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阳历史文化街区研究

2020-01-02郭西梁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信阳老街历史

郭西梁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历史文化街区往往保留着特有的街巷文化。如闻名遐迩的福州三坊七巷,其以保留明清街坊遗存为特色,是一座“明清建筑博物馆”;拉萨八廓街作为藏族民众传统转经之路,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另有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由于相近的风俗,用相同的名称来命名街巷,以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如安徽桐城、山东聊城的三尺巷,河南郑州、开封的仁义胡同,山西太原、河南开封的双龙巷等。

如果把视野放在全球范围,唐人街作为华人街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背后则是信阳姓氏文化和人口迁移的历史。《三山志》载:“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自唐之后,“河南光州固始”人两次大规模南迁入闽,陈元光、王审知开漳定闽,展现出海滨邹鲁的景象。因海外华人多为客家人,客家人又多为唐后迁徙他处,故其聚集街区多称为“唐人街”。

信阳历史文化街区各具特色,例如保留历史古迹等遗存的申碑路、鲍氏街;传承风土民俗的四一路、浉河港老街;以市集商业为特色的柳林老街、中山铺街;继承优秀革命文化的东方红大道、田铺大湾等。以下,笔者将梳理信阳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并试图探讨其今后的发展之路。

1 信阳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内涵与逻辑

就街区名称和公共空间来说,历史文化街区历经沧桑不断改变,而不变的是街区内民众所共有的“集体记忆”。20世纪初,涂尔干学派第二代成员莫里斯·哈布瓦赫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继承了该派传统,结合城市社会学、人文生态学,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记忆及其形成机制。“集体记忆”认为“个体通过把自己置于群体的位置来进行记忆,同时,群体的记忆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并在个体记忆中体现自身”[1]。就信阳历史文化街区而言,自建置为“申”以来,其一直为民众所在的公共空间。民众个体将“申伯”、“申碑”作为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和乡愁符号。

就街区风土文化来说,地方风俗是民众生产生活所“共有的习惯”[2]。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爱德华·汤普森曾对18世纪的英国乡村和城市进行研究。彼时的英国,社会控制机制薄弱,货币经济对传统关系不断侵蚀。但在快速发展的城镇与农村中,传统的阶级关系仍然被传统家长制所维系,共有的习俗并没有因城市发展而被废除。同样的道理,“共有的习惯”植根于信阳老街中,并没有随着城镇化、城市化的进程而消亡。相反,茶俗、仪礼等反而成为信阳城市发展的经济动力和文化名片。

就街区传承发展来说,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3]对处理传统街区的现代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人们可以通过对原型意象的追寻,找到现代人返璞归真的途径,对如今处理街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对信阳而言,城市化必然使街区面临机遇和挑战。把挑战作为街巷发展的机遇,需要找到城市文化的“原型”。“原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包括三种方式,即人口迁移、口头传承、无意识的积淀。与很多城市以移民而入不同,信阳是移民而出的城市。长期以来,信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

2 信阳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内容

2.1 以历史古迹命名的街区

2.1.1 申碑路 申碑路今属浉河区五星墩街道办事处辖区,《方舆胜览》载:“申伯所封之地有碑”,因“古申伯碑”而得名。清王士俊修《河南通志·卷五十二》载:“古申伯碑在信阳州城北二十里,颜鲁公题‘白雪驿’在信阳州城东门外。”清张钺修《信阳州志·卷之十二》:“明嘉靖中知府潘子正建,清康熙中知州李延基移置北门外。”[4]乾隆十二年,新来信阳州上任的知州张钺作《凤凰台上忆吹箫·过申伯碑》词:“真卿墨迹,丰碑屹立千秋,是周宣唐代,往哲遗留。”“古申伯国”四字原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明代重经摩刻,每字皆一尺七、八寸,字体清劲丰润,刚柔相济,雄伟灿然。申碑的设置,正印证了古代申国之所在。除了申碑,该街区还曾设白雪驿(隋)、石子驿(宋)、皇华馆(民间亦称“接官亭”)、申阳书院、子贡坊等。今有申伯楼(浉河公园内),为信阳新八景之一。

