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三亚的“大小洞天”石刻及其道教文化

2019-12-27段全林

文化产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石洞大洞刻石

◎段全林

(三亚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的三亚南山“大小洞天”,自宋代开发迄今八百余年,自古被誉为“琼崖第一山水名胜”。景区有不少摩崖石刻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

一、“小洞天”石刻及其道教文化

南宋淳祐丁未年,即1247年,吉阳军(今三亚市)军守毛奎发现了南山之麓、鲸海之滨的一块巨石,这块巨石中空成洞,洞呈牛角形,深28米。后来,该巨石上有他亲笔题写“小洞天”摩崖石刻文字,字径2尺余大,还刻“《小洞天》五言排律一首100字。”[1]

毛奎的《小洞天》,全诗如下:

丰登少公事,时得访林泉。凿破蓬丘岛,潜通小有天。

岩瞻横北面,钓隐近西偏。缥缈云藏阁,依稀石似船。

崖平好磨琢,洞窈足回旋。路贯层巅上,人随曲巷穿。

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真可消尘俗,何妨中圣贤。

烟霞无尽藏,风月不论钱。胜概时收拾,凭谁秉笔椽?

这首诗显得自然、质朴、清淡,充分体现了毛公崇尚道教的审美情趣,读来兴味盎然。遗憾的是,有的人把诗中的“小有天”理解为“似有小洞天之意”,把“小洞天”的“洞天”解释为“洞中别有天地”,还有的人用“洞察”“洞见”“洞晓”等词语来解释“洞”,把“洞天”解释为“神仙虽身在洞府能洞察天下事”。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解释。其实,“小洞天”这一名称和诗中的“小有天”这一说法均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

三亚南山的“大小洞天”辟建于南宋,因此在《上清天地宫府图经》等文献中没有记载。那么,毛公何以给三亚南山题名“小洞天”呢?原来,唐代以后,人们把没有道教名号、并非上天遣送的仙客统治之所但风光优美的山川胜地,也以小洞天或大洞天之名来指称,即大、小洞天泛指风光优美的山川胜地,是人间仙境的代名词。三亚南山的“小洞天”也罢,“大洞天”也罢,就是如此。

至于毛公的《小洞天》诗中的“小有天”,既是引用典故,又采用了借代修辞格。诗中的“小有天”,引用的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王屋山洞的道号——“小有清虚之洞天”。人们把“小有天”作为道教洞天之冠王屋山洞的代名词,往往借指王屋山。毛公诗中的“小有天”,别有新意,代指的是三亚南山:毛公意在将三亚南山开发、推崇为与王屋山并驾齐驱的天下第一洞天。这一方面增添了南山的道教文化色彩,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珍爱南山的独特情怀。

既然“洞天”之名,非一般石洞的专名,而是山川胜景、胜境的称誉,那么,毛公《小洞天》诗中涉及的南山胜景、胜境有哪些呢?我们认为有8个:“时得访林泉”,写的是“灵应泉”景点;“洞窈足回旋”,写的是具象化的或景点意义的石洞“小洞天”;“岩瞻横北面”写的是“岩瞻”景点;“钓隐近西偏”,写的是“钓台”景点;“缥缈云藏阁”写的是“石室”景点;“依稀石似船”写的是“石船”景点;“路贯层巅上,人随曲巷穿”写的是“仙梯”景点;“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烟霞无尽藏”等三句,写的是抽象化的“洞天”,是洞外之洞、天外之天的胜境,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洞天”外的“大洞天”。这8个是后人总结出的南山“洞天八景”,笔者称之为小八景。其中,前7个是对南山胜景的赞美,最后1个是对南山胜境的讴歌。

二、“海山奇观”石刻及其道教文化

800多年前,毛奎在南山山腰发现一块两面平滑的巨石,在其额上摩崖石刻“海山奇观”四字,“每字大一尺左右,又在其壁上题刻《大小洞天记》(诗并序),凡215字”[2],“大小洞天”景区的得名与《大小洞天记》密切相关。

