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塞尔姆 · 基弗(Anselm Kiefer)艺术开放性解读

2020-01-02戚思思湖南科技大学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基弗艺术创作开放性

◆戚思思(湖南科技大学)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童年时期,便经历了二战,残酷战争经历深深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他的创作中充斥着晦涩酸楚,隐含一种隐忍寂寥的历史情感。当我们真正面对他的作品,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画家本人在画布下留下的那一声声沉重的无声呐喊,一遍遍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敏感而又脆弱的情感琴弦。 基弗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之一,成为了德国乃至世界现代艺术的一帜旗杆。为什么他能从众多云派的艺术人士脱颖而出,其艺术价值和作品所蕴含的深刻人文精神与深层意义值得我们深究。

一、材料选取的普遍性

基弗本人对艺术语言非常敏锐,他在创作材料的选取上秉怀宽容与包含,善于利用不同的材料去表现艺术形态。他并不着眼材料的本身的昂贵或低廉,而是作品的表现上力图引发欣赏者隐蔽的存在感并擅长将平凡的事物在艺术中赋予新的神圣的色彩。基弗通过实物本身材质特性的肌理效果而创造出厚重斑驳的视觉语言,制造出饱含“痕迹”式的画面效果,大大颠覆了传统所表现的创作过程与形式内容。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油彩、钢铁、灰烬、干枯植物、照片、铅等物质,这些所谓的“废弃之物”的传统材料,基弗撕去了它表面的物质化的外衣,重塑物态的定义颠覆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让艺术活动似乎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作品《Courtesy of Galerie Thaddaeus Ropac》中,那厚重而斑驳的巨大抽象作品,竟是全是用金属铅、沥青、石头、纸板等凝结而成,层层叠叠的堆积、若隐若现的图案纹理,充盈的是复杂而又充满故事性的材料,其内层所反映的是政治集权导致的意识形态废墟和工业革命对自然的凌驾和蹂躏造成的废墟。甚至在他后期的摄影拼贴作品里,大量的原材料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废弃报纸、布料、旧照片……等材料提取更凸显出了画家本人基于普通大众立场角度所进行艺术创作的出发点。这种开放性材料选择,同时也给基弗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大的广阔空间。正如基弗自己所说,“创作初始脱离颜料、材质之中,那么自我也会变得无意识,之后再脱离这种无意识状态,再把作品放在面前,那便可和作品和自我对话。”

二、艺术创作主题的广泛性

基弗关注的视野非常广,不仅着眼于人类精神本质的探求和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对世间万物及宇宙本身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都在他的作品中都可以窥探而知。

在他的早期创作生涯中,作品多数是围绕与民族自我审视和神话的探讨。在《莉莉丝》系列作品中明显看出神话远古的色彩。神话传说中,莉莉丝(Lilith)作为平权主义的代表因不满上帝对亚当的偏宠,跟魔鬼和野兽每天生下孩子,并不停地杀死亚当的后代。在亚当的祷告下,莉莉丝与天使盟约彼此放过对方的孩子。但是故事最后,莉莉丝还是在天使的威逼下跳红海自尽。红海,即是莉莉丝誓言杀死新生儿的地方,也是她结束一生的地方。当莉莉丝与她的女儿在一起时,便象征着反叛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基弗的《莉莉丝》这系列作品,人物没有形象,只用女性衣服表示形象,斑驳的画面布置与骤白的裙子相反衬,画面沉重晦涩,诡谲的恶魔降临之感映现眼前,通过莉莉丝表现着艺术家对约束和桎梏的反叛和对女性题材的独特理解。

2007年他改进了《陨落的星星》,两个高大的垛墙扶摇而上,第三个防御工事被拆毁,军舰取而代之原来的位置,使得高耸的塔楼闲得摇摇欲坠,基弗将艺术的视点投向整个人类的文明。其画作暗示了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与崩溃,流露出的感情超越语言和国籍的限制。情感是相通的,所以,本件作品仅短短2个月便吸引力135,000位参观者,奠定了基弗作为世界级艺术家的地位。

因此,可以看出基弗无论是创作的材料还是创作的主题都具有现代意义的开放性,正因为这种开放性,才使基弗的作品冲出时代的桎梏,基弗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师。

猜你喜欢

基弗艺术创作开放性
楚雨的诗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浅谈基弗艺术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基弗不在中国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