2.1.2 鲍氏街 鲍氏街位于老城区中部,临原西关城墙,具体在东方红大道西段路南的位置,现为茶叶一条街。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六建设》载:鲍氏街有“鲍氏街东巷、鲍氏街中巷、鲍氏街西巷”“皆属于西南”,可见其规模在老街中属较大的。街区内古民居遗存较为丰富,以“中书第”宅院为代表。“中书第”是光绪年间举人刘子荣的私宅,他曾任子贡祠高等小学堂堂长,民国元年当选为省议会议员。信阳人对鲍氏街有着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当地流传着关于李自成传说的一则异文(另有开封等地的同类型传说):李自成攻入信阳前,在城外遇到一位鲍姓大嫂,抱着年龄大的侄子,却让年龄小的亲生儿子自己走路,这让他感慨万千,便给了她一面旗子让她插在门头上保平安。鲍姓大嫂回去后给街坊邻居都说了一遍,一夜之间整条街每家每户都插上了一样的旗子。几天后,李自成的部队打到鲍姓大嫂住的那条街时,看到满街都是一样的小旗子,于是秋毫无犯。为了纪念这一位有情义的大嫂,将这条街取名为鲍氏街。

2.1.3 文庙街 信阳人提到文庙,就会说起“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是为彰显教育的尊严。信阳曾有“文庙街”“武王庙街”“城隍庙街”“试院街”等传统街巷,因城市发展、道路扩展等原因现已更名。文庙街内遗存文庙大成殿,位于东方红大道西段信阳军分区院内。乾隆时《信阳州志·卷十二》有《重修信阳州儒学文庙碑》的记载,“邦自申伯锡茅,而后以道德节义事功,古文辞表见史册者”,“国家以武功创,必以文教守”。信阳文庙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经修复,甚具规模,现仅剩大成殿。文庙大成殿于1996年再次修缮,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以风土民俗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2.2.1 浉河港镇老街 浉河港在信阳西南部,桐柏山东麓。该地除南湾水库边缘的东部属浅山丘陵外,其余多为深山,且气候适宜种植茶叶,是信阳毛尖主产地,为当地的“鱼米之乡”。采茶的风俗在当地是神圣的。《浉河区茶叶志》载:“古时,每年春季茶叶开采之前,茶农要先祭茶神,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当地茶人祈求风调雨顺、茶叶丰收、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5]2006年,浉河港举行了祭拜茶圣陆羽的仪式,此后每年政府都会举行信阳毛尖开采仪式。关于采茶的习俗,当地流传着茶姐画眉的传说:有一年,信阳地区发生瘟疫。有个叫春姑的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彩云山上的采药老人告诉春姑,要想治病,只有去西南方向,翻越高山大河才能找到宝树。为了搭救乡亲,她毅然走上了探求宝树的路程。由于疲劳过度,倒在了山泉边。神奇的山水将漂来的一片树叶送进姑娘口中。春姑苏醒过来,她顺着山泉向山上寻去,果然看到一棵大树。而神农氏告诉春姑,种子必须在十天内插播才能成活。春姑得知后,愿意变成画眉鸟,往家乡飞去。茶籽埋土浇水之后,发芽出土,见风就长,很快就长成了茶树。而春姑却因打破了禁忌,永远变成了和茶姐们相伴的画眉鸟。

2.2.2 四一路 该街区原在北关外小街(今大致在四一路一带。信阳城形如船,在东、西、南、北四个“关”之外,有所谓的“小街”)。四一路和宋世杰的传说及戏剧《四进士》有关。“宋士杰告状,走着说着”是一句流行于民间的俗语,其民间传说便发生在此地。宋士杰是明成化信阳州人,家道贫寒,饱读诗书却未入仕。嘉靖初,在南汝光道衙门担当刑房书吏,常代人书写状子,不收分文,为民伸冤鸣屈。后其被加以“办事傲上”和“包揽词讼”等罪名革职。此后,宋士杰便在信阳州外小街(今油厂西)开设饭店,在一场官司中将刘题、顾读、田伦三个进士一齐告倒,被百姓广泛赞扬,后人将其故事创作成戏剧《四进士》。《信阳书·遗迹》提到关于宋世杰后人的口头搜集材料,“时年85岁(1985年)的宋朝纲讲:他的祖上原来一直在北关外小街开饭店,直到他的祖父宋祝三后半生才开始改磨豆腐。从此,他们家便世代以磨豆腐为业”[6]。

