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睾丸肿瘤的CT和超声诊断价值

2019-12-31王志强闫景彬李如雪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征象睾丸肿块

王志强,闫景彬,李如雪

(1.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浙江 温州 325000;2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浙江 温州 325000)

小儿睾丸肿瘤是发生于儿童的、在临床上少见的疾病。临床症状有无痛性肿块、急性睾丸炎症状以及阴囊积液,其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无痛性睾丸增大,常发生于3岁以前[1-2]。小儿睾丸肿瘤发病率仅占2%~5%,发病率虽低,但恶性率较高,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3]。有研究表明,早期发现与治疗小儿睾丸肿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情况[4-5]。小儿睾丸肿瘤可采用X线、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同位素扫描以及放射性免疫学检查协助诊断以及临床分析,根据病理组织学进行确诊。其中超声能检查睾丸肿块的大小、性质以及是否侵犯邻近组织,进而可以初步鉴别肿块是否良性;而CT具有较好的密度分辨力,有利于小儿睾丸肿瘤术前分析[6-8]。然而现阶段关于这些临床影像学对小儿睾丸肿瘤的具体诊断价值及参数标准的文献较为缺乏,因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7例睾丸肿瘤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7例睾丸肿瘤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断标准[9];②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③患儿监护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患儿;②凝血功能异常患儿;③半年内服用激素类药物;④肝肾功能衰竭;⑤体型过于肥胖患儿。77例睾丸肿瘤的患儿中,男婴45例,女婴32例。患儿年龄5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3.12±1.57)岁,其中20例患儿睾丸肿瘤定性为良性,57例患儿睾丸肿瘤定性为恶性。77例中卵黄囊瘤51例,畸胎瘤26例。患儿实验室检查中,2例患儿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明显升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正常,之后甲胎蛋白逐渐下降至正常,其余患儿甲胎蛋白以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正常。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方法

所有患儿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小儿睾丸肿瘤。所有小儿睾丸肿瘤患儿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儿阴囊以及腹股沟区,对不合作患儿给予安定镇定后进行超声检查。本次研究中超声检查采用武汉凯进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患儿阴囊以及腹股沟区进行三个不同切面的检查;患儿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对患部进行扫描,先经静脉注入320mg/mL的碘佛醇(国药准字H20113430,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造影剂,根据患儿体重估算造影剂用量,1.5mL/kg,注入造影剂30s后开始对患儿进行扫描并保存影像,患儿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腹盆腔平扫、隔顶至阴囊,并对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进行扫描,选用多平面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指标

CT、超声检查结果由两名有经验的专科医师进行盲法评判,两组医师组内出现异议时应讨论达成一致。记录良性与恶性患儿的超声征象并对其进行比较:是否形态规则、是否回声均匀、是否存在钙化、有无存在囊变情况,对患儿肿块内部回声以及肿块内部血流情况进行分级;记录良性与恶性患儿的CT征象并对其进行比较:形态是否规则,若规则是无分叶还是分叶状,患儿是否存在囊变情况、钙化情况、实性部分强化方式是否均匀、供血动脉是否增粗、内部纤维间隔是否强化,是否存在不对称精索血管强化征以及肿块内部密度分级情况。并对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准确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良恶性患儿睾丸肿瘤超声征象

在超声征象中,两组患儿肿瘤形状规则、钙化、囊变、肿块内部回声以及血流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350、8.241、36.543、4.720、6.124,均P<0.05);两组患儿肿瘤回声均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52,P>0.05),见表1。

表1 比较良恶性患儿睾丸肿瘤超声征象[n(%)]Table 1 Comparison of ultrasonic sign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esticular tumors in children [n(%)]

2.2比较良恶性患儿睾丸肿瘤CT征象

在CT征象中,比较小儿睾丸良性肿瘤与小儿恶性肿瘤中钙化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51,P>0.05),比较不同性质肿瘤形态、囊变、实性部分强化、供血动脉增粗、内部纤维间隔强化、不对称精索血管强化征及肿块内部密度,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514、5.469、6.124、11.717、12.413、14.198、13.246,均P<0.05),见表2。

