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日本2017版《幼稚园教育要领》亮点的分析及思考
——以幼小衔接为视角

2020-01-02王树义赵子剑

文教资料 2020年27期
关键词:幼稚园培养目标道德教育

王树义赵子剑

(1保定学院 外语教育与国际商务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2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2017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幼稚园教育要领》(以下简称《新要领》),以及《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学学习指导要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并规定自2018年4月开始在全国幼儿教育、保育机构实施《新要领》。由此拉开了日本教育发展史上第五次幼儿教育改革的序幕。

一、《幼稚园教育要领》的修订历史及其定位

1947年3月,日本文部省(自2001年起改称“文部科学省”)制定并发布了第一部关于小学、初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学习指导要领一般篇(草案)》。与此同时,文部省在1947年2月成立“幼儿教育内容调查委员会”,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一方的委员由民间情报教育局顾问海伦·赫弗南担任,日方委员以有“日本福禄贝尔”之称、时为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的仓桥惣三为首,约16名。该调查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审议,于1948年3月发布《保育要领——幼儿教育指南》。根据1947年3月日本制定的《学校教育法》的规定,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一环,这本《保育要领——幼儿教育指南》被赋予与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相同的地位,作为《幼稚园教育要领》的前身,成为当时幼稚园进行保育、教育的标准,因此被日本教育家们称为日本“幼儿保育的出发点”[1]。

1956年,在对《保育要领——幼儿教育指南》进行全面修订后,文部省发布《幼稚园教育要领》,并分别于1964年、1989年、1998年、2008年、2017年进行了修订,每次修订都会随着时代变化增加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而且自1989年起,修订均与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同步进行。《幼稚园教育要领》和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等一起,成为二战后日本每个教育阶段实施学校教育的标准和纲领,也是“学校、家庭、社会等相关人员都能广泛利用的‘学习地图’”[2],它在规划、指导日本幼儿教育方面的卓越性亦为世界所公认。

二、关于2017年修订的《新要领》

2017年修订的《新要领》,是历次要领中修订内容变化最大的一次。这次要领修订的基本思想,一是更加切实地培养儿童开拓未来必备的资质·能力,并让全社会了解这些资质·能力的内容,重视与社会联合举办“向社会开放的教育课程”;二是培养儿童扎实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知识理解的质量;三是重视充实道德教育和体验活动,充实体育、健康相关指导,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体魄[2]。

《新要领》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了“三大能力基础”和“十大培养目标”。尽管自2008年以来,日本比较重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但是由于日本幼稚园和小学之间的跨度较大,导致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不能在进入小学以后很快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为保证孩子们发育成长和学习的连续性,这次《新要领》通过明确“三大能力基础”和“十大培养目标”,让幼稚园和小学的过渡衔接变得更加顺畅。

1.“三大能力基础”与“主动学习”

日本自2020年起将进行一场全面的教育改革,这次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在小学以后各阶段教育中导入和推行“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所谓“主动学习”,即主动的、对话式的深入学习,既一种教育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法,目的是让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不仅主动学习概念已经导入各阶段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而且从2021年开始,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将由现在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即“中心考试”)改为大学入学统一考试。统一考试将围绕“学力三要素”,也就是知识·技能、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主动与他人协作学习的态度这三方面出题,考试内容从迄今为止偏重背诵知识向需要思考才能解决的主动性问题转变。从教育改革和大学入学考试的变化不难看出,日本教育要从迄今为止的重视“学什么”向重视“怎样学”转变,也就是从偏重知识·技能的内容和数量向重视每个人的学习方法转变,这个学习方法就是“主动学习”。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日本第五次幼儿教育改革已经以《新要领》的实施为契机,比2020年教育改革提前两年拉开了序幕。文部科学省提倡,2018年以后幼儿教育、保育机构要把“主动学习”融入幼儿们的日常游戏活动中,让幼儿的父母加深对“主动学习”的理解。而且,为了让幼儿较早地接受“主动学习”教育,更自然地把“主动学习”纳入自身成长中,文部科学省在《新要领》中明确了“三大能力基础”。所谓“三大能力基础”,是指在幼儿教育阶段所要培养的资质·能力“三根支柱”,一是知识·技能基础,二是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等基础,三是向学力及人性等。

从《新要领》关于“三大能力基础”的表述可以发现,它和“学力三要素”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无疑是幼儿将来“主动学习”所必需的。“三大能力基础”让幼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注重施行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注重在各种体验活动中让幼儿养成有利于“主动学习”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进入小学后能够尽早适应“主动学习”这种新的学习和教育方法打好资质·能力的基础。所以,“三大能力基础”与“学力三要素”一脉相承,是《新要领》为进行全面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的最初阶段所做的准备,最终指向都是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

2.“十大培养目标”与道德教育

到目前为止,日本小学、初中虽然一直在施行道德教育,却是以“道德时间”(每周1小时)这种非科目教学形式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日本的小学和初中,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不是一门专门的教学科目。根据2017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和《初中学习指导要领》的规定,日本小学从2018年4月、初中从2019年4月开始,将原来的“道德时间”改为“特别科目道德”,以全面充实道德教育[3]。

道德课之所以被列为特别科目,是因为根据日本195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的规定,一门普通科目应该具备以下要素,即:一是任课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二是要有专门用于该科目的图书(检定教科书),三是要根据分数进行评价。道德课不同于其他科目,成为特别科目后,是整个学校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纲领,且道德教育可在各门课程的综合学习时间及特别活动中进行[4]。另外,道德课与其他科目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家长领到的成绩通知表中设有道德科目的专门评价栏,里面会写入教师的评价,诸如积极发言、认真听取同学意见、亲近自然、温柔对待动植物等,而不是进行分数化评价。因此,尽管道德课的时间和原来一样还是每周1小时,但性质完全不同于其他普通科目。