2.3 以市集商业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2.3.1 中山铺 中山铺街区是千年古镇上的一条老街,位于平桥区坪东街道,浉河北岸闵岗村附近。曾名钟武侯国(汉宣帝元康年间)、齐安县(南北朝时期)、钟山县(隋开皇年间)。至今留有霸王台、城墙和钟武侯府、铁板神桥等,传说东汉名将费祎家族曾落籍于此,这里还是当代作家叶楠、白桦兄弟的祖居地。中山铺曾以市集商业为名。《重修信阳县志·食贷》载:“松子、榛子、西瓜,以中山铺辛家店产者为佳,日可销三百担。”《重修信阳县志·舆地》载:“李家牌坊在中山铺吴家庙后,乾隆二十五年,为李妻陈氏立,萧家牌坊在中山铺东萧家冈,官道旁。”《重修信阳县志·建设》载:“栖霞庵在中山铺街内,现改学校;吴家庙在中山铺北,现改学校。”“南观音寺在中山铺北,明正统间僧法昇创建,后人拓而大之,现被毁改办。”可见,历经千年,当地仍然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

2.3.2 柳林老街、游河老街、大庙畈老街 柳林老街位于浉河区柳林乡,形成于嘉庆年间,是典型的以市集商业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京广铁路开通后,当地以做手工豆腐、加工板栗的营生为主。来往的商客,北经浉河,过淮河;南过李家寨、南新店,出武胜关到湖北。柳林老街的传统民居较多,诸如付氏、甘氏、龚氏、李氏等老宅。多为硬山式建筑,青砖布瓦;往往是两层阁楼,木隔板,后院为四合院。游河老街,素以“集”闻名,保留很多传统的手工作坊和老商铺。这里是汉代平春县城,当地流传淮南王刘安墓在老街附近,民国年间,街北古城岗古墓出土了一方淮南王刘安印,传说得以印证。2016年,由于修建出山店水库,老街进行拆迁。大庙畈老街是谭家河乡的三个主要集镇之一,街道紧挨飞沙河(南湾水库的源头之一)。据史志记载,古驿路经过该街镇。“庙畈”的意思是,该街道缘庙而建。该街因商业而发展,至今仍能找到铁匠铺、篾匠铺、布匹店、裁缝店、米坊、油坊、骡马市等遗存。

往来商贾所贩卖的,除了饮食特产之外,还有中草药,例如息半夏。息半夏是信阳特色中草药,入药能够治疗咳痰喘急、肺胃虚寒等。当地流传着关于此药的多则传说,其中一则为:传说以前有一个叫做白霞的姑娘,她家很穷,常到田里割草喂养家禽。一天,她在挖草的时候发现有一块长在地下的植物块茎,就将这个块茎拿来充饥。谁知吃了之后,便开始呕吐,一直不停的吐,于是便又拿了生姜止吐,没想到不仅止吐了,之前患上的严重风寒也好了,咳嗽的感觉也消失了。人们感激这个小姑娘,便将这种药叫白霞。后又因这种药总是生在夏秋时节,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半夏。

2.4 以红色革命文化为特色的街区

信阳市老城街道的命名,很多带有红色革命文化的印迹,例如东方红大道、胜利路、新华路、民权街等。信阳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这里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铸就了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内涵的“大别山精神”。除信阳市区外,其下辖的如新县、罗山、商城等县保留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2.4.1 新县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位于新县县城中原路62号。《信阳今古》载:“此街区原为刘姓富豪住宅,有房屋61间,座东朝西,青砖砌墙,灰瓦盖顶,木雕门窗。”[7]1931年2月红军攻克新集后,鄂豫皖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迁入此地。1932年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从此,此地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位于罗山县南约50余公里的何家冲,是1934年红25军长征出发纪念地。这里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村中一株高约20米的白果树,是当年红军集合出发的地方。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信阳地区,提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青一代听,激励人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因此,应充分利用以红色革命文化为特色的街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2.4.2 田铺大塆 塆,其释意是指山沟里的小块平地。位于新县田铺乡田铺村的田铺大塆,坐落在青龙岭下,距县城24公里。该街区坐北朝南,保留了很多民国村落建筑,现有“房屋260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8]。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曾在此设立临时指挥所,取得了韩家寨的胜利。许世友将军就是田铺乡人。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田铺大塆,走进“匠心工坊”手工艺品店、“老家寒舍”民宿店、“不秋草”竹编工艺店等创客小店。总书记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如今的田铺大塆是其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作为红色革命文化街区,无疑对老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指引和借鉴的作用。

