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校改进”问题研究综述
——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0-01-01成淑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论文学校研究

成淑霞

(贡院中心小学,甘肃武都 746000)

该研究以“学校改进”领域为主体的191 篇学术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等技术定量的方法,最大化地剥离主观价值的干扰,对当前我国对“学校改进”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从客观理性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学校改进”研究的现状。需要说明的是,研究过程中剔除了与“学校改进”主旨关联性较低的学术动态、会议综述、书评等内容。

1 我国“学校改进”领域研究现状概述

1.1 发表时间

我国第一篇以“学校改进”为研究主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梁歆同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校汤才伟合作撰写的“学校改进:超越新课程的教育变革策略”,文章刊载在《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3 期。此后,“学校改进”研究在我国开始逐渐兴起,从年发文量来看,如图 1 所示,2009年以后“学校改进”领域的学术论文发文量陡增,之后保持相对平稳,但就绝对数量来看,当前我国在“学校改进”这一研究领域研究还不够深入,成果较少,从2005—2018年,14年间发文总量仅有191 篇,年均仅13.6 篇。

1.2 论文分布概况

图1 论文刊载时间分布统计图

从论文发表的期刊来看,研究截取的2014年以来并非只有教育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上有“学校改进”领域的主题论文,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管理学和社科综合期刊上也有分布,但关注时间之久、深度最深的还是《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以来共刊发“学校改进”领域的主题论文22 篇,其他刊发较多的还有《教育科学研究》(12 篇)、《中国教育学刊》(11 篇)、《外国中小学教育》(9 篇)、《现代教育管理》(8 篇)、《中国教师》(8 篇)、《中小学管理》(8 篇)、《教育理论与实践》(7 篇)(见图 2)。

图2 论文刊载期刊分布统计图

我们从统计的情况可以看出,没有发现 《教育研究》等社会科学类权威期刊刊发“学校改进”领域主题论文,虽然《教育发展研究》刊发数量论文最多,但仍然不到年均两篇,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跟进研究。

1.3 研究机构和主要作者群分析

1.3.1 研究机构有哪些

从“学校改进”主题研究机构分布来看,大学发文总量最多,153 篇占比80.10%,完全可以说是研究的主要阵地,而在大学研究机构中,又以师范类院校的研究居多,特别是教育部直属的6 所师范类大学,比如说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校改进”主题研究的论文都在10 篇以上,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教育学院都达到了4 篇。这暴露出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处于“学校改进”实践一线的中小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数量却非常少,仅有12 篇占比6.28%,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改变这样倒挂脱钩的现象,需要亟待研究解决(见表1 和图3)。

表1 “学校改进”主题研究机构分布

图3 学校改进研究的主要单位分布统计图

1.3.2 主要作者有哪些

研究截取的2014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的楚旋发表了关于“学校改进”主题的论文7 篇,我们按照科学史家普莱斯的计算公式,按照研究领域中如何通过数量界定主要作者的方法,将发表了关于“学校改进”主题的论文3 篇以上的作者列入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主要作者全部在大学供职,没有一线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见表 2)。

从以上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2005—2018年度“学校改进”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只有一人来自教育科学研究院,遗憾的是,在这些核心作者中没有一个是教育管理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

表2 核心作者信息统计表

1.4 研究热点探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精粹,是一篇文章内容的浓缩,因此该研究通过对所选取的191 篇论文的关期刊论文的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研究问题的表征,3~5 个关键词基本上解释了一篇论文在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是论文研究策略与导向的最直接反映。研究过程中我们对2014年以来“学校改进”主题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量化分析,总共提取了847 个关键词,其中出现5 次以上的关键词有30 个。按照巴莱多定律的研究结果,最后选取频次5 次以上的30 多个关键词进行分析(见表3)。

鉴于研究结果显示单个的高频关键词显得较为零散,传达出的信息较为有限,该研究采用了“聚类分析”并运用citespace 生成科学知识图谱,来进一步探究这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潜藏在背后的大量繁杂的信息以可视化的图像呈现出来(见图4)。

