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娲补天与共工触不周山渊源考证

2020-01-02张福龙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工四极王充

张福龙

女娲补天和共工触不周山是中国神话中流传较广、知名度较高的神话故事,也是中国神话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性故事,从早期《淮南子》《列子》等文献看,这两则神话故事本无交集,是完全独立的两则故事,但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和后世古人的不断演绎,这两则神话逐渐粘连,先后出现了共工与女娲、高辛、颛顼、祝融、舜交战而触不周山等故事片段,使得越来越多的神话人物、情节参与其中,在整个神话体系中两则神话的发生顺序也出现了混乱。

一、女娲补天和共工触山早期文献分述

女娲以补天形象最早出现于春秋《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可见,春秋时期女娲补天神话即已问世,且“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的补天情节已见端倪。战国《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1]《列子》中记载的女娲补天神话已渐具雏形,不仅交代了因“物有不足”而补天的原因,而且添加了“炼五色石以补其阙”的情节,补天之后还接续了“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故事。汉代《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2]65至《淮南子·览冥篇》,女娲补天神话内容丰富,细节具体,趋于完整。《淮南子》这部奇书同时也记载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2]27虽是出自同一著作的神话,但其二者却无任何关联。关于共工与颛顼争帝而触山的神话,除《列子》和《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工与颛顼之战”的简单描述外,其他文献鲜有记载,只有《山海经》《左传》等文献零星记载了共工“人面蛇神朱发”的形象和其他轶事。

二、女娲补天和共工触山故事粘连

至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3]王充在《论衡》中不仅将女娲补天与共工触不周山两则神话合并,而且将其发生顺序开创性地进行颠倒。唐司马贞补写《史记·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女娲氏没,神农氏作。”[4]司马贞将两则神话完全穿插在一起,且颠倒了人物关系。此外,传世文献中记载的与共工为战的还有祝融、高辛、神农、女娲等神话人物。

三、女娲补天和共工触山关系补正

先秦文献中,女娲和共工并无交集,其神话也互无关联,二神唯一有联系的地方就是外观相似,都是蛇身形象。女娲在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人首蛇身形象,并在后世神话中逐渐定型,而《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晋代郭璞注:“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抑于此山,启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以上文献记载共工也是蛇身形象,二神虽有形似,但亦无文献佐证其有关系。

《说文解字》释“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5]许慎所释女娲“化万物者也”,当是按照女娲化万物神话来解释的,自盘古神话产生后,女娲化万物的形象逐渐被盘古取代,其功绩主要局限于造人和补天两部分,但女娲在神话中的顺位依然是仅排在盘古之后的创世神。至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中将女娲补天与共工触不周山两则神话粘连在一起,并将两则神话顺序完全颠倒,后世如司马贞补写《史记·三皇本纪》和宋罗泌整理的《路史》都沿着王充的思路,将两则神话杂糅在一起并形成了共工触山后女娲补天的说法。但王充演绎神话的思路在人物次序和神话情节上却存在矛盾,值得商榷。

第一,女娲在历史上和神话中存在的时代均早于共工,此处不述。而关于女娲补天的原因,事实上《列子·汤问》中已交代清楚:“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天是因“不足”或者是天然存在缺陷,女娲才“炼五色石以补其阙”,并非人为破坏。

第二,《列子·汤问》在女娲补天后讲到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不胜而触不周之山之事,造成了“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的结果,这一结果很重要,它交代了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看到的主要星辰都集中在西北和河水自西向东流的天文地理现象,自共工触山以后这种场面已成定局,再未发生变化,如果女娲在共工触山之后再“补苍天,立四极”,那日月星辰的路线和河水自西向东的情景就不可能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可能因为共工触山后再无后续记载,因此王充等学者索性就把女娲补天搬移过来,接续成完整的神话故事。

第三,王充糅合这两则神话时,定是参考过先前的文献,他是将女娲补天神话生硬地嵌入共工神话中,共工触不周山事实上并未造成天破裂的现象,只是发生了倾斜,女娲也就无从补起,而女娲炼五彩石真正的目的其实是“补天之漏以堵洪水”,本质上是一则洪水神话,但王充在这则杂糅的神话中并未提到洪水的事情。退一步讲,触山虽造成了“天柱折,地维绝”的结果,但女娲既然已经“立四极”顶住了天,为何还会出现“天不足西北”的情况呢?

因此,王充在杂糅这则神话时充满了矛盾,将女娲补天的神话放在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之后解释不通。

四、上古神话的构拟原则

古代史家和儒家学者对神话的削删和改编,导致中国神话与西方希腊、罗马等神话相比似乎有些散乱和断片,虽是这样但也不能否认神话长期参与着华夏民族凝聚和家国教化的功用。近现代以来,幸有袁珂等学者搜集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使得上古神话逐渐脉络清晰、体系渐成。当然,这一体系还须要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将之称为构拟神话。构拟神话搭建神话体系,不仅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有利于上古神话向国民普及。但构拟神话也不能随意创造,应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须尊重神话基本原貌

神话虽是虚构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却不断被打上时代烙印,可无论如何改造,都应该把握好最基础的原则,即尊重文献,保留神话的基本原貌。上文中说到,王充对女娲补天和共工触山两则神话的改造,就颠倒了两则神话的发生顺序,破坏了神话发生、发展的脉络。搭建神话体系时,如何接续前后神话使其形成完整的神话体系,这些连接环节都应有文献支撑,如女娲在“造人”和“补天”后理应有后续内容,在《淮南子·览冥训》中交代了女娲“乘雷车,服应龙……宓穆休于太祖之下”,从此隐居于天庭,这也侧面印证了女娲补天神话发生在共工触山神话之前。

(二)梳理好主干神话

虽然中国的神话故事繁多且杂乱,但经过袁珂等学者的搜集整理,中国神话已然脉络清晰,形成了以创世、五方帝、羿与嫦娥和鲧禹治水为主线的神话体系。但我国神话南北各有源头,加之后世学者对神话的加工和改造,导致在主干神话之外还存有数量庞大的边缘神话,这些神话或与主干神话毫无关系,或是被改造成不合逻辑的变异神话,如共工战炎帝、共工战女娲等。笔者以为应在主干神话基础上,通过神话构拟将边缘神话纳入主干神话的大框架内,使主干神话散枝开叶,形成庞大而完整的神话体系,并将那些虽有文献记载但完全不合逻辑的变异神话订正或剔除。

(三)做好神话和历史的结合

中国上古神话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即神话的历史化。从神话的起源来看,先民们在接触自然、社会时通过想象来解释和描述现世生活,而这种想象的现实原型便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虽然二者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构拟神话体系尤其是考证神话发生的时代时,还是应该考虑神话与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对应关系,毕竟构拟神话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着眼于神话的普及和传播。当神话中的中央天帝传至帝喾,此时神话的视角已由天庭逐渐转向人间,神话人物已由天庭中的诸神逐渐转换为尧舜禹等先贤明君,鲧禹治水后禹将大位传至启,神话逐渐褪去童稚并开启了中国的历史纪元,这种上古神话与古代历史的自然衔接,对形成早期华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聚拢和推动作用,也为后世推广和普及这一段文化提供了便利。

猜你喜欢

共工四极王充
基于Python编程模拟四极杆质谱中离子的运动
基于Maxwell的四极串激电机运行特性分析
酷爱学习的王充
共工触山
祝融胜共工
秋鸽予我
基于亲水作用色谱和反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水稻叶片代谢轮廓分析
弟子规·出则悌(七)
王充拜师
齐天石与共工氏——从西游到红楼:石头的脱胎换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