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境下新兴称谓语浅论

2019-12-26

文化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构词仙女话语

沈 娟 张 芹 林 纲

称谓语是语言中实现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称谓:“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1]作为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谓语明显体现出与社会的共变关系。近年来,网络语境中出现了如“小仙女、男神、迷妹”等新兴称谓语。学界对此类称谓语也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杨红、刘云[2]针对网络流行称谓语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赵靓[3]、李英姿[4]等从性别角度对网络新兴称谓语予以关注;涂海强、杨文全[5]、王浩[6]等则利用顺应论、关联论等语用学理论进行解析。但就新兴称谓语基本风貌以及其与网络语境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本文尝试对新兴称谓语进行构词模式分析,在此基础上联系网络语境文化,分析新兴称谓语群体所具有的特征。

一、网络语境下新兴称谓语构词模式

新兴称谓语构词手段多样,不一而足。其中,主要的构词模式有谐音构词、缩略构词、词语模构词、零手段构词。

(一)谐音构词

由谐音构成的网络新兴称谓语指的是根据相同或近似的发音,通过拟构不同书面形式,从而形成的新兴称谓语,如砖家(专家)、叫兽(教授)、程序猿(程序员)、歪果仁(外国人)等。此类打破正确的书写形式而形成的称谓语具有一定程度的意义消解与娱乐功能。部分谐音型新兴称谓语带有一定的地域方言语音风貌,如菇凉(姑娘)体现了部分方言区n、l不分的特点,蜀黍(叔叔)带有台湾地区普通话的语音风味,等等。

(二)缩略构词

缩略指一种词或短语的缩减形式,由缩略手段构成的常见网络新兴称谓语有白富美、高富帅、矮矬穷、傻白甜、战五渣、网红等。此类网络新兴称谓语能够有效抓住被指称对象的特点,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

(三)词语模构词

词语模构词是一种批量产生新词语的方式。词语模,是指具有新造词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由词语模构成的新兴称谓语灵活性、能产性、搭配自由度高[7]。网络流行称谓语中常用的模标主要有性别类,如男、女,由此组成的称谓语有妈宝男、凤凰男、弱气女、普相女等;亲属类,如哥、姐、爷等,由此构成的称谓语有吧哥、的哥、犀利哥、柜姐、淡定姐,此类称谓语已不具备“亲属”义项,呈现泛亲属特点;特征类,如帝、侠、精、婊、奴等,由此构成的称谓语有表情帝、接盘侠、戏精、绿茶婊、猫奴等;群聚类,如族、党、团等,由此构成的称谓语有榴莲族、飞鱼族、不婚党、FFF团等等。

(四)零手段构词

零手段是指在网络语境中,还有一些通行的称谓语沿用了普通称谓语的形式,没有在构形上作出改变,但却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例如:青蛙,原指一种水陆两栖生物,现在可以用来指称形象不佳的男士。此类新兴称谓语在不改变形式的前提下拥有新义主要是通过隐喻手段。Lakoff指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然而,这种映射是以局部的方式完成的,它在突出某一特征的同时也淡化和掩盖了其他特征[8]。以“小学生”为例,小学生的特点便是初入学堂,行为较为稚嫩。从此特征出发,人们在认知时的焦点一般为“经验不足”,该特点又可使人联想到游戏技能低下等概念,于是在特定的游戏领域中,便完成了指称新手玩家的映射过程。此类新兴称谓语生成于种种与网络密切相关领域的文化中,未涉及该领域者一般无法领会。

