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研究

2020-01-0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陈 菲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在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席卷,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交锋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空前的多元态势。当代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渠道虽然增加,但盲目崇尚外来文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也随之增多。因而,运用新媒体手段引导当代大学生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全貌,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家庭、学校、政府等社会主体需要共同完成的重要任务。

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当今时代,文化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综合国力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力量,又包括精神层面的力量。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有利于不断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壮大,有利于我国人民获得更统一、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力量,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得以立足。我国发布的首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2010)中表明,与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等硬实力相比,我国文化软实力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只有加快我国文化建设发展,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的繁荣兴盛,才能带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其文化自信,是如今社会理应完成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当今社会提出的重要要求。

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文化自信的提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的前提条件。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是非善恶共同依据的道德标准,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各国的文化都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而核心价值观始终是文化的内核。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离开了肥沃而深厚的文化土壤,核心价值观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作为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依托,文化自信包含对于过去文化成就的理性认识,对当前发展现状的正视与自觉,对未来文化发展前途的期望等。有了文化自信的提升,才能更好地理解核心价值观所代表的一系列价值取向,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贯彻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其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通过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使大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与文化道德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与行为引导各方面都起到关键作用。[3]虽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大部分当代大学生还是在填鸭式教育中长大,学习知识带有功利性。深入了解、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自信,从而不利于其全面成长成才。再者,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文化自信的形成,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的过程,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从思想上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从行为上践行我国的优秀文化,避免其遭受外来亚文化、非主流文化等消极文化侵袭的过程。保持身心健康是大学生科学把握人生道路,形成有价值人生观的基本前提。

2 新媒体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2.1 存在对主流文化不认同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但是在如今全球化、多元化背景的影响之下,许多非主流文化代替主流文化,成为了部分年轻人喜爱和崇拜的对象。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国家想要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由来已久。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最新的网络媒介工具,通过多种文化产业向我国年轻人极力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并歪曲我国文化的价值内涵,企图让国人产生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的印象,从而动摇中国文化的根基。在这种文化渗透的影响下,少部分年轻人开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出现思想上的理解偏差,对其采取排斥、批判的态度,甚至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他人的思想与行为造成误导。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对主流文化的具体内涵了解不深,缺乏相应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因而不能在实际行为中遵循主流文化中的价值观,出现行为上对主流文化的不认同。

2.2 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缺失

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会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往往只重视课本中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触摸、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很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自然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想的影响,家庭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也逐渐降低,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部分家庭中被削弱。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父母因工作上的忙碌减少了对孩子的陪伴,也就错过了生活中许多可以潜移默化培养教育孩子的场合。愈来愈多的年轻家长热衷于为孩子报名各式各样的补习班,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殊不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其读圣贤书,明事理,用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浸润孩子的心灵,影响子女的思想行为与价值观念,才是本应给予他们的更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2.3 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

当今的新媒体时代背景加速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袭,一些缺乏文化审视能力的大学生容易对西方文化进行盲目的推崇和追逐。出于对异国文化元素的兴趣,许多人观看国外影视作品及综艺节目的频率都较高,甚至高于本国的影视作品与节目。这不失为一种接纳、吸收他国优秀文化的方法,但不因成为当代年轻人摒弃传统文化元素的理由。出国留学热潮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文化受到一些人的追捧。新鲜事物总是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当西方文化发展成为流行趋势,许多人就会因从众心理而对其趋之若鹜。许多人重视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并不是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与信仰所吸引,而是享受这些节日为自己带来的神秘感、新鲜感。而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则因过于熟悉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一些西方反华势力为了实现政治和经济上的“理想”,将所谓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经过包裹装饰后展现在我国青年人面前,部分辨识能力较低且情绪易受煽动的学生则可能会被其蛊惑,在未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对外来文化意识抱有好感。

