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武术文化的自信探析

2019-12-26赵莹烜田云刚

文化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赵莹烜 姚 琳 田云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中华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中华武术文化亦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一,因而有必要探寻中华武术文化的自信问题。

一、中华武术文化在古代的自信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项目,它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来,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生成众多理论体系,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武术,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追求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蕴含传统文化精神的武术文化,并在国民意识中扎根。

武术起源是由于早期的原始人类发展与生存的需要,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获取食物和抵御灾害而强健体魄,因此原始社会是武术文化的萌芽期。到了奴隶社会,武术文化逐渐成型。吴图南的《国术概论》对武术有这样的说明:“国术之名称,本由中国武术简称而来。考其来源,曾经几许之变迁:诗称拳勇,春秋称武艺,战国称技击,汉称技巧,明、清称技艺,亦称技勇。”[3]此后,在不同的时期武术有着不同的称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发生变化。先秦和汉唐时期尚武之风盛行,不仅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加强军事训练而尚武,就连民间也普遍尚武。宋朝时期,统治者重文轻武,武术的地位有所降低,但民间结社大量出现,大力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明清时期,由于军事的需要,武术的发展趋于成熟。中国古代武术文化,对于个人而言在于修身养性,于国家而言在于治国安邦,于民族而言在于抵御外敌、维护民族统一。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古代武术文化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都是使整个民族得以自信的重要文化之一。

(一)中国古代武术总体呈现着一幅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

中国哲学史上对天人关系有一种看法就是“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一思想是我国道家学派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于我国古代武术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古代武术修习者的修炼中,也体现在修习者的价值观念中。我国古代武术修习者注重内功修习,其中更注重对整体的感悟。他们把人以及人体之外的世界看作一个有联系的统一体,寻求内外统一,而在价值层面上,我国古代武术修习者也把自身和社会、世界看作一体来思考,处处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通。“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武术修炼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理掌法中都体现了这一价值指向。

(二)中国古代武术于个人而言是身心健康的修炼法则

从原始社会武术萌芽期开始,人们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和野兽侵袭,从而诞生了武术,用以攻夺防身。可见,我国古代武术最基础的功能便是强身健体。到后来,武术文化逐渐成熟,形成了“以套路、散打和多种练功方法为内容的活动形式和技术体系。……形成了在古代哲学观照下,以太极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的武术理论体系”[4]。练习武术是一个身心素质缓慢提升的过程。习武者可通过修炼强健体魄,还可以获得防身的技能。但是,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日日勤练习,这是是个极为枯燥而艰辛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修炼武术既能增强体魄,又磨砺了耐力。两晋南北朝以来,文化冲突与融合为武术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养生与武术初步结合,使得武术文化又有了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样看来,武术对于修习者个人而言便是身心健康的修炼法则。

(三)中国古代武术中呈现出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

惩恶扬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侠义也是习武者的一种美好品质。在我国古代,不同时期都有见义勇为的光荣事迹,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秦汉时期的勇士,这其中最典型便是荆轲刺秦王这桩重大历史事件。刺秦并不是个人之举,而是一群侠士的悲壮之举。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盛极一时,其中的文化理论对我国后来的武术文化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武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甚至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侠义精神还影响了一个行业的发展,就是护镖行业,“于是,一个为商旅进行有偿保安服务的行业便应运而生,此即冷武器时代以中华传统武术为护卫手段的镖行”[5]。尽管它是有偿服务,但其中为护镖而竭尽全力也无不体现着习武之人的侠义忠勇品德。

(四)中国古代武术中体现着保家卫国的价值追求

从原始社会有了部落之争开始,武术便发展了其军事功能,到后来出现国家,战争更加频繁。宋朝时期古代武术文化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火器用入战场,也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交战,流入了许多武器,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之说。至此,古代武术中除了拳术、拳法,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更用于保家卫国、抗敌御辱。明清时期,武术文化发展至鼎盛,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抗敌英雄。例如:明中后期倭寇大肆侵扰我国边境,抗倭英雄戚继光率领士兵平复战乱,护卫边境一方安宁。可以说,我国古代武术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价值体现便是保家卫国。

二、中华武术文化在近代以来遭受的冲击

几千年来,我国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传统文化没有发生过质的改变。然而,从近代以来,西方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迅速崛起,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世界的大门,这次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战争,使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殖民文化的巨大挑战,“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而所有这些形式的挑战实际上都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体统的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意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6]。这样的冲击使得许多外来文化流入中国,中国的武术文化也因此受到影响和冲击,面临着尴尬的境遇。“我们固守千年的武术根基被动摇了,武术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7]

