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优秀家训文化的理论贡献与时代价值

2019-12-27

文化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训江苏文化

刘 薇

古语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意思是国之本在家,家庭幸福美满就能齐家,齐家的作用是治国。家训是教育在家庭层面的特殊显现,即家庭教育,它承担着对子女文化知识的传授、道德品质的培养、行为规范的指导等责任。一般地,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品行。“重视教育子女,可以说是中国家庭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个显著特色。古人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今人认为教子关系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而古今家训便是包含着丰富的齐家教子思想主张的文化载体”[1]。江苏优秀家训文化的缔造者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演绎着既属于自己又属于东方文明的人文“话剧”。

一、江苏优秀家训文化理论贡献

江苏优秀家训中重求知之道、重立身之道、重家庭之道、重事业之道的理论贡献的阐发,然其实际内涵远远不止这些。

(一)重求知之道:勤奋、谦虚、修己安人

刘邦家训《手敕太子》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2]刘邦重病缠身之际以自身为例,言辞恳切地叮嘱儿子在求知的道路上必须重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要勤奋学习、主动学习。颜之推也曾告诫子孙,学习之道不仅在于自身修养境界的提高,而且最重要的是推己及国,学有所成也要谦虚好学,切不可目中无人。“东林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顾宪成性格刚正不阿,一生忧国忧民,虽家境贫寒,然勤奋好学,奋发读书,且教导后世子孙要严谨治学。傅雷在家书中教导儿子傅聪学习“有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地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3]。读书习字,需要正确的方法吸收、利用知识作用于客观实际,切不可囫囵吞枣。

(二)重立身之道:慎独、孝悌、忠信、中庸

人在世间一世,如何立身呢?古人早已为我们提供了立身的“方法论”。

颜之推教子要立志高远,开拓前程。颜之推把德育寓于家庭教育,明确地提出诚信正直、道德践行、勤勉勤俭等德性要求。《高攀龙家训》云:“不可专取人之才,当以忠信为本……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4]意思是说做人不可以只学知识技能,应该以忠心诚实为根本。做人要以孝悌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先,注重德性修养。《席氏家训》中教子“早学生理”。要求孩子早日学会生存本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生活的自理能力。袁仁夫妻教子的言行汇录在《庭帏杂录》中,该书从表面上看内容多关于学问之事,实际是寓意深刻——读书学习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写出好文章。由学问而谈及立身之道,是该家训要传达的主旨。袁仁的处世法则,其中心是“中庸”二字。中庸是儒学的人生哲学,十分强调“修身”“慎独”,做事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5]。

(三)重家庭之道:和谐、勤劳、节俭

叶梦得家训《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教导人们要重视家庭经济的管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训诫具有现代意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朱柏庐家训》云:“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6]。居家过日子,严禁争斗诉讼,一旦斗争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是没有益处的。一家人过得和顺,就算是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也会感到幸福。通过家庭教育获得情感体验、自我存在感的满足。朱柏庐认为,勤劳节俭之道,一是要长远的计划,一是早睡晚起。节俭之道,一是心态平静、遇事不慌,一是量力而行,一是物质享受上不要奢华浪费。范仲淹斥责儿子范纯仁破坏了清寒俭朴的家风,随后,范纯仁秉承了父亲所倡导的家风,从一介布衣官至宰相,遵循“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7]的准则,其廉洁俭朴始终如一。席洙的《居家杂仪》被历代族人奉为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处世纲要。

(四)重事业之道:尚廉、苦乐情怀、经世致用

范仲淹家训《百字铭》云“恭谦尚廉洁,绝戒骄傲情”[8],即做官要谦虚、谨慎、廉洁,不能骄傲自满。范仲淹身居要职,仍能自奉节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教导人们要以国家事业、天下事业为己任。范仲淹的苦乐情怀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耿直大义为江苏人、为中华民族所传颂。范仲淹励志苦读,最终报效国家,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这真实地向下层的劳动者传递着“学而优则仕”的人文讯息。

