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评创作的反思与感悟

2020-01-02王皓淼

文化产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书社书评齐鲁

◎王皓淼

(齐鲁书社 山东 济南 250002)

我自2015年7月入职齐鲁书社,从当年9月下旬开始撰写书评,先后为齐鲁书社的新书创作发表29篇书评,还有16篇探索全民阅读和企业文化的文章。目前,我开启了“两线作战”模式:一方面,认真阅读齐鲁书社新书《管子通论》丛书(全五册),争取在2020年春节前定稿;另一方面,认真阅读胡乔木有关如何写文章的经验之谈①,重新审视已经发表的28篇书评和即将发表的《〈武经七书〉新译》书评。

吴道弘先生在《书评例话新编》总结的书评六大写作方法②以及我个人推崇的比较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书评创作的准则。吴道弘先生的六大书评方法——从全书出发综合评介、从全书出发选择角度评论、比较法、“不在书内而在书外”、批评式方法和特定目的方法,使我的书评创作小有成绩,也形成了探讨齐鲁书社发展路径的文章,还曾在山东省全民阅读主题活动征文中获得一等奖。但综合来看,我的书评创作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这里简单谈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或者说四点比较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一、书评文章应做到“纲举目张”

写文章,特别是评论性的文章,尤其要注重“纲举目张”。在我的29篇书评里面,只有7篇是按照自己既定的提纲写出来的,有一定的层次性;另外22篇书评则是初级意义的“读后感”,曾经被人称赞“一气呵成”,但在本质上有些即兴发挥的感觉。

这7篇有层次性的书评分别是:《通俗其外,独到其里——〈战国派儿〉读后》[1]《纯粹的士大夫是怎样炼成的》[2]《“半部〈论语〉治天下”?确有可能》[3]《齐国稷下百家争鸣的历史遗产——〈齐文化理念·美德·精神〉评介》[4]《诵读经典的“九重天”》[5]《浅析王崧舟“爱上语文”的四层涵义》[6]《展现辉煌成就,彰显道路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70个世界第一〉评析》[7]。

如果在这7篇代表作优中选优,应属《浅析王崧舟“爱上语文”的四层涵义》。这篇书评通过拆解“爱上语文”这个词,将其解读出“爱上语文课”“爱上语言文化”“热爱语文并以之为上品”“甄别雅俗,热爱上乘语言文化”四层含义,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而“爱上语言文化”又有助于“爱上语文课”,使得这四层含义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提纲,相信会走上《教师的幸福与幸福的教师》这篇书评的老套路,没有任何新奇之处。

有人会问:难道“读后感”就不是图书评论?为什么书评非要按既定提纲去写?在这里要强调一点:以“读后感”的方式写书评不是不可以,遇上类似纯粹的文学作品或者与自己专业没什么关联等杂书,能够让广大读者在业余时光能得到消遣,是可以用读后感来写书评的。

但我所在单位是齐鲁书社,齐鲁书社新书的文化定位不同于少儿书、文艺书。所以不论所评论的图书是古籍图书、学术著作,还是大众图书、普及读物,必须从严要求,为新书的影响力着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术界认可这本新书,也才能吸引学术界以外的广大读者。

作为出版人,我知道评论性的文章该怎样去写,却依旧有3/4的书评写成了读后感,甚至所采用的“功夫在诗外”这一创作方式(结合自身经历多了一些),有“喧宾夺主”之嫌。这种做法最初的动机,是想让齐鲁书社新书先收获一点儿“立竿见影”的功效。然而这样做,短期突击可以,长此以往将事与愿违,会让齐鲁书社新书的影响力不升反降。总的来说,我大多数本版书的书评没有按照条理分明、层次清晰的纲目形式来创作。

二、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观点鲜明而突出

从29篇书评的动机来看,都是要宣传齐鲁书社的新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齐鲁书社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新书宣传有较大提升。

以材料与观点统一并做到观点鲜明为标准,有4篇书评基本上算是不合格的作品:《美妙的数,神奇的形——〈几何图形的故事〉〈算数的故事〉读后感》[8]《高中历史教学与“大历史观”》[9]《教师的幸福与幸福的教师》[10]《伟大新时代的多彩“师说”》[11]。

评论性文章一定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四篇书评只在结尾处点题,也就是观点不突出。在这里区分两个词语:观点“鲜明”,是说支持怎样做、反对怎样做,比如《高中历史教学与“大历史观”》有这样的表述:“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不仅适用于学术界、象牙塔,而且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师的重任,就是实践‘大历史观’,具体的要求就是不自大、不自卑、不盲目排他、不拘泥应试。”但是从全篇文章来看,特别要考虑到版面布局,这一段内容并不夺人眼球,也就是不算突出。

