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及逻辑关系的辩证思考

2020-01-01王柏清刘美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

王柏清,刘美志

(1.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2.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

2019年10月21 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胜利闭幕了。 在浙江大学召开的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引起了全国所有高校的聚焦。我们欣喜地看到,创新创业教育已经真正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层面,早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力的关键”。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各高校逐步开始开展创业教育。 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向新的高潮。 接着又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纵观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我们发现,高校如何探索并确立恰当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日显重要。笔者从事创新教育10 余年、创业教育近10年,由此得到一些认识和感悟,分享如下。

1 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的定义从最初的完全属于经济学范畴,延至今日已经发展为:创新是指创新主体综合性地应用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通过观念调整与转变,开展引进与研究开发新事物和对人类文明进步有益的新型活动。

创新学是关于创新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创新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创新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具体内容包括:创新思维及技能、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及其开发体系培养,还包括创新心理机制、研究设计及实验、技术创新、智商情商创新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 当今世界范围内,创新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全球性创新大竞争时代已经到来。 “万众创新”其实质是培养民众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无论是在国家发展还是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生存、民众的就业等问题上,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创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均越来越发挥着巨大作用,新经济、VR、无人工厂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更是让人们看到创新所带来的震撼。

建立交叉课程,组合人文和科学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 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海洋工程学、环境工程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工程学、核工程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海洋学等交叉学科课程。美国欧林工学院开设了由卓越的工程知识、 工商业管理和创业知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组成的课程三角模型,把跨学科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1]。

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的TRIZ 理论,来源于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Altshuller) 对250 万份专利的总结和分析[2]。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实用的发明创新方法学,因“你可以等待100年获得顿悟,也可以利用这些原理用15 分钟解决问题”而被誉为解决发明问题的神奇点金术,在美国日本被称为超级发明术。作为国家机密,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得以面世公开,成为众多国家、众多企业争相研究推广的创新方法。创新学课程,其实质是一门通识教育素质课程,是服务所有专业,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积极认识世界的能力,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促进人才综合能力提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的。

2 创业教育概述

20 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教育新概念,并定义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其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3]。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对美国经济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阐释为: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 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4]。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形成创业教育社会化网络。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工程专业和商学专业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 创业教育在美国已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教育体系,实现了从小学至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创业教育。 美国政府设立专门的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很多社会机构也积极支持投入[5],创业教育在美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是强调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思想。美国许多高校都要求创业教育思想应体现所有教学科目,要求教师都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至于管理类相关专业、财税、经济、商贸更是将创业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即全民创新素质良好。 世人公认美国的教育和文化造就了美国人民优秀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优秀的创新素质成为创业教育成功的坚实基础。

从上述的概念和做法分析中我们应该都能看出:系统的创业教育其实是包含了培养创新素质、教授创新方法的创新教育在内,而不是单纯的创业教育。

3 创新与创业的逻辑关系

由上可知,创新与创业分属两个不同学术领域,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的一个分支的拓展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其实是将两个不同学术领域的概念系统化的融合,是一个均不同于原来两个概念的新的教育理念体系。

我国有些高校20 世纪90年代就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但时至今日仍普遍存在4 种理念上的误区。

一是创办企业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实现高校学生创业就业。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功利性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这种急功近利的创新创业教育根本不可能广泛提高国民的创新素质。就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者而言,他们大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有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学生的,并未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在国民素质培养中的内在价值,因而不能在教学层面推广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而言,功利性的价值观局限了他们的判断,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就不会对创新创业教育感兴趣。实质上,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任何岗位上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是第二课堂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开展第二课堂的发明或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发明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办创业园、孵化器科或技园等。 学校组织一些有创业意愿和想法的学生,提供相关的资金、 场地支持,由创业教师进行申办企业的流程指导,或者进行创业大赛,或者进行创业实践。 这种活动面对的是极少数的学生,以此为平台创业成功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严格意义上说,也就是一些创业实践社团而已,并未达到全覆盖的创业教育目的,更遑论面对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是创业教育唯一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即使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在实际设计中也没有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系统融合,只是重视创业教育而忽视创新教育,具体表现在实施方案中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创办公司等直观效果的体现,而不是创新创业素质的推广与提升。教育管理部门、 人力资源部门都有组织相关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资格认证,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了创业教师职称系列的单列。但是,真正决定全民创新素质的创新教育却被淹没在创业教育的大潮之中,相当多的高校都出现了创业教育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创新教育无人理会、无声无息地冰火两重天现象。

四是创新创业边缘论,在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边缘教育,随着时代发展,改变创新创业教育的“失语”状态、在教育观念上破旧立新成为现实诉求[6]。 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中,简单认为二者均归为社团活动或实践竞赛,并没有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角度系统规划。

《实施意见》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 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各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

由此可见,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属于基础性通识教育,是致力于提高全民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科,是服务于各专业各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而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引领之下、 应用创新教育培养出的创新精神、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的逻辑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它更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及养成创业能力与创业素质,它不能以学生是否成功创办企业为标的,而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日本“二战”之后,在全国开展“一日一设想”创新活动,发动全国民众参与到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创新创意,结果我们看到现在日本的创新、创意以及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

因此,立足长远,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目的并引领创业实践,是素质教育在新经济发展要求下的必然要求,是以“创新、创业、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教育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一种素质教育,其关键是如何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4 几点建议

《实施意见》要求:“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北京麦克思公司对高校毕业生的调研反应出: 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知识,对学生成才形成一定局限性。在目前各高校高度关注创业教育、 轻视创新教育的现状下,更应将创新和创业两个不同学术领域相关知识有机渗透、熔于一炉,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铺垫。 应高度重视在高校广泛开设创新思维与实践课程,旨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习并形成创新意识,开发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提升人才素质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力,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通过学习创新活动、创新过程、创新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品质、创造力及其开发、创新性思维、创新环境、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创新评价等,致力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人才综合能力提升,以实现“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统一。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的普及,各高校都在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运行机制。总体上看,大概可以分为3 种类型:一是“独立式”运行机制,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由专职人员负责;二是“嵌入式”运行机制,依托相关二级学院,成立相关教学管理机构,多由兼职教师负责;三是“联动式”运行机制,由学校领导牵头,协调教务、科研、学生、就业等机构成立工作指导委员会,各部门协同负责,这也是目前高校较为普遍的运行机制[7]。

第三,要努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育人合力。有相当多的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立竿见影、成果可见” 观念突出,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提升,缺少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材编写顶层设计不够科学与严谨。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刚刚起步,各高校都在探索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念或体系,尚未形成发展的合力。

第四,需要尽快形成科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同时,它又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长期工程,建立科学的教育效果评价,对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国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认识上大致有3 种观点: 一是数据指向,将创业率作为衡量就业创业教育的标准;二是锦标指向,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成绩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现;三是能力指向,认为内化的素质和外化的行为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这些指标都是教育效果的客观呈现,但对于兼具复杂性而又长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来说,又都是片面的。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引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促进新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