表2 比较良恶性患儿睾丸肿瘤CT征象 [n(%)]Table 2 Comparison of CT sign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esticular tumors in children [n(%)]

2.3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准确率

超声与CT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均达到100%,其中CT检查定性准确率达到72.73%,见表3。

表3 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准确率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accuracy of two imaging examination methods

注:本院超声报告对小儿睾丸肿瘤为非定性诊断,故未分析诊断准确率。

2.4病例图片

图1男性小儿睾丸肿瘤患儿,2岁;左:患儿CT扫描图像,右:患儿超声图像

Fig.1 Male pediatric testicular tumor,2 years old.Left:CT scan images,right:ultrasound images

3讨论

3.1小儿睾丸肿瘤的一般诊断

小儿睾丸肿瘤常发生于婴儿期,有研究表明,超过90%以上的小儿睾丸肿瘤来自原始生殖细胞瘤,其中超过80%的肿瘤为恶性肿瘤,故早期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0-12]。畸胎瘤和卵黄囊瘤为小儿睾丸肿瘤常见肿瘤,其中卵黄囊瘤是恶性程度较高的原始生殖细胞瘤,通常发育于儿童睾丸部位以及腹膜后、盆腔等位置,在图像上为实质占位性病变;而畸胎瘤肿块回声以囊性成分为主,声像图内出现后方伴声影的强光点则提示为良性畸胎瘤[13-14]。超声作为临床上较为敏感的睾丸肿瘤影像学诊断方法,能够尽早明确小儿睾丸内是否存在肿块,进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而CT具有较好的密度分辨率,有助于临床医务人员对患儿病情进行诊断[15-17]。超声与CT对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断价值是专科医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在小儿睾丸肿瘤诊断中各有优势,临床专科医师可根据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对患儿进行检查[16]。

3.2小儿睾丸肿瘤采用CT以及超声的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在超声征象中,两组患儿肿瘤形状、钙化、囊变、肿块内部回声以及血流情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儿肿瘤回声均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对肿瘤形状、钙化、囊变、肿块内部回声以及血流情况的敏感度较高。小儿睾丸肿瘤病理类型多样,但特异性不强,临床使用超声对小儿睾丸进行影像学诊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描述性诊断,作用在于发现小儿睾丸肿块并对其描述位置、影像特征以及判断小儿睾丸肿瘤的良恶性。Van等[18]研究提示,血流与肿瘤的类型以及分期没有直接相关性,但在肿块血供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直径大于1.6cm的小儿睾丸肿瘤血流增加,小于1.6cm的肿瘤显示为少血流。在CT征象中,比较小儿睾丸良性肿瘤与小儿恶性肿瘤中钙化情况,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性质肿瘤形态、囊变、实性部分强化征、供血动脉增粗以及内部纤维间隔强化征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性成分强化是否均匀与内部纤维间隔强化是CT的重要鉴别点,是有利于生殖细胞类肿瘤鉴别的CT征象。本次研究表明,超声与CT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均达到100%,说明超声与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小儿睾丸肿瘤的检出灵敏度高。其中CT检查定性准确率达到72.73%,而超声影像学检查未存在定性诊断,进一步说明了超声对各种小儿睾丸肿瘤病理类型鉴别率低。超声与CT在小儿睾丸肿瘤诊断中具有不同优势,且具有相对应的特异征象,可在临床上将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发挥最大效能。

综上所述,超声能够较好发现睾丸肿块,准确率较高,对微小钙化敏感度较高,但对各种病理类型鉴别率较低。CT能够显示肿瘤的整体轮廓,分析肿块的强化情况以及转移情况。CT与超声在小儿睾丸肿瘤诊断中具有不同优势,二者结合可发挥最大效能。

猜你喜欢

征象睾丸肿块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超声诊断睾丸肾上腺残余瘤1例并文献复习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LI-RADS v2018 MR 辅助征象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睾丸“犯拧”,赶快就医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完形填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