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9-12-31柳晓江

知识文库 2019年23期
关键词:高职生毕业生机制

柳晓江

本文主要以高职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职生应征入伍实际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高职生应征入伍现状,其次从健全法律机制,提供应征入伍机会、整合入伍组织单位,明确规章机制、引导学生更新思想,形成成才观以及就业观念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高职生应征入伍的有效对策,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应征入伍的积极性,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日渐严峻的现象之下,毕业生应征入伍的优惠政策得以产生,不只是可以减小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可以强化国防建设进程。同样诸多高职院校响应国家的号召,基于高水平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应征入伍。然而在实践中高职生的应征入伍效果并没有十分显著,所以找到高职生应征入伍问题的有效对策成为新时代的发展主题。

1 高职生应征入伍现状

1.1法律机制不够全面。在大学生的应征入伍理念下,我国相继出台优惠机制,但是应届毕业生的应征入伍法律规定缺少相关内容,对于高职学生应届毕业生的应征入伍政策,采取暂行方式,包括总参谋单位、总政治单位和教育单位等,都尚未按照实际的法律规定完成应征入伍的任务。另外,每一个省市和地区以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的目标纷纷制定相關机制,可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目前现有的高职学生法律机制内容不够全面。

1.2高职学校执行的制度和组织单位匮乏。部分高职学校觉得部队输送人才,创建军队团队现代化成为重点任务,所以一些高职学校并没有给予制制度的执行足够重视,也就是在落实的过程中缺少力度,影响到制度执行的实效性。并且一些高职学校的武装单位都和学工单位进行合并,由于学工单位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将武装单位和学工单位进行合并可以提升学生军事训练的速度,而国防教育单位的缺失,以致于征兵期间高职院校缺少专业人员负责,降低了征兵工作的有效性。

1.3高职学生入伍的积极性不强。高职学校以高水平技能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而高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专科学历,存在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本科学生相比较会比更加受到民生企业的欢迎,而部队生活相对紧张,辅助待遇和学生理想数值存在偏差,以致于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愿意参与应征入伍团队,阻碍入伍工作的开展效果。

2 高职生应征入伍的有效对策

2.1健全法律机制,提供应征入伍机会。首先,优化征集环境。适当的降低身体条件需求,因为高职学校毕业生征集工作的开展,每一个年度内应征学生的身体合格性都比较低,甚至合格率在百分之十之下,所以政府应该适当的优化高职学生应征入伍的条件。并且,体检和政审方式进行调整,可以执行高职学校所处地区兵役单位负责体检工作,按照学校相关的范围为政审标准,辅助原籍公安单位。再次,注重人才保留。每一个级别的政府都应该适应征集新兵规定需求,自主的把高职学生优质待遇工作和议事日程进行结合,鼓励存在专业优势的学生积极应征入伍,为祖国作出贡献。

2.2整合入伍组织单位,明确规章机制。首先创设高职学校武装单位,因为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应征入伍工作都依托临时组建的征兵单位展开,存在较大的风险,增加行政工作成本。所以高职学校管理者可以组建征兵单位,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这样全面宣传和推广学生应征入伍工作,保证入伍工作的发展实效性。并且学校应该关注高职学生入伍之后的身心成长趋势,辅助学生适应全新的环境,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学校的武装单位建设基础之上。再次是落实入伍机制,学校管理者可以安排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应征入伍之后,配置相对应的教师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促使其可以安心在部队进行升学学习,依托网络给学生创建网络平台,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3引导学生更新思想,形成成才观以及就业观念。高职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应征入伍的过程中,可以提前对学生的人生观念进行培养,促使其意识到自身利益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适应党组织以及国家的号召,自主的走进应征入伍行列中,明确高职学生自身理想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组织学生树立有志青年的思想,认真参与军队活动,致力于国家和国防团队的建设。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全面挖掘学生成才的潜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应征入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所以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设置独立的军队武装单位,给予学生提供诸多的入伍机会,调动学生应征入伍好奇心和积极性,以新时代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就业观念,促使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生毕业生机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