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地区松十二齿小蠹虫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2020-01-02尹卫正

山西林业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雌虫坑道松树

尹卫正

(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宁武 036000)

松树是太原地区绿化带的主要树种之一,近年来,由于十二齿小蠹发生猖獗,致使很多松树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一些公园、寺庙中的古老松树受害严重。松树遭受十二齿小蠹危害,初期枝叶枯落,后期植株成片死亡。目前,对该虫的预防、治理未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没有完全了解该虫在太原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

1 分类学地位

十二齿小蠹虫(IpssexdentatusBoerner),又名松十二齿小蠹虫,属昆虫纲、鞘翅目、小蠹科、齿小蠹属。

2 分布和危害

据资料记载,十二齿小蠹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四川、云南等省,钻蛀树干基部和主干的厚皮部分,侵害健康或半健康的活立木,削弱树势,为其它小蠹的寄生创造了条件。在太原地区的调查分析表明,该虫广泛分布于公园、街道、校园的松树上,树龄较老的松树危害严重,且害虫虫体比资料显示的小。一般危害部位在树干的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被害树干布满虫孔。去掉植株韧皮部,木质部上会出现虫道。害虫蛀食枝干,致使松树干枯死亡。成虫产卵前有补充营养的习性,此时该虫离开树体,主要危害树冠部位的新枝嫩梢,造成大量枝梢干枯死亡,抑制植株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发育,影响树木的观赏价值。

3 形态特征

3.1 成虫

体圆筒形,体长3.0 mm~3.5 mm,褐色至黑褐色,有光泽。触角鞭节部分扁平状椭圆形或圆形,赤褐色;头部小、尖,藏于前胸下;复眼为肾形;雄虫比雌虫略小。体周缘腹面及鞘翅端部被黄色绒毛,额中部有横堤,前胸背板前半部被鱼鳞状小齿,后半部疏布圆形刻点。鞘翅长为前胸背板长的1.5倍。翅盘开始于翅长后部1/3处,盘底深陷光亮。鞘翅端部斜面两侧各有6个齿,其中,以第4齿最大,尖端呈钮扣状。

3.2 卵

近圆形或椭圆形,淡乳白色。卵壳薄而柔软,表面光滑,上面常粘着木屑,直径0.6 mm.

3.3 幼虫

无足型幼虫,躯体向腹部弯曲呈马蹄形,口器发达,取食能力强。初孵幼虫体长0.7 mm~0.8 mm,头部浅黄色,身体白色。老熟幼虫体长1.8 mm~2.8 mm,头部变为褐色,身体淡褐色。

3.4 蛹

裸蛹型,乳白色,蛹体尾末端有2个明显的突起,体长2.0 mm~3.0 mm.临近羽化时,蛹体上的复眼和口器变成褐色,鞘翅变成灰色。

4 生活史

在太原地区,十二齿小蠹虫1年发生2代。

11月到2月,以成虫和部分老熟幼虫在树干坑道里越冬。

3月到4月,越冬成虫陆续飞出,雌虫寻觅生长虚弱、树龄高的松树取食危害,并且蛀入其韧皮部,主要危害距地面50 cm~90 cm的树干部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植株近地面树干和高于1 m的树体部分,害虫蛀孔较少。雌虫和雄虫相继蛀入树体后,在树体内交尾产卵,交配室距初始蛀孔5 mm~10 mm,形状不规则。交尾后,雌虫由蛀孔处取食寄主韧皮部和木质部,交界处形成纵向饲育坑道,并在母坑道两侧建筑凹陷的卵室。母坑道长20 mm~70 mm,坑道直径2 mm~3 mm.

4月到5月,可人工采集虫卵。十二齿小蠹虫产卵期长,产卵高峰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雌虫产卵于卵室,每个卵室1颗卵,每个雌虫产卵20粒~70粒,卵期一般7 d~12 d.初产的卵,卵壳粘软有纹理,上面附有1层木屑。通过人工室内饲养实验观察,孵化率可达97%.