2.4 当今大学生缺乏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

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仅限于被动学习,积极主动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生只占少部分。不可否认,这是长期被动学习的习惯和较高的学习压力带来的后果。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而不是主动去接受、传承、发扬。还有部分学生抱着盲目自大的心态,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领先于他国文化,因而固步自封,未把弘扬传统文化当作年轻一代应肩负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新媒体浪潮的席卷之下,每天有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涌向学生们的手机,填满了他们的空余时间。无论是充斥着娱乐花边的微博、新闻头条,还是遍布生活动态的微信、QQ,抑或是吸引着眼球的各种短视频APP,都牢牢霸占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人们留意生活、体察生活的时间愈来愈少,书店里的传统文化书籍、街头巷尾的传统文化产业日益无人问津。除此之外,网络媒体使人们获取碎片化信息更便捷的同时,也在消磨着人们的专注力。习惯于短时间的信息获取,人们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的能力便会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很少有大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投入时间自觉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

3 新媒体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

3.1 家庭是培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家庭教育在一个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父母的文化观念将对孩子思想文化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家长需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为日后自觉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用符合时代的经典文化故事、符合时代价值内涵的家风家训滋养孩子的心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风家训则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在家庭中的传承。如若人人都能遵循优良家风家训,各个家族的优秀文化就可以代代相传。父母还需要让孩子有充分的空闲时间去实地接触我国传统戏剧、手工艺等文化产业。将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育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同时,由于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广泛影响,家长应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在必要时对他们的不良文化心态进行消解并给予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文化观。

3.2 高等教育中应更加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大学生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而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近些年,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课堂主要体现在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有关民族文化的选修课程,部分教师还试着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英语等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中,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长期的探索与尝试。如今大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每节课都用到多媒体,有许多教师还开设了微课、慕课等基于新媒体基础手段的网上课程。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使原本相对枯燥的书本知识鲜活起来,将传统的文化艺术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当然,传统的授课方式也有着新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两者应结合起来运用。此外,高校应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对新媒体的有效掌握与应用,积极推动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为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创造条件。[4]同时,学校需建设一支舆情监管队伍,及时净化校内网络环境,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身心健康。并且引导其在新媒体环境中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坚定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3.3 社会层面需提高新媒体质量

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环境已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新媒体日渐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渠道。在此环境下,大学生能够从更多角度、更多渠道了解我国的文化,但与此同时,如果新媒体环境中充斥着低俗的、负面的文化,则会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会推进大学生亚文化的繁荣。因而,在整个社会层面提高新媒体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十余年来,国家也在“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5]唯有净化大学生接触的新媒体网络环境,才能进一步培养其文化自信。网络媒体向人们传递的信息鱼龙混杂,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堆砌在一起,学生在搜集信息时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低下。所以要想提高新媒体的质量,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控制过于重复且无益的信息的数量,并着重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有较高关注度的媒体账号,为广泛大学生传递具有文化价值的正能量信息。拿最近快速包围人们生活的微信公众号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新媒体推送中关于理想信念、中国梦、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3.4 大学生身心健康是文化自信的保障

今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印发,彰显了我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事实上,文化自信的培育也要以个体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培养文化自信的保障。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占到60%。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能否处理好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网络媒体的吸引力使得大批学生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每天耗费大半的时间在网络中。大学生因沉迷手机而频频熬夜、减少体育锻炼、过度使用眼睛的现象已屡见不鲜,长此以往,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大学生因接触网络亚文化、接触到网络中负面的人与事、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脱轨等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当一个个体由于媒体网络而产生生理、心理问题,其自身的人格健全与自尊自信尚且难以保证,文化自信培育更是成了一纸空谈。在健康中国纲要的指导下,大学生通过合理膳食,合理运动、合理作息、合理人际交往等行动保持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必要的[6]。

4 结语

无论对国家发展、民族团结,还是对社会氛围营造、个人素质提升,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其文化自信的意义不言而喻。[7]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俨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带来的诸多影响,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政府,都应积极利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我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在大国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