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自健油画作品的艺术人类学阐释

2020-01-02张未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画作油画画家

◆张未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

李自健是湘籍旅美著名油画家,1954年生于湖南邵阳,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自费赴美留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1993年至今,李自健在30个国家和地区了举办了72次油画环球巡回个展,坚持以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创作与公益性全球巡展方式,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享誉国际。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自健以“人性与爱”为主题,创作了一大批将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相融合的具有普遍人文关怀以及中国文化特征的写实主义油画作品。其作品题材广泛,既有纵向时间的宏大叙事历史记录,又有横向空间的民族、国家间异文化交流,李自健站在历史潮流的节点和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作品都极其贴合艺术领域人类学转向的变化,并成为艺术人类学一个典型的阐释对象。

一、乡土中国——李自健作品的原生动能

文艺理论家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艺术之于人的永恒魅力,荣格认为,文艺魅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表现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原型的影响激励着我们,因为它唤起一种比我们自己的声音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①具体到李自健而言,无论是其本人抑或是其作品,都有着极为突出的原型。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指出,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在李自健的画笔下,恬美的牧童、勤恳的水牛、忠诚的黄狗、着食的鸡,是其乡土系列、家书系列及牛童系列的常驻角色;沧桑而慈祥的老妇人和朴实且热烈的红花被则作为基石构筑了祖母、红花被两个系列。这些画作中略有区别却不断出现的形象原型和情景原型,根植于画家本人的刻骨的乡愁,用李自健自己的话说:“回想过去,深深体会到是湖湘文化影响了我。家乡古朴典雅的建筑、淳朴的民俗民风都是我平素写生的参照;邻家的老爷爷、老太太,优美的少女、顽皮的孩童都是我创作的灵感。《乡土》、《家书》等系列作品中都有家乡的影子、故乡的情感。”②由此观之,我们不难发现,激发画家创作的原生力量,也就是李自健潜意识里作画的冲动,均来自于其诞生的土地——即乡土中国的原始文化形态。李自健作为当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其敢为人先的湘人血性、坎坷艰辛的人生历练,造就了他坚韧果敢、热诚和善的人格品性,并进一步升格为他的艺术品格。李自健的乡土情怀在其2017年的新作《湿地晨曦》也明显呈现,可以预见,其未来作品的创作也将深扎在中国文化的苍茫大地。

二、世间群像——李自健作品的他者视角

17 世纪初,油画以“舶来品”形式传入中国,中国画家熟悉、掌握油画颜料特性和绘画技巧之后,以“西体中用”形式表现东方文明,并逐渐形成中国特色油画风格。近现代以降,董希文《开国大典》、吴冠中《长江万里图》、徐悲鸿《少女像》等画家和作品凸显了中国油画的成就。在艺术创作中,“身份”作为一个重要定位,关系到艺术中个体、群体的认知,身份的多样性、驳杂性使艺术创作呈现出差异性、丰富性。在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我们得以用整体的眼光从社会、文化层面关注各阶层的身份问题。李自健曾赴美学习油画,这使得他具备特殊的“身份”,即作为东方文化原生动能的持有者和西方艺术技法的掌握者,既能够以文化“他者”的视角去考察本土文化,同时以主体性与异文化进行交流。这种跨文化表达,集中体现在他的美国流浪人、南洋风情以及新疆、西藏、印度等肖像作品当中。李自健在赴美初期生活困顿,使之与流浪人群体产生共情,进而激发了其创作情怀,他在流浪人栖居的街头巷尾,体验捕捉真实的感受,创作出“流浪人”形象,该系列画作凸显了画家在“身份”思考中作为文化“他者”的观察,充满了个体对群体的关怀,也包含着群体对个体的认同。这种个体—群体的交互,令李自健的人物画作都洋溢着极具画家个人特色的朴实的人文关怀,无论是眼神深邃的印度沙门,还是青春活力的圣泉少女,或是辽阔内蒙、神秘西藏、魅力新疆,都在画家的笔下展现出各自独有的容貌与神采,使得鉴赏者能够透过画作面对人物本身和人物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以及画家视角下所呈现的世间百态。