另外三篇书评,观点不突出,也不是非常鲜明。虽然这几篇书评所评论的新书,或多或少有一个“包销书”的因素,但这不能成为书评工作不扎实的理由。

三、文笔要生动、活泼、节奏感强

文笔同样需要讲究“生动”。这里的“生动”,更多的是指写出来的文字要有节奏感、要有波澜起伏。写评论文章也要生动,最起码要有节奏感,这个要求是我将近10年来没能克服的最大缺陷。

在我已经完成的29篇书评中,生动、活泼、节奏感强这方面能达标的只有4篇:《通俗其外,独到其里——〈战国派儿〉读后》《诵读经典的“九重天”》《浅析王崧舟“爱上语文”的四层涵义》《展现辉煌成就,彰显道路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70个世界第一〉评析》。认真的读者会看到:4篇在节奏感上达标的书评,已经出现在7篇讲究按纲目写书评的代表作当中了。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一句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按照提纲去创作书评,提纲本身也许在文字上有长有短,但是提纲是什么?就是创作灵感的升华版。

半个月前我去看了一场电影《为国而歌》,讲述聂耳早期的作曲经历和《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其中有许多镜头都是聂耳捕捉的灵感——最典型的是《卖报歌》和《码头工人歌》,而《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在类似法国大革命社会背景下谱写的战斗号角。我由此联想到《史记·秦始皇本纪》[12]中李斯的几句评论——“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同样是评论,我的绝大多数书评中缺乏的就是这种活泼、生动、节奏感强烈的语言,今后还要多加努力。

四、联系现实,守正创新

写书评不仅要依托新书、依托新书出版社的文化定位,还要依据图书内容考虑是否需要联系现实社会。提出这一要求,是因为现在的图书出版开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了。如果一篇书评只做到从图书中来到图书中去,说严重一点儿,这与“纸上谈兵”差距不大;如果能从图书中来到现实中去,或者从现实中来到图书中去,才可以说得上不是空谈。

我的29篇书评中,有8篇较为成功的作品:《通俗其外,独到其里——〈战国派儿〉读后》《齐鲁巨擘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馈赠》[13]《“半部〈论语〉治天下”?确有可能》《伟大新时代的多彩“师说”》《浅析王崧舟“爱上语文”的四层涵义》《展现辉煌成就,彰显道路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70个世界第一〉评析》以及即将发表的《〈武经七书新译〉新译》的书评;最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是《〈史记〉日本古注疏证》和《老舍点戏》两本书的书评。

有人会有疑问:在之前还可以达标的书评之外,为什么有一篇观点与材料结合的不太好的《伟大新时代的多彩“师说”》,能在联系社会的标准下占有一席之地呢?答案是可以。在这篇书评的倒数第二段找到:“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集子没有多少价值,但是请不要忘记: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稷下学宫,正是在淄博这片土地上汇集了众多学派的学者;而当时的众多学者及其弟子汇编的一部部文集,也正是我们这个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源泉。换句话说:齐鲁书社出版淄博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汇编的《做好学生引路人》,不仅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讲话精神,还是对稷下先生著书立说、解放思想、建言资政精神的传承,同时也是在创作一篇属于伟大新时代的‘师说’!”

我曾自以为写书评的能力比较突出,也比较善于学习前辈的经验,甚至发表过两篇关于书评编辑的论文。可是对照这四条写书评的要求,我做得并不是很好,甚至是不合格的。特别是前三条要求,那是胡乔木在61年前的文章中提出的,至今依然有参考价值。

对以前发表的书评进行反思和改善,现在是最佳时机。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能像“党八股”那样只会“开中药铺”,必须有实践。希望从“管子通论”丛书开始能看到一个崭新的书评人。

作为齐鲁书社书评人,身处新时代,我深知守正创新责任重,正在自信、自觉地普及传统文化,把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原创文化大众化、生活化,从而提高我国文化的创新性和竞争力。

【注释】

①胡乔木《怎样写好文件》见于《胡乔木文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版,第三卷第四辑,26-41页。

②吴道弘.书评例话·角度与方法,见于《书评例话新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1-35页。

猜你喜欢

书社书评齐鲁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书评
书评
利群书社
利群书社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重读〈石头记〉》书评
齐鲁声音
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