3 洛阳、安阳与信阳历史文化街区的比较研究

在河南省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中,洛阳和安阳具有比较成功的经验。洛阳和安阳分别是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1982年起由国务院公布)。2018年,在公布的“河南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安阳市仓巷街、西大街城、隍庙—高阁寺等历史文化街区名列其中。洛阳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老城区的街道形成于金中京时期,政府对其投入多年,如今在隋唐东都的东城旧址上,形成了东起新街、西至金业路的文旅融合的网红街,让老街旧貌换新颜,既提升了颜值,也带动了经济。安阳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在文峰区,保留了较为完善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商业文化为主,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通过比较研究,洛阳的发展有三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注重文旅融合,把传统元素与时代气息结合起来,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街巷形成商业圈,并吸引都市青年在此漫步,街区建筑和特色文创使老街做到了时尚与古朴相融合。在洛邑古城的推广和开发中,当地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服务平台,创新了盈利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二是在抓经济的同时,保持街区内的市井气息。洛阳历史街区开发的核心是保持“原汁原味”。例如,对洛阳传统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推广,浆面条、油茶、水席、不翻汤等早已成为街巷饮食的代表。十字街是在老城区西大街和东大街的八角楼金街,十字街夜市的地位在洛阳人心中无法撼动。对市井气息的保护,既能吸引“流量”,引来“打卡”,也能促进产城融合。三是对古建筑遗存的保护性开发。卫坡古民居具有代表性,洛阳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用旅游经济带动对民居的关注和保护。卫坡现存古庭16处、天花板窑院26处、祠1处、山窑28处、私塾院1处。村中古宅组合式布局,宅邸浑然一体,院相连、院相通、院内有院,被称为“民间故宫”。通过保护性开发,使知道卫坡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将带来的经济收益转化为保护成本。

此外,和信阳街巷不同,安阳城内街巷的布局体现着中国北方古城的典型特征。老街中,南大街、中山街、北大街是贯穿老城南北的中轴线,串联鼓楼、钟楼,以北端的拱辰门作为收束,其街衢包含“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安阳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和保护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街区住宅多,居住密度大。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点开花,各城市道路、胡同、里巷分级连接老城的街、巷、胡同、府、夹道等,最终做到了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总之,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经验对信阳的启示是古今辉映,特色开发。在民俗学研究中,“田野作业”和“第一手资料”是基础课题。同样,对信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离不开对街巷胡同、里坊古厝的特色研究,并坚持街区历史遗迹和现代建筑的交相呼应,使其得到完美融合。

4 信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信阳采用三级机构模式。一是发挥政府机构的核心作用。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信阳3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2017年,首部地方性法规《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同时,全面贯彻落实了《河南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市政府专门研究了《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此外,信阳市还成立了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落实领导小组,系统谋划2019至202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项目共11大类、2461个。二是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信阳启动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两湖”区域旅游控制性规划编制,聘请5位知名专家学者为文化旅游发展策划顾问,初步实现了山区变景区、茶园变游园、民房变民宿。三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引领时代精神。2019年,信阳借助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吸引全球知名创作人、网红达人共7000余人走进信阳,率先成为“老家河南”品牌第一批走红城市。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长征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也实践了全域旅游的概念。

对于今后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方向,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放大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发展。首先,要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提炼出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辩证关系;在新时代城镇发展中,概括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基本规律,从而寻求信阳经验和特色街区建设的具体路径。其次,在开发建设传统街区的同时,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的浓厚氛围。再次,树立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培育民众当好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和践行者,从而增强民众对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作为革命老区的新县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镇旅游。最后,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组织、民间力量三级机制,推进其对历史文化街巷的全面保护。重点在于推动制度执行,保障城乡文化建设要求的刚性落实。注重制度更新,保障城乡文化生态的不断完善与丰富发展。例如,信阳以“一村一特色、一镇一主题”为思路,保留村落原有的生态肌理、民俗文化,成功打造了郝堂、新集村、西河湾等。

5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民间文化传承的载体,伴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如何处理好新街和老巷的新旧交替、如何保护和利用街巷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城镇的街巷和乡村聚落曾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载体,但在城镇化快速进程中,其内在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文化缺失、文化失衡等问题。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和逻辑是“集体记忆”“共有的习惯”“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其发展需要结合地域文化,做到因地制宜,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作为街巷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其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如今,在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明显松动的情况下,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无疑会对城乡融合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信阳历史文化街区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有深度挖掘的可能。实践证明,对信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引领时代文化。

猜你喜欢

信阳老街历史
老街谣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信阳诗群
老街(外二首)
赤子心 信阳情
新历史
信阳茶魂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