二、网络语境下新兴称谓语的特征

(一)淡化社交指示功能

称谓语作为语言中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之一,一般来说具有社交指示、人际功能及话语建构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传统称谓语面称、背称等功能兼备的特点,相当一部分网络新兴称谓语在交际中并非用于面称,而仅仅是对于特定个体或群体的背称。构成此现象的原因可从内外两部分进行分析:内部原因,除了“犀利哥”“不屑哥”等是对社会事件主人公的专称,一部分新兴称谓语,如“直男”“键盘侠”等,具有调侃、暗讽的附加意义,不适合用于面称;外部原因,网络聊天中“@”功能、表情包等的大量运用,降低了对用于面称的称谓语的需求。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络语境对于称谓语功能要求侧重点的转向,即网络语境相对来说弱化了对新兴称谓语的社交指示与人际功能的强调。

(二)提供多种语用身份

除社交指示、人际功能外,称谓语还具有话语建构作用,体现了使用者对自我以及他者的身份认同与身份想象。网络文化下产生的大量新兴称谓语为人们提供了多种称谓语的选择资源,人们在选择并使用此类称谓语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语用身份的建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身份,语用身份指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自我或对方的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求,交际者会进行特定的语用身份选择,进而通过话语选择来加以建构,最终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9]。例如:

(背景:甲、乙为好友,交谈前甲为了减肥,三周里只吃蔬菜)

甲:仙女不需要吃饭,我们小仙女是只喝露水的。

乙:哎呀,老妹儿,整啥,身体要紧。

丙:小仙女说的有道理呀,姐妹我们一起努力减肥哦。

在此次会话中,甲自称“(小)仙女”,为自己虚拟了一个仙女的身份,从而暗示自己通过吃蔬菜减肥可以达到仙女一样苗条的身材。乙对于朋友通过节食减肥持不赞同态度,所以使用了东北方言词“老妹儿”这个称谓语,拟构双方均为稍带“乡土气”的东北人身份,暗示好友需要“接地气”一些,保重身体,同时保全了对方的面子。而丙却是甲减肥之路上的志同道合者,于是她选择了顺应甲“小仙女”的称谓语,并且进一步使用“姐妹”来表示与对方的亲昵。

(三)深化所指图示化程度

网络新兴称谓语在延续部分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网络语境契合的创造性。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语言在指示客观世界以形成表征的基础上,还按照事物的相似性与最大程度的同质性被用以对所指之物进行划分。此类用于分类的语言,便由于其固有的价值预判进而具有了施事性话语的特征,即使用者出于对分类话语的笃信,通过话语实践,维护并强化了此类事物区别于彼类事物的边界,被指称者由于分类话语对他的规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微妙的自我认同感,便可能努力使自己与群体的同质部分更加典型化,从而达到了施事性的目的,此类话语由此变成了“自我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10]。例如:在传统的价值观中,男性到了一定的年纪便要学会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对于达不到此项要求的男性,人们一般会予以否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网络时代,“奶嘴男”“啃老族”等新兴称谓语的产生赋予了此类群体适当的名称,并且在人们利用种种媒体渠道进行多次话语实践的努力下,此类称谓语图示化程度渐深,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代名词,并映射了社会对于年青一代的普遍忧虑。与此相仿的还有“90后”“00后”等单纯表达所指者出生时代的称谓语,在赋名后通过对这种称谓语的多种话语阐释,“90后”“00后”等形成了所谓的同质性极高的“年龄文化”。当一位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00年代出生者承认并宣称自己是一名“90后”或“00后”时,其与群体共名的语用身份也因为社会多重价值的附加而极具区别性,从而变得耐人寻味。人们通过自由地使用这些网络新兴称谓语,顺应了网络语境自由、开放、并济的文化氛围,并在确证语用身份、响应社群共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再构网络语境中多重亚文化景观的过程,如草根文化、粉丝文化、动漫文化,等等。这一过程体现出强烈的动态性与交互性。

三、结语

通过对网络语境下新兴称谓语构词方式与群体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植根特殊的语境文化,网络新兴称谓语已经产生自我较为独特的形式与特点,并在意义功能方面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转,积极参与了语境文化的再构。值得研究者对其予以关注。

猜你喜欢

构词仙女话语
小妖怪和小仙女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仙女流行图鉴
红衣仙女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