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德育路径研究

2019-12-31张静

知识文库 2019年23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德育工作

张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是提升高校德育效果的内在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这句话警醒我们,面对传统文化一定要有辩证的态度,同时要有很强的历史观,对待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对现有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既葆有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又印刻上时代的先进印章,让其发挥应有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新时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上,更体现在高校教育当中。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每个教育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1 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特点

1.1 价值观多元化发展

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曾经的学校一直被认为是德育工作发展最为有建树,成果也最为显著的地方,是教书育人,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场所。我们不曾想过社会中大量出现的“道德败坏”、“急功近利”会出现在校园当中。但是现实中校园的状况令人担忧:学风的败坏,学术的抄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奉行个人主义和利益为上,甚至出现报复性的危害性行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成效受到网络社交,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学校师资等影响较大,如今大学生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主体为目标,不重视、不参也,甚至是排斥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性、户外性活动,严重缺乏集体观念以及奉献精神。大学生活,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感受艺术氛围,培养集体观念,熟知人际关系,也要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身体,思想上的充分准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集体的概念。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出现消极因素,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多的不利因素。

1.2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难

德育,是以传统道德为评判标准,教会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全球化程度加深,中西方文化,经济的融合与碰撞,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抹去了我们国家相当一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者传统性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高校的德育工作通过让学生认知确定的统一的内容,并要结合社会现状的多样性,适应上述的碰撞和融合,改变;需要极大的课前学习深入工作。

社会文化的传播,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极大削弱了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尽管在政治层面上要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是随着外来文化“入侵”,社会对于道德文化的肯定和践行较为薄弱。而大部分学校更加注重竞争性知识的灌输,学生体质,体能的培养,为大力推行传统道德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在此类教育资源的配给上出现不足。

2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

2.1 促进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

经历千百年的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具备了强大的育人功能。例如,传统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整句的意思,提出“大学”的规律、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而摒弃邪恶。大学的教育宗旨不仅仅是要把大学生教育城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更注重的是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如上海某高职院校,其校训中就强调“修德、强技”,强调的就是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有《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古句都明示我们,一个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不断进取,宽厚待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敬佩与支持,进而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

2.2 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能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一路向前、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样情系故土的朴实古语,也有“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这样心怀祖国、寄情桑梓的深情诗句;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也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报国为民风范;有为国家振兴、民族腾飞贡献毕生精力的志士仁人,也有“一身报国有万死”、“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民族英雄。现如今,我们有几十年日复一日为民挖渠的黄大发,也有放弃在英国优厚的待遇,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返回祖国,投身祖国探测科学与技术建设的教授黄大年,还有在开山岛坚守32年的守岛英雄---王继才。这些鲜活的事迹都事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都闪耀着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教诲,那种深入骨髓的爱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的深沉的魅力。

2.3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知识型人才的主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青睐于那些集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于一体的求职者,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进入深入改革的今天,大学生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还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3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全过程

3.1 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国,但不仅仅作用于中国,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外国文化也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将中华文化传播于世界各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文化在世界的占比尽管依然较大,但其影响力却在逐渐削弱,随着“日流”、“韩流”的逼近,特别是美国“三片”的文化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失声”的状态。而如今,中国正在走向复兴,其核心是文化的自信;只有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德树人”也是中华传统精神的现代体现。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应克服过于知识化和泛化的缺陷,应把教育的焦点寄居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上来,着力构建经典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大学可以适当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

3.2 优秀传统文化在“第二课堂”发挥德育功能

之所以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光大的基础,有也只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在当前多元化社会中,最广泛地形成中华民族的共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而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又紧紧依靠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项工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执着坚持下去、渗透下去,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覺意识和不二行为,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和正气场,从而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走出课堂,活跃于我们的第二课堂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跃然于具体实践当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让德育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功能。

(作者单位: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德育工作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