5月初期,开始孵化幼虫,5月下旬达到孵化高峰。幼虫虫期为44 d~50 d.初孵幼虫从母坑道两侧卵室部位向外蛀食,形成放射状排列的子坑道。随着虫龄的增长和不断钻蛀,子坑道的直径逐渐增大。低龄幼虫一般危害树干的韧皮部,随着虫龄的增大,逐渐蛀食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幼虫的粪便都排在坑道内。

6月上旬,老熟幼虫在子坑道末端木质部建筑2 mm~4 mm深的蛹室,并在蛹室内化蛹,蛹期8 d~15 d.6月下旬是羽化盛期,产生第1代成虫。羽化的成虫由蛹室部位向外,穿透寄主韧皮部形成孔道,树干表面蛀孔剧增,大量成虫从羽化孔爬出。此阶段外界气温较高,成虫十分活跃,危害部位由树干转移到树冠,而且主要危害当年生直径3 mm左右的新枝梢。蛀孔多在新枝干分叉处,坑道短,一般仅4 mm~6 mm,危害1个枝梢后转移到另一枝梢继续危害,致使大量新枝嫩叶变枯死亡。

7月上旬,成虫补充营养后陆续返回树干蛀食、打孔,并在坑道内交尾产卵。此阶段,成虫对树势衰弱的松树有很强的趋性。

8月上中旬,第2代幼虫孵化,出现第2次蛀食高峰。

9月中下旬,幼虫陆续老熟化蛹,持续约10 d.

10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生第2代成虫。此时,外界气温较低,成虫一般不出坑道危害植物,而是在树干内潜伏越冬。

5 防治措施

5.1 植物检疫

在树苗运输过程中,严格按照各地区的植物检疫法规进行苗木检疫。

5.2 园林措施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是防治和减轻十二齿小蠹虫及其它病虫害的根本措施。对树势衰弱、树龄在10 a以上及新移栽的植株需进行精心管理。冬春两季,修剪或伐除被钻蛀松树的树干、树枝等,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和幼虫,减轻来年危害。根据多年的调查数据,在早春伐去被蛀食的植株,危害率可降低20%.

5.3 物理人工防治

由于十二齿小蠹虫成虫在7月下旬对树势衰弱的松树有很强的趋性,并在距离地表50 cm~90 cm树干处钻蛀产卵。可提前设置一些树势衰弱的松树,引诱成虫钻蛀产卵,然后将被钻蛀产卵的松树枝条进行集中销毁。还可以在树干部位涂刷石灰水,以阻止成虫钻蛀。

5.4 化学药剂防治

可在根部施用克百威(3%呋喃丹颗粒剂)颗粒剂防治十二齿小蠹虫各种虫态及其它害虫,具有不污

染环境、防治效果好的优点,但也有药效慢、成本高的缺点。用量根据树体大小而定,一般0.3 kg/株~0.5 kg/株。

在距地面1 m左右的树干上喷施40%氧化乐果、毒锌或菊脂类农药,可以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十二齿小蠹虫第1代成虫危害树冠部分新枝梢,在6月下旬到7月中下旬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虫体暴露在外面的机会较多,且蛀孔浅,药剂容易渗透,是化学农药防治的有利时机。

用磷化铝进行熏蒸,尤其是对确定了幼虫孵化时间和场所的虫道进行熏蒸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初孵幼虫抗药性最差,5月上旬和8月中旬是幼虫孵化高峰,使用有效的农药可以快速、高效地防治害虫。

猜你喜欢

雌虫坑道松树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雌虫单头饲养对蠋蝽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
王耀南少将赴朝鲜开展坑道战
战时指挥所
松树
松树
萤火虫的“闪光语言”
不同寄主上南方根结线虫的ISSR—PCR鉴别
松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