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建筑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建

2019-12-26周柯伊彭仲雄

重庆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山地建筑师场所

周柯伊,彭仲雄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

0 引言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一些建筑师在科学至上的思想导向下单纯追求建筑技术与功能,忽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造成场所感的丧失。山地占我国国土近70%,近年来,随着平原土地开发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将建设目光投向山地。然而,商业化标准的现代山地建筑,使建筑流于形式模仿甚至与平原建筑大同小异,打破了地景的连续性。如此将建筑抽象成缺乏精神的人工构筑物,显然忽视了原有的环境脉络及场所精神。当物的创造仅流于外表,建筑“不知身在何处”,空间的存在将失去意义,人们随之失去的是“存在的立足点”。

1 山地建筑中的场所精神

当代建筑创造更多地偏重于实用性、高效性,寻求经济最大化,使建筑成为“商品”。在此目标下,一些建设项目不计后果地破坏环境,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旦场所成为物质材料毫无意义的堆砌,城市成为“无情”的社会关系承载容器,场所将失去其积极的意义,人们将失去场所赋予的认同感与方向感。亨利·列斐伏尔指出,空间的社会、心理和物质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关系。将人类实践作为物质空间的关联域,对于人们对空间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1]。

对于场所的讨论,我们有必要参考现象学的相关理论。现象学的基本特点是研究事物本质直观的呈现,旨在找寻空间中的意义,在不断的反思中把握意识活动的本质。场所精神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2]。其一方面来自场所本身的特质,是当地文化与历史的呈现,表达着当地居民对其生活空间的理解与感知;另一方面来自主体人对空间环境的主观感受,建筑物的出现可以赋予场所以特性,人们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将抽象的空间转化为充满意义与情感的场所。

山地建筑的根本目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寻求人的立足点,通过限定不同的领域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借助建筑丰富强化场所意义并由此创造一定的气氛和条件。山地一般由各种不同特性的场所组成,在场所语言中通常被称为“浪漫式地景”。比如处于山体的不同高度,人可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环境氛围,或敬仰或奇趣或开朗。因而,在众多地形中山地的自然特性尤为凸显,在与人工场所的协调上更加难以处理。在这类自然环境中寻找一处场所,人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场所拥有自身的特质。其次,人要去理解既有环境中不同物质的属性,结合地形特征,以建筑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物,与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稳定场所。

2 山地建筑中场所精神的营建要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生存发展史上不断探求的问题,从远古的依赖自然而活到如今的改造自然而生,自然与生活总是息息相关。然而,很多现代的山地建筑逐渐偏离了原有的发展轨迹,不计后果地开发对自然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植被的随意清除、山体的任意切割,科技为人们实现了“愚公移山”的可能,但场所却失去了其内在的精神价值。问题的本身不在于科技,而是在于人对建筑的态度,对于场所本身的认知。理想的山地建筑不应被视作“外来物”随意置入山体,而应结合山地地形、植被景观并与地方文化融为一体。建筑师应该理解建筑并寻求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应该是根植日常生活,引领我们“重返于物”。由此得出,对于山地建筑的场所精神营建应当从两方面入手,即场所的独特性与人的认同感。

2.1 场所的独特性

建筑的创造过程往往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一旦建筑陷入无灵魂的机械复刻,它就将失去其独特性。这里所提的独特性包含了对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认同。文化是赋予场所生命力的关键,给予了场所自身的记忆。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民俗风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如何让新的建筑去适应环境,如何让旧的记忆留存延续,是近些年建筑师们努力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

香山饭店(图1)自建成后就引起广泛关注及争议,但毋庸置疑,贝聿铭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饭店位于香山公园内,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布局,整体是一座院落式建筑。同时,考虑到香山原本的地势特征,建筑化整为零,沿水平方向延伸,保护了山体的自然环境。整个饭店以白墙灰瓦为基本色调,贴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在主要庭院后花园的设计上,利用三面建筑围合,既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又不失北方园林的开阔,充分考虑了建筑的地域性[3]。细节上,建筑师通过简单几何形体的运用,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可以说,香山饭店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次探索,引发了现代建筑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图1 香山饭店

在安藤忠雄设计的地中美术馆(图2)中也可以看到建筑师对于地域特色的尊重,建筑整体以低调朴素的外观与当地传统民居相呼应。并且,建筑师希望通过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寻求一个契合点。其一,建筑整体隐于地下,仅在地面上留有几处开口供采光通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面貌。其二,不同光线的变化处理令整个空间富于变化,自然光被恰如其分地应用于建筑内,实现了建筑的独特性。其三,在空间的交通流线上设置了三个室外空间,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相容。美术馆的建成升华了场所精神,让衰落的直岛渐渐恢复了生机,这座被荒弃的小岛在艺术中重生,也将与艺术共生。因此,根植于地域不是单纯地模仿传统,建筑从不该“弄虚作假”假面迎合。现代山地建筑应该理解地域文化,尊重自然环境,拥有自身的独特性,在理解场所的特性上与其结合并达到强化场所精神的目的。

