冲突,尽快适应异文化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绍兴跨文化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绍兴大闯关
黑夜的献诗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place of English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绍兴古镇寻荼社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