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教材策略,习写作能力
——以《搭船的鸟》为例

2020-01-02安徽省合肥市滁州路小学史巧云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翠鸟自然段事物

◇安徽省合肥市滁州路小学 史巧云

◇安徽省合肥市大通路小学 曹 刚

“观察是小学生最基本的作文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无论是低段还是高段在习作部分都提到了观察。低段,“留心周围事物……”;中段,“观察周围事物……”;高段,“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那什么是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而且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之为知觉的高级形式。作为教者的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的重要,其次体会观察之妙处,最后学会观察的方法后助力写作水平的提高。

今天就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以文为例,剖析观察策略,以作者为范,习得观察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抓住关键词,感受细致观察

(一)一抓拟声词,“沙啦沙啦”,感受观察细致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作者听到的雨声是“沙啦沙啦”,你们听到过的雨声是什么样的?

生:淅淅沥沥、滴答滴答、哗啦哗啦。

师:那为什么作者听到的声音和你们不一样呢?从文中寻找答案。

生:因为这里的雨滴是打在船篷上的。

这一环节,教者先是巧妙启发,让学生注意到拟声词“沙啦沙啦”,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雨声描述出来,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同类型词语,又丰富了语言储备,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样是雨落大自然,可是声音却不一样,那是因为雨点落的地方不一样,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捕捉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观察故事”——作者此时调动看、听等感知,才会发现声音的变化,而且用了一个极准确的拟声词去描述,发现声音不同后分析思考得出这是打在船篷上的雨声。教师的意图也很明显了,让学生明白:观察不只是视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而且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二抓修饰语,感受观察仔细

教材中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我们教师要挖掘的观察要素,怎么挖是学问,我想还是把工具递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他们的探究精神,自己挖。

片段二:

师:同学们读一读“船夫在摇着橹”,这句话与课文中的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文中的船夫是披着蓑衣。

师(追问):衣服不是穿的吗?

生:因为蓑衣没有衣袖,所以只能用“披”,说明作者观察仔细才会发现不同的。

生:文中的船夫是用力摇橹的。

师:作者怎么知道船夫在用力?

生:用力的人,脸部表情、身体肌肉都会不同的。

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呀!不用再多说,教师也没说出任何和观察有关的字眼,但是学生已经深刻感受到作者在细致入微地观察了。教者采用比较句子和适时追问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中句子使用了很多修饰词,恰到好处地点拨,让学生开始自我剖析这些词,而就是这些修饰词,正是作者细致观察的充分体现。四两拨千斤,这就是教学的最大成功。教师的作用不就在于授人以渔吗?

(三)三抓颜色词,感受观察细致

片段三:

师:品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只鸟为什么叫翠鸟?

生:它的羽毛是翠绿色的?

师:真的全是翠绿色的?

生:翅膀尖带着点蓝色。

师:带着点儿蓝色,都被发现了,那么小的一只鸟,站在雨中的船头,翅膀带着一点蓝色都被发现了,你觉得这是因为什么?

生:作者观察细致。

师:正因为有了细致的观察才给我们带来了这个新的发现。

教师解读教材精准细致,“带着”一词都被挖掘出来并巧妙利用解读出作者的细致观察。“带着”一词被挖掘出来,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给学生一个强化认识,翠鸟不是全身翠绿色的,读书不细心的学生就很可能忽视翅膀带着些蓝色。实际上这也是渗透教育学生读书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枝末节。这篇课文正是作者观察后之习作,所以字里行间尽显作者观察之细致,老师就要以文为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之细致。

二、“读写结合”,学观察之方法

明白了细致观察能给文章带来的妙处,学生是否跃跃欲试了?我想他们应该急切想通过观察而有所发现,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以后,这节课的高潮就此而掀起了,所以老师应抓住契机,继续深入挖掘教材在品读中悟出观察之方法。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学会有序观察

片段四:

(出示《搭船的鸟》第二自然段)

“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是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嘴。”

师:根据文中作者对翠鸟外形的描写,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教师带领学生去细读这个句段,从文字赏翠鸟,问学生最先赏到翠鸟的什么,接着呢……)

那么怎样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探究发现并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呢?一步一步,教师不急不躁,学生有条不紊,明白了观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也可以从部分到整体,这叫“有序观察”。如此这样我们利用教材,分析作者,隔空想象,学到了作者观察习作的第一步——“有序观察”。有序观察是要按照合理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地一步一步地观察事物,这样,才能不遗不漏,才能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才能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对所观察的事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同时,也只有学会了按顺序观察,写文章的时候,才能写出有条理、内容具体的文章来。如果在观察的时候,想看哪儿就看哪儿,那对事物的了解只能是支离破碎,写出的文章也不连贯,没有条理。

有序观察除了从整体到部分,还可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观察。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学会重点观察

在有序观察的基础上,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觉得重要的地方进行重点观察。观察有重点,我们写出来的事物才会有特点。

片段五:

师:当你看完这样的描述,你知道它是什么动物吗?

“我观察到它的鼻子尖有斑点,耳朵有个弧形,牙齿不平……”

师:这样的观察是细致甚至面面俱到,但是毫无特征而言,不足以区别其他动物,读者也不会喜欢读这样的作文。

(还要进一步挖掘第二自然段的描写)

师:同学们,翠鸟的身体部位就这几处吗?

生:不是。

师(追问):那作者为什么就写这几处呢?

(引导学生得出:这几处最有特点。)

师:对,我们观察事物也是要有重点地观察,才会写出特点,不具有代表性的、不引人注意的就不要写进去了。

本文作者对翠鸟的描写,寥寥数语,但翠鸟的形象直击人的眼球,这就是抓住重点,凸显特点,此时冗长的话语反而会弱化翠鸟的特点,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教材给学生的最好的学习观察方法的范例,作为教师一定要解读出来,并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落实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品读第四自然段,学会多角度观察

片段六:

(教师出示第四自然段,要求学生默读并圈出给你印象深刻的词语。)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再读一读,你体会到翠鸟的什么特点?

生:灵敏。

……

师:那作者是从哪一方面去观察翠鸟的?

生:动作。

当作者换一个角度去观察翠鸟,又发现翠鸟不仅漂亮还很灵敏,所以我们要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从外形、动作,还有表情神态、环境等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多角度观察会让人对事物的了解更全面,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更丰富,形象也更丰满,从而激发读者更喜欢你的作文。

现在是时候出示图片勾连学生生活经历,唤起回忆,利用本节课学会的观察方法进行习作片段练习了。

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读写结合,但是前提是读,我们必须把教材读懂、读透、读出收获,找到教材中所有含有观察策略的点,否则你的写就是架空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先读,读进去,走出来,把文本中所包含的全部习作要素挖掘出来,解决以下问题:让学生明白观察是什么,为什么要观察,怎么去观察。这样把在阅读教学中习得的习作技能落实到学生的习作练习中就水到渠成了。

这也是我们部编版教材设置教学策略单元的意图,所有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存在,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听、说、读、写多种能力同步发展,实现一课多得。教材中提供的文章都是经典,那就要看我们语文教师善不善于借助经典的力量去实现一节课的最佳效果。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使用的观察策略,学会观察方法,习得写作能力,让观察成为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能力。

猜你喜欢

翠鸟自然段事物
白描画禽鸟(八)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秋天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美丽的秋天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家长切莫学翠鸟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