(一)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逐渐淡化

伴随着战争殖民而入侵的西方文化,使得我国一批知识分子认为应该要全面西化才能拯救中国,这时西方文化开始从各种渠道流入中国,一些志士仁人也想方设法寻求救国的真理,于是引进了“西学”,西方体育在这些被动与主动中传入中国。然而,西方文明中更多地关注自我,提倡以人为本,追求个人主义,以拳击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强化的是对抗自然、改造自然的功能。“天人合一、万物相克相生”的思维被“天人相争、人尽其能”的西方理念冲击得土崩瓦解。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思维随着这些理念的传入被冲淡,中华武术的主导地位也在西方体育传入之后被动摇,甚至有的被取代,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逐渐淡出人们的观念。

(二)作为个人身心健康修炼法则的传统武术受到质疑并被西方体育替代

在古代,无论是军队中操练士兵的军事训练、民间师徒代代传承的拳法术法,还是学校对学生的统一教育,其技能和理念指导皆是中华传统武术,而西方体育学家则认为中国武术不合生理需要,也缺乏教育的价值。随着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军事训练的诸多内容变成了西方的养兵之法,民间许多武者开始学习西方拳法,同时传统武术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中国古代的教育曾经也很兴盛,先秦时有“六艺”,唐朝时建立武举制度,再接着宋朝建立了武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融入军事技术和知识,是古代军事体育教育的重要体现。近代以来,学校中的体育教育得到发展,但其发展的仅仅是近代西方体育,并非中华传统武术。这样一来,作为个人身心健康修炼法则的传统武术逐渐被西方体育替代。

(三)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受到极大的冲击

我国在近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危难深重。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诸多国人尤其是习武者的忠勇侠义之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积极参与抵抗侵略者以及救助国人的行动中,但在西方兵器火炮的压制之下遭受重创,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对抗侵略者,面对其恶行也往往有心无力,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受到极大的冲击,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中国人曾一度被称为东亚病夫。

(四)保家卫国的价值追求遭到严重打击

面对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传统武术的长枪长棍和空手赤膊已经无法抵御,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价值追求遭到严重的打击。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一种思路,即“师夷长技以制夷”,西方体育也因此引入了中国军队,但当时我们学习的并不仅是西方的枪炮,更像是完全西化,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而不再练习传统武术中的刀枪棍棒。当时,军队的步伐、枪法姿势等,“一切皆按德法,望而知非中国昔日之兵”[8]。中国传统武术在这纷杂的社会背景下渐渐退出了军队训练。

发展至现代,武术文化变成了体育文化的从属,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经受了更大的冲击,以拳击为代表的西洋拳被称为“勇敢者运动”,伴随着近代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传入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也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而我国的传统武术文化则逐渐边缘化。中华武术文化已经进入了问题时代,我们不禁要问:中华传统武术究竟该何去何从?

三、中华武术文化重拾自信的途径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中华武术文化的缩影,春晚的传统武术表演、街边的养生拳、代代传承的拳馆、学校的传统武术教育,等等,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武术文化贯穿我们生活的始终。因此,我们应该让中华武术文化这一块瑰宝在当今被忽视、被贬损的情况下重新登上历史舞台,这就要做到发扬传统文化与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现代化并行。

(一)以文化为先,重构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转折期,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便是对民族文化自觉认同而后自觉践行。中华武术文化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血脉。中华武术的发展必须重视武术的文化层面,以文化为先,深入挖掘中华武术文化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感受武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内蕴,发挥中华武术文化从身到心的育人、载道功用,如此才能让中华武术展现出其真正的魅力。

(二)跳脱异域理论,重固身心健康的修炼法则

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129种武术拳种。尽管风格不尽相同,却全部发源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对于身体修炼和心灵修炼的本源同出一脉。中华武术近年来始终是模仿和适应西方体育。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心健康的修炼法则也不相同,无论是身体结构还是文化理念,中华武术都不可能完全复制西方体育。实践证明,中华武术文化一味学习外来文化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要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跳脱异域理论,走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思维方式,向内寻求突破,回归传统、坚定文化自信。毕竟中华武术根植的土壤是中华传统文化,只有在合适的土壤才能培育绚丽的文化之花。

(三)重构中国形象,发扬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

我们当前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时代,中华武术的发展也必须重整思维。事实证明,按照西方体育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中华武术的发展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从自身内部的技击方式切入,寻求武术文化开发的空间,继承与创新同时进行,重构中华武术文化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思维转化,从文化层面引起重视,积极推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知识、技能和理念,发扬中华传统武术的忠勇侠义精神,使得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深入人心、凝聚民心,也让世界人民能够领悟中华传统武术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中华武术树立大国形象,才能发出中华武术的最强音。

(四)培育中华军魂,实现保家卫国的价值追求

从武术进入军队训练开始,中华武术便有了军事功能,有了保家卫国的价值追求。训练士兵不仅要训练其强健的体魄、拳术兵法,更要树立一种军魂。如今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在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更多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从内心散发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因此,我们依然要重拾中华武术自信,重塑中华武术的军魂。中华军魂便是中华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现在,要重拾中华武术文化自信,就要保证军魂不变、传统不丢。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人们自觉树立中华武术文化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永葆中华武术文化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