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传统京剧剧目英译

2020-01-02朱文君胡燕娜

文教资料 2020年27期
关键词:音译意译目的论

朱文君 胡燕娜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00)

一、引言

京剧,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且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更是文化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通过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爱上中国。京剧也深受外国人士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剧目相当于英美电影的片名,精彩的片名汉译吸引着中国观众的眼球。同样,精彩的京剧剧目英译也会吸引外国观众,并引起他们的观看欲望,使他们更好地认识京剧,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因此,京剧剧目英译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和电视剧走出国门,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片名英译,例如,《少年的你》(Better Days),《琅琊榜》(Nirvana in Fire)等。京剧虽然已被大多数外国人士基本知晓,但它的外传播与剧目英译的研究并不多。在知网CNKI上检索“京剧对外传播”所得仅8条结果;检索“京剧剧目翻译”所得仅7条结果。孙萍(2015)在《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中点明京剧优秀且普遍认可的译文的缺乏已是京剧对外传播的客观问题所在;于晓华(2018)在《探究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中指出京剧文本的英译工作的增强,对建立科学的京剧对外传播模式有着重要作用;张琳琳(2015)在《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京剧剧目的英译——以杨贵妃和虞姬为例》中具体探究了剧目英译时所译英文的具体内涵与中文的具体内涵不符、不对等而对京剧产生误解;董单(2017)在《京剧剧名翻译及方法探究》中指出京剧剧目英译中存在的四类问题。京剧作为国粹,理应更加完美地“走出去”,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本文以目的论为导向,浅析了中国传统京剧剧目的英译方法。

二、剧目英译的普遍原则

在翻译上,我们一般遵循“信、达、雅”,但由于京剧剧目的特殊性,很难真正达到“信、达、雅”,因此我们遵循准确、通俗易懂和简洁这三大原则。准确:译名应与原文的风格和意思尽量一致。既不与原意相差甚远,又不出现误解与歧义;通俗易懂:在准确原则的前提下,选择的词汇不过于偏僻,能使广大外国人士理解并具有普遍性;简洁:译名不宜过于冗长,要尽可能简练。语法关系不宜过于复杂,要尽可能简单。

三、京剧剧目的特点

京剧自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到现在已流传二百多年,然而对于京剧剧目的英译仍无规范翻译。要弄清剧目命名的规律,才能进行翻译方法的选择。

(一)以专有名词命名剧目

1.人名

它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作为剧目,如《秦香莲》《文天祥》《霍小玉》《董小宛》等,这些基本描述的是人物的经历。

2.人物称谓

它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称号作为剧目,如《杨门女将》《碧波仙子》《东郭先生》《平阳公主》等。

3.地点

它是以剧中主要情节发生的地点作为剧目,如《赤桑镇》《武家坡》《望江亭》《九江口》等。

4.建筑物

这类剧目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建筑物展开的。比如《甘露寺》为《龙凤呈祥》中的一出折子戏。讲述的是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到东吴招亲,吴国太在“甘露寺”与之会面,之后将孙尚香配与刘备。刘备过江后,吴国太设宴在“甘露寺”面相刘备,但暗中有孙权和贾化在阻挠,好在有国老乔玄为刘备美言,才得国太同意将孙尚香配与刘备。类似的剧目还有《法门寺》《连升店》《清风亭》等。

5.道具

它是以剧中的某种道具作为剧目的。这类剧目道具贯穿全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锁麟囊》《乾坤福寿镜》《八大锤》等。

6.原著名称

如《西游记》《十二金钱镖》等。

(二)以“人物+事件”命名剧目

这类命名方式下的剧目名称大多简洁明了,如《击鼓骂曹》《大闹天宫》《徐策跑城》《贺后骂殿》等。这类剧目也最能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看到《嫦娥奔月》思考嫦娥如何奔月,看到《醉打蒋门神》思考喝醉了如何打,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三)以“传”“记”命名剧目

“传”“记”二者都有记载之意。《白蛇传》讲述了从白娘子、小青下山游湖开始到小青毁塔、白娘子与许仕林团圆结束。这类剧目还有《乌盆记》《西厢记》《红灯记》等。

(四)以比喻、借代命名剧目

以《六月雪》寓意窦娥蒙受的冤屈之大;以《将相和》寓意廉颇与蔺相如的和解;《孔雀东南飞》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分离;以《龙凤呈祥》寓意美好团圆。这类剧目还有《定军山》《凤还巢》等。

(五)以历史典故命名剧目

这类剧目演绎的主要是历史故事,且故事基本妇孺皆知。这些故事有着固定的名字,故京剧演绎时,直接使用这些名字,如《八仙过海》《将相和》《草船借箭》等。

四、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简介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ari)、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等阶段性联合提出的翻译理论。本文主要运用汉斯·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进行阐释。

翻译目的论是由汉斯·弗米尔在功能派翻译理论这一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Skopos来源希腊语,是目标、目的的意思,弗米尔给Skopos下了三个定义:翻译过程、翻译结果和翻译模式。这三个定义可以理解为翻译过程的目的、翻译文本的效用和翻译模式的意图。

费米尔认为原文是目的语受众所知的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来源,这也把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达到整体目的是翻译的核心关键。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翻译的对象是预期的接受者或读者。翻译是指在目的设定中产生目的语,在目的环境中产生目的语。在目的论中,源文本的地位不及或基于对等理论的翻译。译文来源是“信息的提供”,译者又将其转化为对目标受众的“信息的提供”。翻译是以原文为根本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完成。决定了目的论的三个法则中目的法则位于首位。其余的两个法则分别为语内连贯法则(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语际连贯法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三种法则要求译文以翻译目的为导向,不仅要保持译文内部的连贯性,还要维持原文与译文所存在的连贯性。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译者讲求把预期目的和预期接受者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翻译方法的选择。