图2 地中美术馆

2.2 人的认同性

路易斯·康说,“所有的建筑都是住宅”。建筑出现的起因是为人类活动服务,那么任何脱离于人的建筑都将失去其价值。建筑不是凭空的出现,建筑的创造应该基于生活本身的事实。诺伯舒兹在解释场所时曾提出,一个人的身份便是经由基型的发展加以认定的,因为这些基型决定了容易理解的世界[4]。所以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只是空间结构,更包含了认同感,而人的认同必须以场所的认同为前提,从而使人在其中得到归属感。

山是一种特殊的场所,常给人一种不可藐视的威慑感,它们神秘莫测又令人神往。基于山地的地景特征,创造具有认同感的场所显然更为必要。那么如何在不规则的地形中置入人类活动的场所,同时为人提供庇护感?藤本壮介曾提过“弱建筑”的概念,指出将关注点从建筑功能、形式等客体因素上转移至人与事件,以此激发空间的多样性,满足人的多种活动行为[5]。在Setonomori的住宅(图3)设计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藤本对建筑、自然、人三者关系的再度思考。基地位于濑户内海附近的山坡上,设计以13个房子组成且分布在自然环境中,与背后的山坡融为一体。一方面,住宅的周围随意放置了晾衣架、楼梯等生活设施,将居民生活融入到环境中,赋予了人以存在感。另一方面,通过住宅波纹状镜面的不锈钢板立面,将自然变化与人的活动映射在了场景内,建筑与人产生了互动。而立面景观的变化使得场所更富有生活气息,独特地承载了场所的记忆,这份记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随人们一同保留。受以上观点启发,当空间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思考及体验,而是包容生活本身并与人产生互动,那么归属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图3 Setonomori的住宅

3 山地建筑中场所精神的营建手段

3.1 环境适应

山地建筑的初衷不应是征服自然。面对生机勃勃的山地自然环境,建筑的出现更应考虑与环境的融合,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共构及共生。在设计之初,建筑师就必须对现场进行反复勘查,对所设计的地形特征及地质结构有足够的认知。在与地形结合的处理上,应该避免大挖大切、滥用分台等武断的处理手法。同时建筑师应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及气候特征,秉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地取材等多项实际原则,采用适宜性技术营造手段,基于原有的场所记忆深入探寻建筑的本质。

3.2 建筑表现

建筑是外部与内部交接处的化身,其存在集结了场所的意义,赋予了场所精神。在山地建筑表现上,要明白建筑是场所精神的诠释,其与山体是一种依托存在的关系。山地会限制建筑形式的表达,同时也可为其带来多样的灵感与可能性。在形体设计上应充分了解当地的建筑风格,多以轻巧曼妙的姿态呈现,避免厚重笨拙使其与山体格格不入。处于山体的不同高度,建筑的处理手法应灵活转换,可顺势而生,可消隐于林,但必须与山体形态相吻合[6]。

建筑的空间应当具有全面性、包容性,在与场所结合的过程中绝不刻意去强调自身的特质。空间的塑造不是一味地去顺应场地,也不是简单地去满足实际功能,而是在与场地的联系中去感受场所原本的特质,去体会其所蕴藏的潜力。作为建筑师,除了对建筑形体及空间的思考,也应慎重考虑被设计建筑的景观视线、日照遮挡、窗户的私密性、场地流线等,综合考虑已有道路与地块的交通可达性,避开施工难度过高的陡峭地形、岩石地貌。

3.3 景观处理

诺伯舒兹指出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应以自然的力量为出发点,岩石、植物和水都拥有其自身的特质,这些主要的自然的“物”使场所变得有意义。自然提供了场所最原始的品质感受,也是场所的意义所在。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不断蔓延的水泥森林般城市生活让人们渴望自然,而景观对于大部分山区而言可以说是最大的资本。因而对于山地建筑,景观的处理应该尽可能保留并合理利用,依附山地本身丰富多彩的景观结构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具体的处理手段上,可在建筑立面、空间流线、屋顶平面上引入植物,丰富建筑的观感体验及趣味性,也可利用自然水体与建筑空间的多方式结合,赋予空间流动性及多变性。

4 结语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人类挖山掘地,缔造“奇迹”,为了扩张城市肆无忌惮地改变地貌,无情地抹杀了自然地景的原生魅力。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建筑的出现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延续,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环境生活,而不是简单复制使城市之间陷入无差异的雷同和平庸。山地建筑应当植根场所精神,实现自身的独特性。道法自然,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文脉延续与精神传承至关重要。场所意义缺失的可怕性在于人的漠不关心,建筑从不该是纯粹的形式游戏,也不该逃避历史与现实。

图片来源:

图1:bbs.zhulong.com。

图2:benesse-artsite.jp。

图3:Iwan Baan。

猜你喜欢

山地建筑师场所
胖胖的“建筑师”
山地草甸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远离不良场所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恋爱场所的变化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