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9-12-30焦连志范星雨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型意识人才

焦连志 范星雨

(1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0;2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上海 20009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牵引社会系统运转的内在动力源,成为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创新也成为推动一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居于核心和引领地位的理念,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十九大报告也明确了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而创新型国家的创建离不开各行各业数量庞大的创新型人才,日益激烈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实质上也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辈出的创新型人才格局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尤其是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基地的高等教育。胡锦涛曾深刻指出,“当前,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2]习近平也深刻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3]他还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关注焦点,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大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

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高校教育质量随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其中的热点议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转型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薄弱,创新素养相对匮乏,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离不开高等教育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视与改革调适,但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如教育模式、考核模式等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传统教育模式路径依赖的影响,学生被看成是知识的接收者,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由于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枉谈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大学专业过于细分,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狭窄的专业课教育,限制住了学生的视野与发展方向,也制约着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在校大学生规模庞大,但数量不等于质量,师生比相对降低,大水漫灌式的教育使得本科生很难接受到教师的专门指导,也难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创新的方向。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呈现匮乏状态。

(二)大学生创新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兴趣不足。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是求知欲的集中体现,较强的求知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信息时代塑造着大学生特有的求新开放的思维方式,信息技术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性资源,为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创造了可能,但不少大学生缺乏定力,在面对多样化的外部信息魅惑时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迷失自我,缺乏深钻细研的精神,其兴趣点也难以聚焦,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往往缺乏进行创新的心理与意志基础。此外,信息技术所催生的泛娱乐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娱乐大潮的蛊惑而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娱乐“场域”,却失去了对理性殿堂的向往与追求,缺少对理性思考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的自我锻炼,有的大学生甚至沉浸于网络所营造的虚幻世界而对周遭现实世界失去兴趣,部分大学生甚至因为沉浸于网络游戏而耽误了学业,也就难以形成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从创新与兴趣的关系来看,很多创新源于兴趣,因此,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进步也有赖于兴趣,因而激励大学生创新,就一定要激励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兴趣,要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培养和发现知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

2.创新意志不坚定。所谓创新意志,就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畏困难,坚定信念,直到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都给予了太多呵护,在这种生活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都容易过于依赖父母,缺乏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遇到些挫折与困难,便知难而退。然而,创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智力和体力都需要有大量的付出,同时,即使付出了心血,创新也不一定会有所收获,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难以坚持,无法面对困难与挫折。对于此种情况,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意志品质,提升对应困难、挫折的耐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鼓舞大学生迎难而上、勇于挑战困难的毅力和魄力,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3.创新实践匮乏。信息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我国正步入创新社会的进程中,但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依然有着显著的路径依赖作用,制约着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新文化尚未成之为社会引领性的文化氛围;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尚未对创新时代的来临做出应有的回应,并未做出系统性的变革以迎接创新时代的挑战,也因此缺少对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系统性培育。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学生也缺乏主动实践、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性实践的锻炼,学校的不少课程设置也仍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系统的实践训练。因而,虽然部分学生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但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使得大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断裂”,难以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二、大学生创新素养匮乏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大学生创新素养总体上呈现匮乏状态,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内外因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二是外部因素,包括高等教育模式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心理与能力因素

创新求变的积极开放心态是大学生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并非智力因素,也非先天因素,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乐观、积极、自信等因素是个体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构成中的重要因素,上述积极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行为实践,反之消极的心理因素会制约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己的见解,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意愿和能力;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专业书本,教学活动也主要围绕着专业书本展开,一昧地钻研书本而不去拓展和吸收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唯书本论的学习方式也制约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此外,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高考选择志愿时,就抱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即以容易就业的专业作为首要选择,而兴趣却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更愿意花费时间去考取各类专业证书,以增强自己就业的优势,于是,无论是专业的选择还是课余时间的利用,大学生都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而非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也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积极培育。