(一)刻石是道教“大洞天”的象征

道家除了将宇宙整体分为“大天”,即三十六层天外,还详细描述了“小天”,即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洞天福地。相对于前文所述的洞天而言,福地也是中国道教用语,是道教所划分的七十二处名山或兼有山水的胜地,多为道士得道和成仙之所,也指名人隐居之处。作为小天的道教神圣空间,洞天福地所涵盖的地域有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等,其中最著名的有10大洞天和36小洞天及72福地。这些洞天福地的入口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他们通连贯接,通达上天,构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其中栖息着仙灵或避世人群。洞天福地理论是一种环环相套的圈层构成论,反映了道教及其教徒的宇宙观、存在方式观和人类观照天、地、物的独特视角,它强调了洞之入口。因此,道教意义的“大洞天”和“小洞天”一样,也应该有其入口和石洞的具体位置,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那么,三亚南山“大洞天”的入口和石洞的具体位置在哪儿呢?据《崖州志·建置志·古迹》记载:“大洞天亭,在州南十余里。宋知军毛奎建。有岩瞻、石船、仙梯、钓台诸胜。”[3](岩瞻亭已毁,今人另择址重建)500多年前,明代举人裴崇礼写了一篇《游大小洞天记》,玆节录于下:

“石船少南,有亭,匾曰‘大洞天’。亭四楹,大字书刻对二(两幅对子)。其前二楹曰:‘停骖騑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其后二楹曰:‘索远寻幽,直径行于十里;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自亭入山,有石,刻曰‘洞门’。登山三十余步,至石洞,其额上刻曰‘海山奇观’。其下石壁刻《大小洞天记》二百三十一字。洞之右磴上,刻曰‘仙梯’。转后石壁,有刻《大小洞天诗序》一百七十五字。诗一首,五言、一韵一百字。和韵一首,字如其数。转东,山有石峰,刻曰‘试剑锋’。此则大洞天之佳境也。”[4]

从以上引文可知,古时有大洞天亭,就在石船附近;有大洞天“洞门”刻石;有石洞:自亭入山,30多步就到“海山奇观”石洞。如今,“大洞天亭”已经毁废,“洞门”刻石难觅踪迹,石洞也已隐去,但“海山奇观”“仙梯”等刻石以及《大小洞天记》等,基本保存完整。统观《崖州志》,清康熙年代以前所作的诗文,人们多次明确叙写大洞天,其时毛奎所建的大洞天亭应完好无恙。到了清末,由于陵谷变迁,大洞天亭湮没。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成书的《崖州志》把此亭归入《建置志》中的《古迹》一节,说明大洞天洞口隐去多时。因此,在大洞天亭湮没、大洞天洞口隐去后,“海山奇观”刻石是我们至今能够见到的地理意义上的“大洞天”的石洞标志,也是道教意义上“大洞天”的石洞入口。

(二)对道教洞天福地理论的概括

毛奎在“海山奇观”刻石《大小洞天记》(诗并序)中说:“面南极目,但见海色涵山,天光照水,烟霞异状,风月无边。”在毛奎眼里,南山的海色、天光、山水、烟霞等等,都是“大洞天”的景色。这是对“大洞天”内涵的形象描绘。这一形象描绘,符合道教洞天福地的理论。

洞天福地理论告诉我们,洞天是道教地上仙境,与现实中的山川对应,指的是特定山川及其周边景观。洞天无论大小,皆是神仙居住或出游观光之处,是天下名胜风景之谓也,并非一洞一窟之名。这就是道教的“洞天”(包括大洞天和小洞天)观。

