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探究

2019-12-30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个体专业

司 晓 蓉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99)

一、引言

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教师在个体教学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一种内隐的、零散的、不易察觉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个体知识或经验,对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隐性而又深远的影响。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对教师缄默知识的研究和关注力度则稍显不足,遮避了缄默知识作为知识的重要维度之一对于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效果,促进教师及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亟需探究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路径和策略,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智慧的养成,增强高校整体的竞争力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水,确保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 教师缄默知识的内涵和特征

英国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缄默知识”这一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常规意义上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和语言来表述的,可以被称作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无法详细言明的知识,被称作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1]教师缄默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内隐于个体头脑中不能轻易用语言符号进行系统表述的某种思想和行为倾向。缄默知识本质是一种实践智力,是教师教学方式创新、科研创新的内在源泉。 与显性知识相比,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无意识性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无意识形成的知识,并以经验、灵感、能力和信念等方式显现。这种无意识性使得教师常常感觉不到缄默知识的存在,是不能够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的[2]。

(二)个性化

教师缄默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教师个人是缄默知识存在的主要载体,是教师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他人难以复制,而且不同教师由于个人经历和认知的不同,他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也是有别于他人的[3]。

(三)情境性

缄默知识并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可以随时随地地呈现,而是在相似问题或某些特定情景出现时而被自然地激发和唤醒,并在解决问题中发挥作用。一旦脱离特定情境,缄默知识也就无从被唤醒和显现了。

三、高校教师缄默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困境

缄默知识对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缄默知识的共享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移过程。这一过程并非自然而然地发生,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抑制或阻碍,导致缄默知识资源在无形中流失,阻碍教师个体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如下:

(一)缄默知识固有属性

缄默知识具有复杂性和非理性特点。复杂性体现在认识的复杂与表述的复杂两个方面。教育教学、学术科研作为教师的显性知识是能够通过书面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以多种形式(诸如数据、学术论文,会议报告、著书立说等)在组织中转移和共享[4]。而缄默知识深植于高校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等社会活动中,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知识,难以正规化、形式化且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 (如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等) 加以传达。缄默知识主要体现为价值观、信仰、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等,难以被编码和显性化,它产生并存在于即时的实践活动中,很难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而是凭借经验、态度、方式、情感等来完成实践教学。缄默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更具有本源性及基础性,转移与共享的难度较大。

(二)高校教师缺乏合作意识,共享意愿低落

高校教师只有在与他人互动交流和共享缄默知识时,才能实现自身缄默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独善其身,个人专业主义盛行,相互间缺少沟通交流,交融创生。其次,知识的独特性使得教师不愿主动分享自身缄默知识。教师个人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隐性教学技巧、心智模式、教学策略与教学经验等往往成为资深教师的竞争优势,为摆脱个人竞争力日渐丧失的尴尬境地,教师不会轻易贡献和与他人分享一些实质性关键体悟[5]。教师的自我封闭心理、垄断心理、竞争心理等都会影响和制约教学专长和教学智慧等缄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三)发展动力外驱化,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内生动力缺失

教师缄默知识的传递需要教师置身于平等化的环境中,通过相互的切磋,虚心探索达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补强,从而发展自身知识的专长。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层级管理结构,呈金字塔形状,易形成“信息孤岛”,给教师间缄默知识交流与共享带来组织上的困境。在教育中,学校组织变成了一架机器,教师是不停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小小的齿轮,相互之间处于隔离状态,只能按照机器制定的路线运行”[6]。教育一旦被简化成机械劳动,教育的胜任就变得容易了,教师参与分享知识,不断创新,持续蜕变缺少了创生的根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组织力量的推动,但更应以教师个体内在发展需求为前提。有外界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忽视了教师既有的内在观念结构,用统一化的公共知识替代具有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未能反映教师真正的内在需求,难以体现教师个性化的独特教学风貌,对于取得理想的教育效能以及教师的教学智慧养成难有裨益[7]。