三、历史见证——李自健作品的宏大叙事

艺术人类学从诞生就有着后现代意味,并倾向于排除先入为主的宏大叙事的观念,以微观的田野作业尽可能地把握一手素材来重新理解艺术,具有鲜明的“重构”或“解构”意味。但非常具有特殊性的是,李自健在以微观视角进行田野作业的同时,丝毫不避讳甚至积极拥抱时代主题和宏大历史叙事,其画作也突出展现了画家本人的斗争精神和政治倾向。与当下文艺界存在的“艺术作品就应该纯粹不沾染杂质”思潮相对,事实上,传递和输出意识形态其实恰恰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责任之一。在这一点上,李自健称得上是一位身体力行者,很好地诠释了其含义。如他早期描绘打倒四人帮的《殷切的期望》等3幅油画作品,旗帜鲜明支持党中央的英明决断,两幅入选全国美展,一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又比如汶川系列组画,如实记叙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外国友人等为抗震救灾所做出的贡献,为历史留下艺术记录。同样,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样的宏大历史主题中,李自健也用他的画笔创作出了记叙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十八洞村的作品《暖冬》。当然,作为时代和历史的见证,绕不过李自健最伟大的作品《南京大屠杀——屠生佛》,该画以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真实再现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的屠城暴行,画分为三联:将揭露兽行之“屠”、伸张正义之“生”和慈悲入世之“佛”联形贯意,组成鞭笞兽性、讴歌人性、赞颂大爱、弘扬良知的恢弘巨制,整个画面构图形成一座“山”的形状,寓意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铁证如山,其惨烈、悲壮的画面,构成无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将一段历史铭刻于每个观者的灵魂。“笔墨当随时代”,这正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所应承担的使命和担当。

四、人性与爱——李自健作品的永恒主题

人性与爱,是李自健油画创作的永恒主题,他巧妙运用一系列作品表达属于自己的爱。具体到画作当中,早期有展现亲情之爱的代表作《孕》,表达手足之爱的《生之梦》,这些作品归属于画家以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为原型,倾注深情创作的“母女系列”中,画作色彩明丽,人物温和恬美,温馨圣洁的纯静画面,成为画家最真切、最自然的情感流露。2019年,李自健受长沙市党史馆邀约,创作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油画肖像,他同样决定从人性与爱的角度来叙说两位革命伴侣在清水塘畔的故事。彼时毛泽东,杨开慧还是二十来岁青年,却已自觉把民族的苦难扛在肩上,立志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他们之间所有的不仅是恋人之爱,更是家国之爱,并在画家心中升华为人性大爱。画中人如真人般生动,整体的画面诠释出美丽的哀愁和人性的光芒。李自健自述:“《清水塘畔》引领我走入了人性与爱的中心。”③画家李自健一直以来都用最低的姿态、最平凡的视角、平和感恩的心态取材,无论是艺术人类学所关注的微观角度,还是史诗般宏大的场面都被他精准地描绘,其油画作品之所以产生超越民族、地域的广泛影响,核心在于“始终贯穿着良知之魂”。这灵魂融汇着抑恶扬善的价值判断、以己度人的善良情怀、热爱生活的达观态度和感恩济世的责任担当,并形成融合了“写实性”与“精神性”的艺术魅力。李自健以一己之力用“人性与爱”开展国际文化交流,通过艺术载体揭示向善的人性、为善的爱心,这一艺术自觉的表露,早已不留滞于审美,而是上升到以人类文明中的人性的真善美为核心的艺术创作的最高目的和内涵,而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国艺术家们应当追求的艺术本真。

注释:

①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第122页。

②中新社:《访油画大师李自健:用“人性与爱”感动世界》。

③新湖南:《李自健“人性与爱”之——<清水塘畔>背后的故事》。

猜你喜欢

画作油画画家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