五、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传统京剧剧目英译方法

翻译离不开翻译方法,翻译方法脱离不了翻译目的。目的论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目的不同,所要选择的翻译方法也有所差别。简单地说,翻译方法随翻译目的的变动而变动。目的论指导下的京剧剧目的翻译应遵循目的法则,既能表达京剧内容,保持原剧目的味道,更要使观众明白剧目内涵,吸引观众。笔者总结出下文五种翻译方式——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意译”法和约定俗成法。

(一)音译法

音译法顾名思义是将中文用相近的发音或者拼音翻译过来。正如大量外来词汇通过音译的方式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接受,如sofa(沙发)、chocolate(巧克力)、salad(沙拉)、model(模特)、romantic(罗曼蒂克)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中文的音译被外国人士所接受熟知,如粽子(zongzi)、豆腐(toufu)、麻将(mahjong)、磕头(kowtow)等。由此可见,音译法是文化交流和翻译中一个不错的方法。

这类方法可以运用在上文提到的以人名或人物称谓命名的京剧剧目英译中,如《董小宛》Dong Xiaowan、《文天祥》Wen Tianxiang等。因为如《董小宛》这出戏讲述的是明末四公子中的冒襄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相爱,洪承畴与冒襄有隙,所以向清世祖赞誉董小宛之美,清世祖召唤董小宛入宫,纳为妃。冒襄乔装入宫,与小宛诀别,清世祖知道后十分生气,欲斩冒襄,小宛求赦,才放冒襄出宫。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这出戏是围绕董小宛展开的,直接音译即可,既可使外国观众直接明白故事中心人物,又可推动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加深印象。

(二)直译法

直译法不违反英语文化原则,既要忠实地传达出原文内容,又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形式,力求将原文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钱钟书先生认为所谓直译,即原文与译文词汇逐一对应,由此完成语意阐述。因此,优秀的直译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有形于原文。对于剧目翻译,直译既可留住原有的文化符号,又可使内容与所译名称一致。

例如,《八仙过海》直译为Eight Immortals Cross the Sea。这出戏讲述的是吕洞宾等八仙赴蟠桃盛会,醉酒而归,遇金鱼仙子领水族在海里遨游,八仙倚仗法宝威力,戏言挑逗,引起战斗。金鱼仙子大胜,八仙只得赔礼道歉,双方言和,八仙过海而去。若直接音译为Ba Xian Guo Hai,在没有文化了解的情况下,此剧目带给人的只有不解,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直译则不同,即使不知文化背景,通过直译的剧目,也可大体知晓该剧所要表演的内容。这类方法可以运用在上文提及的以历史典故命名的剧目中,如《将相和》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General,《吕布之死》The Death of General Lv Bu等。此方法还可以运用在上文提及的以“人物+事件”命名的剧目,如《天女散花》Celestial Beauty Scattering Flowers,《嫦娥奔月》Chang Er Flying to the Moon等。

(三)意译法

朱光潜先生认为“所谓意译是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述出来,不必完全依据原文的字面的次第”。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概意思来翻译,不逐字逐句地翻译。主要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原文与译文无法一一对等,需要重新寻求一种表述表达原文。意译的优越性在于简洁明了,歧义少,更能使目的语观众理解。

在上述两种方法无法进行较好翻译,体现剧目的原有字面意思,基本展现戏曲框架的情况下,我们会选择意译法进行翻译。例如,《野猪林》这剧目不管使用直译法还是音译法都无法表达出剧目内涵或引起观众的兴趣。在此类情况下,我们要根据剧目具体内容进行翻译。《野猪林》叙述的是林冲被高俅陷害而家破人亡,最后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我们可以体会到林冲命运的悲哀并为其感慨,故可以译为Blood and Tears of a Hero。再比如《红梅阁》,它讲述的是一段人鬼情,可以译为The Love between Human and Ghost。类似的还有《三娘教子》Teaching in the Weaving Room,《锁麟囊》The Lucky Purse等。意译法是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对京剧剧目的英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音译+意译”法

顾名思义,“音译+意译”法是音译法与意译法的结合,不仅包含原文的读音,还包含原文的意思。此法在外来语的翻译上运用得比较多。例如,talk show脱口秀,IKEA宜家等。由此可见音意结合法的可行性。

京剧剧目的英译可采用此法的有《苏小妹》Sister Su,《赵氏孤儿》The Orphan of Zhao,《法门寺》Fameng Temple,《西施》Xishi:A Beauty等。总结来讲,上文提到的人物称谓类型的剧目也可使用此方法进行英译,既保留原有的意味,又使人更容易理解。

(五)约定俗成法

部分京剧因为年代久远且流传已久,译本有许多,对于它们的翻译已被人们认可,故而对于这些京剧剧目的英译不做更改。如《红楼梦》是A Dream of Red Mansion,《西游记》是Journey to the West,《梁山伯与祝英台》是Butterfly Lovers,《特丹亭》是The Peony Pavilion等。

六、结语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认为“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文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优秀的作品”。京剧剧目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求译者对于京剧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译出传达京剧的妙处与内涵的翻译。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代表着“走出去”,剧目译文品质需高质量,尽量做到一剧一名一译。剧目的英译需要更多的专家抑或是京剧爱好者集结起来,共同探讨研究。同时,高校可以开展翻译中的戏曲方向或戏曲中的翻译方向等研究,为剧目的翻译提供源源的人才力量。这样,我们的国粹才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再者,可集结专业人才力量,对京剧剧目深入研究以创作出一本专门的京剧剧目英译的词典。使外国人士对其进行翻查,找到感兴趣的剧名,以此观看京剧,更好地感受我国国粹的魅力。

猜你喜欢

音译意译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