可见,虽然文部科学省规定从2020年起才全面实施2017版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以推进教育改革,但是道德教育改革却已先行。日本这次在小学、中学设置“特别科目道德”,正是以《新要领》的“十大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的。而且,为了确保幼稚园和小学顺利衔接,还要求小学教师了解“十大培养目标”的内容。可以说,“十大培养目标”让幼稚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更紧密。

所谓“十大培养目标”,是指以资质·能力“三根支柱”为基础,从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达这五个方面提出的幼儿教育所要实现的十个目标。这十个目标,一曰健康的身心,二曰自立心,三曰协作性,四曰道德性及规范意识的萌芽,五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六曰思考能力的萌芽,七曰与自然的联系和尊重生命,八曰对数量、图形、标识及文字的兴趣和感觉,九曰语言交流,十曰丰富的感受性和表达。

“十大培养目标”不仅描述出了幼儿培养的十大理想状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示例和设想的纠葛场面的协调解决等明确了如何涵养幼儿的道德性,以及让他们懂得遵守和建立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了规范意识,实际上就是明确了幼儿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要领》将幼儿期的道德教育界定为“道德性及规范意识的萌芽”。“萌芽”虽然是事物尚未最后形成的一个发展阶段,无疑会影响将来。道德性的核心是“关心体贴”,规范意识是指遵守规则。所以,“道德性及规范意识的萌芽”指的是让幼儿通过与同伴进行各种游戏和体验活动,认识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学会建立并遵守规则,明白应为与不为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和同伴产生情感共鸣,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行动,在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培养自立精神,培养自我发挥与自我克制相调和的自律性。这是一个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从三方面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目的是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培养良好的道德基础。幼儿阶段的道德教育,虽然还不能要求幼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性或规范意识”,却是小学和中学阶段道德教育的起始,最终对以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见,《新要领》通过明确“三大能力基础”和“十大培养目标”,不仅让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易于理解和把握,还让幼儿教育作为小学以后“主动学习”前身的教育定位更加明确和清晰,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更紧密。无论是“三大能力基础”,还是在此基础上的“十大培养目标”,目的都是培养幼儿面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顺利接受小学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和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健全发展的资质和能力基础。

三、对《新要领》及日本第五次幼儿教育改革的思考

《新要领》让我们看到了以文部科学省为首的国家教育机构对幼儿教育指导的细致和用心。为了切实提高幼儿教育的质和量,日本不仅正在以《新要领》为标准和纲领实施第五次幼儿教育改革,还从2019年10月开始全面实施幼儿免费入园,以让每个家庭的幼儿都能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2020年1月,笔者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及其附近实地走访了几家规模较大的幼稚园。在大曲大谷幼稚园,老师们每天都会带着孩子们到紧邻幼儿园的地方看饲养着的一匹小马,观察它的成长变化;还会让孩子们参与种植一些应季的蔬菜,到了收获的季节一起去收获果实,并且在幼稚园的餐桌上会出现由孩子们亲自播种、照料、收获得来的菜品。孩子们完整体验到从播种到收获再到食物被搬上餐桌的过程。在手稻中央幼稚园,为了实现既定的非认知能力培养目标,老师会在愉快的游戏中让孩子学习思考,培养他们坚韧的性格、乐于助人和团结交往的品质,以及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札幌国际大学附属幼稚园,园里利用附属于札幌国际大学的优势,邀请大学的园艺老师定期到幼儿园授课,指导儿童照料农作物,体验大自然和生命的重要。可以说,在参观的这几家幼稚园的富有特色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新要领》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日本关于幼儿教育的政策和做法,为我们重视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改革、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幼儿教育担负着让幼儿健全发育及为以后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打好基础的重要作用。中国俗语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定八十”等说法,日本也有“三つ子の魂百まで”(相当于汉语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的类似表达,说的都是幼儿期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幼儿教育之父”——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甚至说,孩子在五岁前就学完了一生所要学习的东西。福禄贝尔这里所说的“一生所要学习的东西”,自然不是指具体化的知识或者技能本身,而是获取知识或者技能的资质和能力,乃至性格和道德品质。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也曾说,三四岁左右接受适当的教育会让人在成年后获得更好的收入及地位[5]。所以,重视幼儿教育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积极又深远的影响。

幼儿的发展成长是一个综合过程,他们的各种能力既会在单一活动中得到发展,又会在各种综合体验过程中得到提升。随着信息化、城市化的发展,幼儿的培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仓桥惣三曾将学前教育比喻为“根的教育”,主张应该重视幼儿的生活活力与自我成长能力的根源——也就是根的培养[6]。只有在幼儿期培养出茁壮健康的根,才能在进入小学、中学、大学后长出健全的茎叶。忽视了根的培养,自然不会长出健康理想的茎叶。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家庭、社会、幼儿园和各类保育机构,以及小学以后各阶段教育机构应共同协作,联起手来,更加重视作为人生发育成长最关键时期的幼儿教育,把我国幼儿教育推向更高层次,培养出身心健康“根壮苗旺”的一代代国家栋梁。

猜你喜欢

幼稚园培养目标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香港特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读《幼稚园教材研究》,随想“课程游戏化”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