(四)教师评价体系狭隘单一,教师之间形成畸形竞争

高校教师评价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积蓄生命个体的能量, 提高生命个体的自觉,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智慧的提升[8]。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全面、科学、系统的教师评价机制,未能将知识共享与正规化、多元化业绩考核挂钩,造成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对立,破坏了教师群体的合作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引发高校教师的逆反情绪,使得教师共享意愿丧失殆尽,遏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受简单、肤浅、狭隘绩效观的制约和束缚,将高校教师丰富的工作职能变为简单的“挣工分”,存在重学术、轻实践、重绩轻效、重量轻质的不良倾向。众多教师把发展的目标直接定位在科研业绩的取得方面,片面追求论文发表、科研项目数量的功利化倾向,置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于不顾,造成了高校人文精神缺失,消解了教师对于缄默知识转移、共享、创新的价值追求[9]。

四、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策略

缄默知识显性化在教育知识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经验性的知识难以转化与分享,但并非不能转化与共享,可尝试通过以下策略和途径寻求突破。

(一)提升思维敏锐度,力求教学反思常态化

缄默知识外显化需要行为者的深刻体悟,而反思是体悟的有效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是基于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在经验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这个过程只能由教师本人才能完成,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10]。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及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成长=经验+反思。实践智慧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拥有善于发现的慧眼,针对不可预测的各种现实情境,不断研究新问题,新变化,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将教学反思常态化。在反思中不断调整实践改革的策略与方案,改进教学实践,渐渐向专业型、成熟型教师迈进[11]。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缄默知识外显化,教师的能力就是在对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智慧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日臻完善。

(二)组建专业共同体,营造合作文化氛围

教师个人发展不仅着重于教师本身知识体系构架建设与改良,同时也应关注和强调教师整体队伍之间教学经验、专业智慧等缄默知识层面交流互补,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12]。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真正唤起知识分享的内在自觉,使得分享意识内化为高校教师稳定持久的精神动力。培育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大力提倡“互惠互利”的共享精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则寡闻”,使知识共享成为教师群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个教师自觉地成为共享主体[13]。通过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充分利用反思、交互提示等方式有效弥补单兵作战的实践教学模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弥补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教师更新与扩充已有知识结构,把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推向更高层次。

(三)优化缄默知识共享的管理机构和体制

打破单一封闭,缺乏创新力的科层制管理结构,构建和谐、开放、包容的组织体系对于促进缄默知识转化具有积极意义。相关部门应将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作为促进缄默知识共享的着力点,提升缄默知识转化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例如通过建立科研团队,可以是单学科科研团队,也可以是跨学科科研团队等,推进组织层级扁平化,教师积极互赖,分享彼此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为缄默知识发现、交流及共享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将个人经验进行升华,补充实践性知识。此外,还可以开展学术讲堂、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等,营造正面积极的共享氛围,赋予教师自由选择发展目标的权利,促进开放式的知识共享,以提高教师个体生命自觉来达成教师主动发展的切实需要。每一位教师对缄默知识的分享做出积极回应,通过紧密的沟通与互动将自身的缄默知识与他人共享,即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谋求提升与超越。

(四)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分享意愿

教师评价机制对高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强有力的调控和导向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缄默知识转化的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取得持续性效果的保障。[14]仅仅采取量化指标来衡量教师工作绩效显然是有失公平和合理的,极易抑制和挫伤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 导致大多数教师过度聚焦于自身的学术声望与物质利益, 从而对缄默知识的转化和共享持消极态度。为唤醒教师的知识共享意识,激发教师间知识共享的内在动力,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实现大学教师评价从“鉴定与分等”到“改进与发展”的良性转变,将教师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分享知识的表现与绩效考核和教师薪酬挂钩,彰显教学评价的积极功效。学校相关部门可对教学投入度高,教学成效显著,积极分享缄默知识的教师予以认可和奖励,培养教师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强化教师利他行为,激发成员主动自觉分享知识的内生动力,使教师在分享知识过程中得到荣誉感与满足感,最大限度释放自已拥有的缄默知识,使得教师群体的“共生共长”成为可能。

五、结语

缄默知识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要保持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缄默知识的合理转化与共享。教师个体要充分认识到缄默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校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多措并举,努力寻求缄默知识共享困境的破解策略,使高校教师缄默知识得以显性化和重构,不断超越自身既有的能力范畴,最终带来教学品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个体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