从以上聚类分析图的参数来看,Modularity Q=0.4116,Mean Silhouette=0.7085,Q>0.3 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大于0.7,则意味着聚类的高效率是令人信服的(见图5)。

2 当前我国“学校改进”研究领域的主要态势

2.1 引进、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学校改进”的相关经验

对美国的学校改进运动历史进行了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研究,归纳了不同时期的学校改进运动的主要内容,以期从对美国学校改进的历史研究中汲取经验,推进我国学校改进运动。(北京师范大学,楚旋)有的研究者梳理了国内外学校改进的历史脉络,发现西方国家的学校改进大致经历了关注改进计划、重视改进效能和倡导全面改进3 个阶段,而中国内地学校则在经历“学校革命”运动和“学校改革”思潮后,最终走上“学校改进”的道路。(武汉大学李保强、曲阜师范大学刘永福)总体上看,当前对学校改进的概念、影响因素、改进路径等研究多是从某一角度对其进行单方面探讨,缺乏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改进系统的全方位立体研究,认为学校改进须朝着理念的多维辩证趋势、目标的多维系统结构、技术的多维设计模式、行动的多维推进策略方向发展。

表3 2018年度学校改进主题论文关键词频数统计表

图4 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图

图5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2.2 探讨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开展“学校改进”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个案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丽华博士,以H 中学作为个案,以学校作为改进单元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单从某些局部因素出发去改进薄弱学校的尝试往往是很难成功的,学校改进是外驱力和内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校改进的不同时期内外驱力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影响学校改进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制度的改进、关爱共同体的形成、校长的领导力、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建设、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北京师范大学冯婉桢、北京市朝阳区垡头中学耿启华以F 中学个案,通过研究发现人文管理是薄弱学校改进中的既定路径。人文管理的核心是人,强调灵活性和人性化,强调管理不仅是冰冷的制度,还应该包括个性鲜明的师生,学校要关注个体发展,将学校发展规划与个人自我实现愿景巧妙结合起来,以此推进学校有效改进。

2.3 探讨学校改进过程中的“U-S”合作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邬志辉,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理念下,探讨了学校改进的“本土化”问题,他认为学校改进“本土化”的哲学立场是尊重学校的生命特性、正视学校的制度约束、激发局内人的变革动力、实现变革的主体完整。他提出的内部生长的学校改进模式是在实践中生成理论、以学校需求为驱动力、大学专业人员的服务身份、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切入口、让每所学校都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特征。认为在内生型学校改进中,大学专业人员可以起到让实践者的教育信念和心智模式亮相、让实践者的实践发生第二序改变、让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发生蜕变的作用。

2.4 探讨如何在学校改进中促进校长领导力和教师专业发展

有的研究认为在学校改进中。校长的理念、人文管理的方式、对待权力的态度都是学校改进取得成功的重要领导力,因为这些可以使校长能倾听自己的声音,给团队成员以动力,促进团队成员精诚合作,为团队成员提供发展的机会。(东北师范大学,杨颖秀)学校改进是内生式的发展,学校始终处于改进之中,而且没有起点和终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与行动都是学校改进的生长点。有的研究认为学校改进是学校成员自我反思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校长的领导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东北师范大学杨颖秀、鞍山市铁东区烈士山小学胡淑波、鞍山市铁东区湖南小学陈卫红)校长的理念不仅要正确地表达,还要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这样才能体现校长领导力的生命意义,当校长将正确的理念与实际行动融为一体的时候,就会在实践中产生领导力的升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的研究认为成功的学校改进必须从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入手,强调教师在学校改进中的作用。(武汉大学,浦蕊)有的研究认为学校改进要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着眼于教师参与学校的改进权,并在学校组织环境影响下形成改革实践共同体的一种教师研究。学校要提升改进能力,需从教师参与学校改进的角色基础赋权和教师参与学校改进的行动框架增能入手。

猜你喜欢

论文学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学校推介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