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美德教育的微时代探微

2019-12-26

文化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德价值观道德

魏 婷 潘 乾

美德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青年道德建设的新要求。随着新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的高度融合,“微”似乎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醒目标志,如何在微时代境遇中践行青年美德教育的价值与使命,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青年美德教育的微时代困境

微时代的来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青年人也普遍通过微技术的应用来展现微时代崭新的生活图景。

(一)美德价值取向的认知模糊

微时代的人际交往分为现实的交往和以网络为主的虚拟世界的交往两大阵营。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往来[1]。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日趋技术化、网络化,现实的人际交往已不能满足当代青年的需求,网络因其开放性和便捷性,成为他们追求虚拟人际交往的新领地和新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和共享性等特征,自然又决定了微时代环境中网络交往关系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对青年人的美德价值认知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美德判断标准的个性差异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潮,同时带来了全新的科技体验。微博、抖音、腾讯微视及各种娱乐APP等应用软件普遍介入人们的生活,每个人的见闻和创意都可以被分享,引领了新时代生活的时尚风暴;阶层、财富、空间等不再成为限制青年个性展示的因素。这些微应用的层出不穷提供了即时性、随意性的无限空间,使更多的青年顺潮而应,用形式各异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也赋予了微时代个体差异的美德判断标准。

(三)美德主体自觉的选择困惑

美德自古以来位于伦理价值观的高位阶,美德源于内在的道德涵养,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样态;然而,微时代的来临对美德主体的价值自觉产生了冲击。由于微媒体技术的渗透与应用,青年一代往往更加注重仪式感,追求体面感等自我价值观的表现,这种价值观无声息地融贯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图景中,造成青年美德价值观的选择困惑,容易在个体与集体的考量、自我与他者的权衡中迷途。

二、青年美德教育的微时代特质

(一)微技术传播的开放与便捷

微时代境遇中微应用的普及为美德教育带来了一些崭新的变化。QQ、微信、微博、邮箱等应用不仅是社交软件,也成为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传播渠道。通过这些应用的正确使用,可以集文本、图像和声音于一体,转变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使美德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在扩展了美德教育的内容和增加了美德教育的趣味性的同时,也扩大了美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微教育资源的供给与丰富

在传统的美德教育中,一些珍贵的教育资源平常人极难有阅览的机会,大多人都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广为流传的民间寓言故事获得相关内容。但在微时代,广泛的传播渠道使信息源异常丰富,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多元文化充斥整个网络空间。巨大的信息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美德教育的资源。

(三)微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换

传统的美德教育面向阶层单一、不具有平等共享性。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大量新载体,新载体的普及带来了美德教育的全新模式。由于网络信息源异常丰富,青年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更加广泛,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用,出现了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育方式。另外,由于网络空前繁荣,网络课程、视频教学等全新授课模式层出不穷,传统的学堂教学模式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思考,惠及更多青少年。

三、青年美德教育的微时代使命

(一)以善为始,培育美德至善意识

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善既是人之本性,也是美德涵养的始点。孟子认为,恻隐、同情、内心不安和不忍人之心,是善的开端、萌芽。孟子所主张的“四端说”既是善的伊始状态 ,也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涵养[2]。这些萌芽状态的东西即是理,又是情,内蕴道德价值,是微时代美德判断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达到了知识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的高度统一。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善并不在于行为的正确与否,而在于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正确的认识,意识与行为的统一才是真正的善[3]。这就要求通过对“善”这一品质的不断教育培养,个体才能领会善良、正义、同情等的深层含义,进而达至德性上的精神存在[4]。

(二)允执中道,涵养美德理性价值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5]孔子的中庸之道意为做事守中,不偏不倚,即所谓“过犹不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中庸,中庸之道,关键在于中,即行事不过激,也无不及,劝诫人们以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原则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态度[6]。亚里士多德把中庸之道称之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这种行为选择方式可以给行为选择者带来最合意的价值效果。两者的中庸思想都强调道德主体的美德选择,在“过”“不及”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微时代背景下,教育青年人学会做人正义与做事适度的处事方式,才能塑造出新时代富有理性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美德青年。

(三)内外双修,践行美德知行统一

明代理学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道德实践中知与行不仅不能相离,而且还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求在知的过程中抱有“真切笃实”的态度,在行的过程中保持“明觉精察”,达到道德中知行的最高统一。儒家传统美德伦理也主张德智结合、内外相通。传统儒家美德伦理强调美德的内外兼修:于己,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以求获得君子的道德品格,这是一种心灵的内在美德;于外,强调通过人我关系中他人的评价实现美德价值,以求成人、成君子。这两个方面即儒家所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在微时代背景下,时空的分离与统一更加注重协调主观意识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以内外双修的信仰与理念传承和实践传统的美德意涵。

四、青年美德教育的微时代践行

微时代背景下,美德教育的践行要面向生活世界、立足社会实践。即从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捕捉美德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路径,为青年群体寻求更高的文明、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以文启人,唤醒青年美德意识

青年美德的形成以内在美德意识与外在美德行为的融合为标志。意识既是行为者行动的内在依据,也是行为者对自己行为反思的结果。唤醒青年美德意识,需要对青年进行有效的美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要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儒家传统美德伦理的“内修”与“外教”的价值融于美德教育实践中,通过微应用媒介的正能量传播,从而彰显美德伦理的价值,奠定美德教育的根基。

(二)以心带行,丰富美德教育载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美德的有效方式。只有将美德付诸行动并表现在社会交往中,美德才具有真实性。微应用的普及使青年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获取信息,为美德教育的践行提供了平台,微平台的应用将优秀资源、感人事迹从理论说教转变为道德实践。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拓宽了美德践行的途径,丰富了美德教育的内容,带动更多的青年化心动为行动,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美德。

(三)以境感人,凝聚美德价值认同

在微时代,网络传播渠道多样、传播主体和内容不易受限,加之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及对传统美德的认知淡漠,青年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7]可见环境的好坏对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下的美德教育,更应营造一种伦理氛围,以境感人,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让美德教育润物无声,无形中凝聚美德的价值认同。

(四)构建机制,融入美德评价体系

美德的践行必然涉及美德评价,只有建立合理规范的美德评价体系,道德主体才会对自身行为有清晰的认识和美德标准的预判。当前,大部分学校过分重视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体美德的涵养,部分青年对自身行为缺乏价值判断,甚至在法与道德之间认知模糊。因此,建立家、校与社会融贯一体的美德评价机制是提升青年美德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美德档案,记录学生的道德表现,才能综合评价学生,从而造就品质高尚的行为个体,引领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美德价值观。

五、结语

随着微时代语境不断融入社会与生活,青年的美德教育在中国特色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意义与地位愈发凸显。创新美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让美德根植于人性的共有成分中,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美德青年,通过青年一代的活力不断激发社会能量,才能凝聚社会的价值共识。我们常说“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也只有这样,通过培育主体的美德认知,使主体增强美德自觉,才能增进美德的价值认同,这便是一种共享的价值观认同[8]。以此,才能培育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在人类走向共享社会的历史语境中,为共享社会提供思想资源,为美好幸福的生活提供道德和文化支撑。

猜你喜欢

美德价值观道德
诚实是美德
我的价值观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美德威:让学习音乐更简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