明清之际,顾炎武掀起了“经世致用”的实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人文浪潮。钱氏家族的科学家将个人和国家结合,并在实现自己知识的增长中惠及社会、国家和天下。席氏家族人多耕读传家,经商起家,能文能武,富甲一方,造福乡邻。席氏家训为席氏后代人奠基了家族教育的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恩泽延绵不断。

二、江苏优秀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

江苏家训文化是在江苏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和社会条件生长成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它受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等条件的影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因其丰富的内涵以及教化功能的多样性为人们共享。

(一)传承优秀家训文化,谱写文化新篇章

江苏优秀家训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地域显现。江苏优秀家训文化营造的人文精神,具有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的重要潜质。作为我国家训里程碑式的著作《颜氏家训》“不仅以内容的丰富性,理论的系统性,文体的范式性,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大众化生活紧密结合,事理与亲情融合,言训与人心育并用,而且在严肃的道统传承和尊长期待中包含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9]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新时期家训人文精神的弘扬,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任务,谱写人文精神的新篇章。

(二)凝聚精神力量,助力社会发展

优秀家训文化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推动着一个国家向前发展。江苏家训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沟通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剪影。家训文化是实现“家国同构”社会机制的文治方式。中国家训文化是沟通精英思想与普通民众的媒介,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内容十分丰富[10]。

家训文化的伦理教化功能为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伦理思想和理想人格模式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11]。江苏优秀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凝聚人们的精神力量、助力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三)教育引导大众,引领社会风尚

江苏优秀家训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在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完善功能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解决现今家庭教育中家长不重视德育、非暴力沟通、代沟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江苏家训文化中的立身之道、立业之道可以帮助个体生存、发展,使人在立身和立业中感受到价值所在,甄别真善美,最终获得幸福体验。江苏家训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人文精神为培育现代化的“四有”新人提供了智力支持,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风尚。

(四)弘扬核心价值观,渗透理念的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是我们凝聚共同价值理念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而现实中简单的理论灌输教育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总之,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而要强化这种价值观,只能找到同质的渗透性的载体。

李泽厚先生将孔子所创立仁学思想和儒学的机制认为是一种心理原则,他说:“血缘、心理、人道、人格终于形成了这样一个以实用理性为特征的思想模式的有机整体。”[13]孔子找到了人性的特征并将这一特征适当地发挥,对后世产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借鉴儒家文化,在人的内心创建这样的一种“心理模式”,还应该思考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构建这一心理模式。

(五)构建特色文化,圆梦强国目标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物质、精神等层面的信息转化,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和精神的动力来推动其更好地成长,满足其能源所需。按这个意义说,江苏优秀家训文化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其中的爱国爱世情怀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人们树立志高致远的理想,从而促使其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个人的理想、奋斗与国家、人民的利益的融合。

江苏优秀家训文化提供了微观环境运行的动力,即江苏优秀家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资源,构成了家庭这个微观环境的教化资源,其“元功能”得到实现。其内在结构作用于宏观社会,又形成了比“元功能”更大的新功能,二者互补。人们只需在原有的家训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必然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训文化的社会思想价值体系,从而实现新时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三、结语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14]

统计下的数据证明,复兴之路不仅仅是经济飞升带来的物质财富的积累,还应是提升民族幸福感、存在感的一种表现,即要注意上层建筑的建设和修补。这就需借力中国优秀家训文化,以“文”化人。中华优秀家训文化和江苏优秀家训文化不可分割,对待二者关系时,既要树立全面弘扬中国优秀家训文化的全局观念,又要积极倡导和传播江苏优秀家训文化中多元人文精神。从纷繁复杂的文化中选取研究对象内在的、本质的、规律的时代元素,从而实现文化价值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真正把握文化的主旋律。笔者认为,以史为鉴的本质应该是剥离不符时代价值的音符,然后奏响时代的强音。总之,要注重发掘特色地域的文化代表,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实现地域文化对社会和国家特有的连锁反应。

猜你喜欢

家训江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读江苏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数独江苏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数读江苏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江苏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