清代以后人们总结出“海山奇观”刻石周边十里(“直径行于十里”)的“洞天八景”:鳌山白云、边城斜照、鲸海西风、晓月石涛、洞天幽胜、周公石船、岩瞻古亭、南山秋蟾,笔者称之为大八景或洞天八景观。大八景也是对南山山川胜景、胜境的称誉,是对“洞天”的正确把握,符合道教的洞天观。如果说小八景重实,实中有虚的话,那么大八景则重虚,虚中有实。小八景与大八景成为清代之后民间区分三亚南山“小洞天”与“大洞天”内涵的重要标志。

对“大洞天”的把握,海南先贤孙元度做得很到位。清咸丰四年(1854年),崖州廪生黄流人孙元度与友人来鳌山(也叫南山)游览,写了一篇《鳌山探胜记》,该文在详细记述他们游观沿途景致之后,“求所谓大洞天者,终不可得”。同游“诸子竞辨大洞天处所”,其族弟芾南指着“海山奇观”刻石和石洞说:“山无他洞,则大洞天在是(在这个地方)矣。”孙元度本人也觉得芾南的指认有道理,但“终不敢据以为信”。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梦境,在梦中,一位神人将他带到“大洞天”,其境幽异,“云峰倚天,飞瀑万丈。孔雀飞翔,白鹿成群。奇木美石,不可名状。层岩复洞……三十六所……有神房、阿阁、月馆、凌霄诸名……最上一洞,尤巨丽而峻绝,如天不可阶升。”此时,他“心怀豁然,谓大洞天信(确实)有之,而悔前玆之徒求诸一岩一石间也。”[5]

孙元度确信有大洞天,可这一“大洞天”是什么呢?是他设计的梦境中的“奇木美石”“层岩复洞”,是洞外之洞、天外之天的各种奇景,是比那个石洞范围更大的各种亦虚亦实的奇观。因此,他后悔前面与族弟芾南及同游者只在一岩一石间找寻“大洞天”的错误做法。

无独有偶,清朝康熙年间,崖州训导卢轺(y á o)写的《游大洞天》诗,拨贡生三亚人王瑞瑄写的《大洞天》诗,把试剑锋、石船、仙梯等都写进去了。他们与孙元度一样,都是智者,他们对大洞天的理解同样符合道教洞天福地的理论。

这样的“洞天”观,符合道教产生的思想基础——道家的学说。《老子》认为,“有”可生“无”,“无”可生“有”;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声音反似无声,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老子》还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海山奇观”刻石,用四个字概括了前文的洞天八景观,概括了大洞天大象无形的山水意蕴;揭示了大洞天是眼前南山的种种山海奇景,从而体现了从有生无、从实悟虚的道家思想;揭示了三亚南山的“大洞天”是一个“非常道”(即不是通常的石洞)、“非常名”(即不是通常的洞名)的“石洞”,是上天赐给我们的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如同孙元度梦中的“大洞天”。

总之,对“大洞天”的理解,必须相融相依,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南山“岩瞻亭”边的对联“索远寻幽,直径行于十里;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的真正含义,也才能正确理解如今景区门口的对联“小洞天大洞天听神仙真经千卷,实乃洞天福地;不老松试剑峰看南海碧波万顷,堪称山海奇观”的真正含义。

三、结语

三亚南山“大小洞天”自宋代开发迄今八百余年,自古被誉为“琼崖第一山水名胜”。除“大小洞天”景区石刻,还有“仙人足”“石船”“榖神”“道家岩刻”“仙翁寿石”“寿字碑”“仙坛”“祈福石”“转运石”“钓台”“魁星石刻”等等,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明清时,在祭祀“毛知军祠”(俗称“毛公庙”)时,人们用“南国风霜皆雨露,洞天花鸟亦神仙”的对联来称誉毛奎和景区。

猜你喜欢

石洞大洞刻石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皋兰县石洞小学为例
谈秦七刻石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开启石洞密码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开启石洞门的秘密
两个盗墓者
穿裤子
两个盗墓者
吞噬64条生命的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