(二)高校教育模式的影响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成才的摇篮,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更是担负着为祖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近年来,我国高校在适应新经济变革的要求而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首先,从通识教育的实践来看,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通识教育或曰博雅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国内一些综合型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展开了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但是一些高校盲目跟风搞通识教育,这种照搬国外高校或者国内其它高校教育方法的培养模式部分流于形式,难以起到拓展和整合学生,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而且,我国高校众多,但很多高校受专业和师资水平的限制,通识教育水平层次不齐,很多高校没有开展通识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都是照本宣科,采取课堂讲授的模式,课堂上老师单向讲解内容,学生被动接受,师生缺乏足够的互动,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高校的选修课虽然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整合多方面知识创造了可能,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但由于考核模式的因素,学生们都会挑选容易通过或者容易取得高绩点的课程,这样一来,选修课的初衷无法得到实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对学业考核模式过于死板,高校目前对学生一学期成绩的评价基本以期末考试为准,过于注重期末考试的分数,而对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化考核,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少纳入考核范围。因此,教师就依然只是教书匠而不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而学生学习也以应试为主,只注重需要考核的知识点,而不去注重知识的融合应用与创新,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视野只局限在书本知识上,个人的创新能力就无从得到开掘和培养。

(三)信息文化氛围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都前所未有,借助于各种信息工具,在校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的获取无疑是十分快捷的。学校不是独立于世的象牙塔,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动向都会通过便捷而强大的信息网络渗透至校园,这就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和网络世界中流行的消费主义文化、及时享乐的文化塑造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景观,网络文化所营造的虚幻的“美丽新世界”,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但缺乏足够辨别能力的年龄,在复杂的信息流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被各种流行的功利文化、消费文化所吸引,甚至被上述各种文化所俘获,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使得学生失去了专心学习心无旁骛的学习定力,失去了踏踏实实专心致志的学习心态,学生容易受到各种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忽略了自身最为重要的学习,甚至盲目且不切实际的追求消费文化所带来的快感,追求消费文化所营造的空中楼阁,最终在大学阶段本应学习成长的大学生涯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未能实现成长成才的发展目标。

三、解决大学生创新素养匮乏的路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因素也在于两个方面,即内部的因素和外部的因素,因此,应当从大学生自身和高等教育变革两个方向上展开努力。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自我培养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应积极培养和提高自我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当努力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是财富,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专业知识的掌握量,直接影响着创新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首先要术业有专攻,大学生应当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有了这样的理论支撑,才在创新过程中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力去探索未知。当代大学生应当以学习为重心,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到融会贯通;在学习内容的“博”的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一些选修课程,增加知识广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有助于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知识融合和知识创新创造条件。

其次,要坚持独立思考,锻炼创新意识。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倾向于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性而带有较多跟从性甚至是盲目性,不善于自我总结与反思,对于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坚持或者浅尝辄止,不利于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古往今来,创新者的品质都是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坚持探究,如科学家哥白尼在教会的迫害下,依然坚持着“日心说”,最终为科学献身。大学生想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一定需要养成批判精神,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质疑,善于质疑,从而增强创新意识,才能有所创新。

再次,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在长期的教育中,获得的更多是理论上的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实践和锻炼,缺乏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实践锻炼机会。在大学中,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科创小组,从而获得实践的锻炼,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资源进行创新,如图书馆、实验室等。此外,创新也是艰苦、长期的实践过程,大学生需要持之以恒地锻炼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也可以走出校园,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调研,学以致用,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适应创新素养培育的高校教育改革措施

首先,要革新教学方法。从目前教学实际过程来看,大学的主流教学方法依然是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多表现为照本宣科,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无法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教师也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相应地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喜欢上课,使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互动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增加学习投入,实现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的有效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揭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多采用互动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善于转换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应当只扮演者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要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促进学生去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不是呆板的记忆背诵,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被激发出来,如此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多媒体等设施来辅助授课,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从多种感知角度来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当前阶段,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偏弱,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创新则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下功夫。因此,为了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要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活动,综合学生的特点,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中;同时,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的课题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还应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训练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当前大学生缺乏足够条件来进行创新实践,创业训练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有利于学生将思维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在创业训练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中,学生可以探索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创业创新行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可以不受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的限制,这将有助于增进学生实践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学生有充分的展示才能和探索新知识的机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再次,探索建立以培育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业考核机制。学业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具有引导作用。过去的学业考核往往以课程期末考试为主或者期末考试占了很大权重,导致学生过于注重考试分数,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主导性标准,这导致学生缺乏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高校在学业考核中应注重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以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为目标的考核机制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不只是考试成绩,考核评价要以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导向,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以此为指挥棒敦促学生改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创新是信息时代的核心关键词,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在新经济时代,中国要紧紧把握住信息经济的发展机遇,就一定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后备军的培养重地,一定要顺应国家发展新战略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主动肩负起高等教育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变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为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型意识人才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人才云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