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理论研析

2020-01-02

文化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钱 颖

一、人本主义思潮的历史演进

关于“人是什么”抑或“人的本质是什么”的论题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许多古圣先贤对此问题都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精当的阐述,囿于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和认知的历史局限性,观点又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偏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圣贤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积极求索使得人的本质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进一步促使人类对自身的存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古希腊时期,神话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样态已经存在。古希腊神话的魅力不仅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而且它的产生标志着古希腊民族意识的自我觉醒。这一时期,许多哲学家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阐述。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和社会现实生活加以联系,提出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观点[1]。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普罗泰戈拉也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经典哲学家对人的本质这一认识体现出了一定的民主意识,表现了该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和主导思想是人文主义。这一思潮确立了人的权威,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阐述宣扬了人是万物之本和有理性的生命体。但是,该时期的人文主义色彩片面强调人的价值,并未从人的社会关系来考虑。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本主义思潮逐渐兴盛,人的本质观出现了历史性的演变。从该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变化可以看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反对封建等级秩序,提出了“人是生而自由的”[2]观点,它逐渐强调了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既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还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唯心主义哲学派代表人物黑格尔坚持人是“自我意识的人”的观点,由于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无法适应资产阶级新的革命需要,便产生了费尔巴哈哲学。同样,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思考,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指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如理性、意志、感情等。这种理解下的人的本质是感性且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的人,即抽象的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理解下的人本主义是错误的,根本无法对人的本质问题给予真正科学的回答。对此,马克思则批判性地指出:“思辨哲学家在其他一切场合谈到人的时候,指的都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东西,即‘理念’‘精神’等等。”[3]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发展过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有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所呈现出来的变化是基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对于“人的本质”概念的转化。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这一思想变化过程来看,随着革命实践理论的完善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推进,不同时期的人本理论存在着差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的研究是人的类本质及其特性的思想,并将该思想归结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不仅肯定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这一历史前提下,而且他逐渐把对“人的本质”的思想认识转向“现实的人”。

随着对“人的本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当中进一步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看法,并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即从现实社会实际来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换言之,从人的社会生产活动关系来看,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生活于社会现实生活关系之中,是具体的、生活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因而其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孤立存在的、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且处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是通过后天各种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关系的交织所形成的。所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人的最深刻的本质。但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诠释并非完全是错误的,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使人们从宗教的神秘主义中脱离出来,这就是从思辨走向人间,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合理性。

人还具有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的本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阶级社会中,由于每个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的本质又必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三、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进一步探析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它在生物学上与动物的本能相区分。人的这种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人的肉体现实存在及其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如人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以及生理需要等。人生存于自然界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需要离不开自然界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的,自然属性在内容上已融入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所以,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人的社会属性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基础的,若没有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也将不复存在。由于人与人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特性有所差异,所以人在社会实践中的本质属性也各有特性。

在人性中,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首要物质前提,而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社会文化交往的根本特征,两者是辩证统一且相互依存的。从马克思“现实的人”这一思想的变化发展来看,它是从抽象的人性论的理论框架中脱离,打破其思想领域的束缚,因为抽象的人性论对人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阐述脱离了客观实际和人的社会性。在此,应对抽象的人和现实的人作进一步区分。抽象的人是脱离于现实实际的一切社会关系和时代背景、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的人。相反,生活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中,由于生存发展需要,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生产所需物质生活资料的人,就是现实的人。

费尔巴哈是最早提出“现实的人”这一概念的人本主义哲学家,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进行区分,区分两者最核心的本质就是“意识”。严格意义上来说,动物并不具有意识,而人的意识具有双重性,所以,费尔巴哈发现了黑格尔哲学的漏洞,绝对观念也被他用“现实的人”这一概念所取代,这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费尔巴哈对世界以及思维和存在的理解是以“现实的人”为基本原则的,其理解的这种感性的、抽象的人的理论彻底拓展到了极端,他对“现实的人”的认识仅是一种简单的对象性认识,并不是现实社会存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的认识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包含三层意思。首先,“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结合社会客观实际,以“现实的人”为切入点,指出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现实生活实际中,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观察并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人就是“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这个总体性概念使得“人的本质”问题的阐述更加系统化。“现实的个人”是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和基础,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且这种存在仅是人的自然存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活动,还有物质生活条件。其次,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一旦决定生产自身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就会开始把自身与动物进行区分。生产自身物质生活资料所需的方式取决于人固有的和需要进一步再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本身,所以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再次,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人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仅包含他们原已拥有的,还包括他们通过自身的社会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历史的前提,即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四、结语

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有关“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和对马克思所谓的“现实的人”的探究,奠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提出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在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中逐渐形成的,这种“现实的人”的思想,强调了人之作为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换言之,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进行批判的同时,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固有属性,但并不据此否认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在笔者看来,仅承认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都是不可取的,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社会属性是人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特性,恰恰是这一特性彰显出了人的本质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故而,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亦即人的本质二元论。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