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优良家风

2019-12-26王晓丽

文化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风弘扬家庭

王晓丽

一、新时代优良家风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倡导“仁义礼智信”,后来又从这五个字扩展为“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在“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的基础上补充了“温和、善良、节俭、忠心、孝悌、谦恭、廉洁”等内容,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封建社会的家风建设也大致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相较之下,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所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家风文化中“爱党爱国、忠于人民、忠于理想、自强不息”这些内容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家风传承过程中也陆续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增加了“自由、平等、友善”等内容。由此,新时代优良家风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红色文化,吸收了现代文明要素所形成的,概括起来主要内容如下。

(一)读书尚学

中国自古以来的家风传承着重强调两点:一是普通农家的勤耕;二是士族之家的好学,即“耕读为本”“耕读传家”。重“耕”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即农耕社会产生农耕文明。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当知识日益成为决定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的时候,不仅是书香门第,普通农家也都熟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加强调“尚学”。从孔子庭训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到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家书寄言女儿任志远一定要更加努力,要善于掌握时间去学习。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读书尚学”都被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二)至诚至实

“诚”最早见于《尚书·太甲下七》——“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当时仅局限于鬼神之说。后来,孟子在《离娄上》中写道:“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上升到个人道德修养层面。后《中庸》记载:“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上升到天下治理的高度。所以,不论是个体修身还是天下治理,“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品质。而“诚”的主要特征是说实话、办实事、不虚伪,所以“至诚至实”既是古人的为官之道,也是当前党员干部的从政之基。罗荣桓同志在写给次子罗东进的信中叮嘱说:“学毛主席的著作……最重要的是了解其实质与精神……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事物是多样性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要求前人给我们写成万应药方”[1]。还强调凡事要实事求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三)克勤克俭

“勤”与“俭”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不勤俭难以成人,家不勤俭难以兴旺,国不勤俭容易灭亡。所以,自古以来平民百姓也都深知勤俭兴家的道理,把“勤”和“俭”看作是我们个体谋生的一个基本法则,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勤劳节俭才能致富兴家。不仅普通百姓有这样的认识,被后世官员视为榜样的曾国藩也是以“勤俭”要求自己和子女:“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2]曾国藩认为,家庭兴旺发达的法门在于培养子孙后代的勤奋和节俭,深怕自己的子女患上富贵子弟养尊处优的通病,所以一再告诫后世子孙要戒骄奢、倡节俭,要勤奋学习、勤奋工作,这样后世子孙才能有知有谋、立业成大器。

(四)孝悌忠信

“孝”,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在当时与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并无关联,但是,随着阶级、国家的出现,“孝”逐渐与“忠”结合在一起,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相关联,纳入封建道德体系当中,演变成具有一定约束力的道德准则。尤其是汉代,推崇“以孝治天下”;而明清时期,“忠孝”文化进一步延伸,演变为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致使“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孝文化走向了极端。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其负面影响而对其全盘否定,对于传统家风中的“忠孝”文化,我们不能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需要从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新时期“孝悌忠信”更广阔的含义应该是热爱亲人家庭、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即小孝养父母,大孝养天下。

(五)自强不息

《孔子家语》记载:“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告诫后人应坚持自己所信奉的正道,奋发图强,永不懈怠。这也是儒家学者深信不疑的人生哲理。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实现其人生价值,必须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且要为之发愤努力、奋斗终生,这就是自强不息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一代贤相诸葛亮因心存鸿鹄之志奋发图强,才使原本处于弱势的蜀汉地区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充分诠释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为后世留下两部经典,一部是《诫子书》,另一部是《诫外甥书》,告诫儿子和外甥“非志无以成学”“志当存高远”。实际上,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孔孟圣人的“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到晚清政府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再到共产党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强不息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发挥其时代价值。

二、建设新时代优良家风的路径

(一)家长言传身教,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

家风的传承载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文本化、条理化的家规家训,二是家族长者的言传身教。受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家规、家训、家书这些文本形式的东西逐渐消失,三口、四口之家的“小家庭”模式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四世同堂,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偏向给子女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把子女教育更多寄托于学校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文化逐渐淡薄。殊不知,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会给子女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孩子早期的语言习惯、行为认知也都是模仿家长而来,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文化培育意识,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子女教育的源头,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在子女“三观”的形成、生活方式的选择、兴趣意志的养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社会、学校、培训机构无法相比的。其次,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生活中是否积极乐观,工作中是否兢兢业业,待人接物是否谦和有礼,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家长,必须做好榜样,言传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平等、严慈相济,身教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做到言行一致、循序渐进。

(二)党员带头示范,做好社会表率

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往往成为普通群众效仿的对象。早在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就身体力行,树立了正家风的优良传统。毛泽东的“三原则”、周恩来的“十条家规”、陈云的“三不准”,把家风建设与党风政风建设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严以律己、严以治家、严以治党的政治本色。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把“廉洁齐家”作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将家风建设作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严格的家教、纯正的家风对内能够对家庭成员起到很好的激励、引导作用,使家庭内部和谐幸福,避免子女及亲属利用其政治权利力牟私利,对外能够树立正面典型,传递社会正能量。反之,则可能造成家破人亡,不仅会对家庭造成致命性毁灭,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破坏党群关系。所以说,家风正才能党风清,良好的家风是党长盛不衰的红色基因,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软实力,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大家庭都要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因为只有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3]

(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营造家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良好家风的形成不仅需要“家庭”这个内部动因自我完善,还需要外因如学校、社区、媒体等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有益于家风培育、弘扬的大环境。学校层面,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家风文化,通过经典诵读、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把家风家训与校园德育课程有机结合,通过老师的讲解引导让学生从小就形成对家风的正确认识,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家训、传承家风。社区层面,不仅可以张贴树立弘扬优良家风的显著标识、宣传语,还可以以“孝亲”“睦邻”为主题定期组织社区活动,如评选邻里模范、“最美婆媳”等,以增进邻里关系,在社区这样每一个单元格内都形成邻里融洽、家庭和睦的氛围。新闻媒体层面,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如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强的优势,通过评选模范家庭、宣传优秀家风先进个人、播放关于优良家风的公益广告,尤其是对于本地典型家庭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风传承和弘扬从身边做起,不断扩大本地典型的影响力;发挥新媒体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的优势,以专栏、动漫、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广大网民参与互动,不断扩大家风建设的覆盖面。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等内外因素共同发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建设和弘扬优良家风的浓厚氛围,使千家万户自觉遵守优良家风所包含的道德规范。

猜你喜欢

家风弘扬家庭
弘扬爱国精神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