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探析

2019-12-26谢扬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宝黛金玉宝钗

谢扬扬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

《红楼梦》是为文人学者历来所热衷于研究的文学作品,并在学术界形成了“红学”这一专门研究该书的学问。 而这部作品中最能引起广大读者慨叹与思考的莫过于宝黛之间精神契合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何以令无数学者和读者扼腕叹息? 该文将从宝黛爱情发展的过程入手,探讨他们前世的情缘、志趣相投的知己之爱和爱情结局,揭示宝黛爱情的魅力。

1 “木石前盟”的缘定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并非空穴来风,倒是斑斑可考。宝玉本是一块通灵性的顽石,后因机缘巧合被携到凡间历经红尘。而在此之前,因这块顽石未被女娲用于补天,后来便当上了神瑛侍者。他偶然看到位于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之后,就每天浇以甘露,使得这棵绛珠草最后修成一女体。 此绛珠草因报神瑛侍者雨露之恩而跟从他下凡做人,成为了林黛玉。 一个“木”,一个“石”,“他俩前世的木石之缘很本真也很朴素。 这个缘是命定的,非理性的,是天地人间的奇缘。 ”[1]因此宝黛在人间初次相见便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 林黛玉初次与宝玉碰面时“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2]的吃惊,贾宝玉初识黛玉时“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直白,都巧妙地诠释了似曾相识的美好,这似曾相识的感觉奠定了他们二人生死相恋的赤诚情感基础。这种戏码看起来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的,为何于宝黛之间却毫无做作之感呢?只因他们的缘分是命定的,使得寻常的邂逅变得特别了。

绛珠仙草好巧不巧就位于“三生石畔”,而流传的“三生石”故事中的故交相逢则暗示了宝黛“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今世缘分。正是因为“木”“石”相识于三生石畔,才发生了前世今生的种种,阐明了他们的缘分自前生就已开始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木石之缘,让他们的爱情更加矢志不移,这种“决不改变”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宝玉身上。 如小说在第36 回写道:“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如此可见,宝玉连在睡梦中都执意于“木石前盟”。 又如小说中第57 回所写的,紫娟对宝玉说黛玉很快就回苏州了,宝玉听后整个人就痴呆了,迷了心智。他一听到“林”字就闹起来:“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又指着摆设的自行船乱叫“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赶紧伸手要过来藏在被子里笑道“可去不成了”。 宝玉种种言行在世人看来都觉得他疯癫,但这其实是他对“木石前盟”接近执拗的守护。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宝玉对“木石之缘”的固守是嵌入骨髓之中的,是无意识的意念,他的这种守护已然是“鱼离不开水”。

2 “共读西厢”的相惜相知

“木石前盟”对于宝黛可以说只是一个引子。 黛玉来到贾府后的日子都是跟宝玉朝夕相处,“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 ”这对于促进爱情进展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得以确定的决定因素是志趣相投的性格,心照不宣的默契使他俩成为了人生知己。自古知音难寻,在那个时代觅到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实属不易,更何况是有缘人,但是宝玉和黛玉找到了对方,相惜相知。他明白黛玉独身一人来到这个大家族后的谨小慎微,她明白宝玉志不在功名的自由观,他们的心意是旁人永远无法参透的,即使是后来薛宝钗的到来,也并不能动摇林妹妹在宝哥哥心里的位置。

首先,宝玉否定仕途经济,声称其为“混账话”,对封建伦理纲常不以为然,但无人明白他,只认为他性情乖僻、无法无天、毫无上进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黛玉了解宝玉的心性,未曾与他说过让他考取功名诸如此类的话,还把宝玉当作精神上的寄托。 如小说第32 回写到史湘云劝告贾宝玉重视仕途,宝玉觉得非常刺耳便回嘴了一句“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充分反映了宝玉对于仕途经济的憎恶;紧接着袭人说宝钗也劝说过宝玉,没等宝钗说完宝玉抬脚就走,宝钗虽然很气恼但过后并没有耿耿于怀,如果是黛玉的话还不知道怎么哭怎么闹,因说宝钗有涵养,宝玉当下就回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话传到黛玉耳中,她想道:“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这巧妙地说明了宝黛有共同的语言,心意相通,互为知己。

另,宝玉和黛玉思想志趣一致最有力的例证就是两人“共读西厢”。第23 回中,宝玉偷偷看《西厢记》被黛玉撞见,最后却与黛玉分享。宝玉私下里读《西厢记》是不想让他人知道,可他唯独不怕黛玉知道,还推荐给黛玉说“真真这是好书! 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这是因为他把黛玉当作知己,觉得黛玉也会喜欢这本书。事实上黛玉确实如此,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边读边记诵,认为它“辞藻警人,余香满口”。当时《西厢记》属于禁书,是不准读的,而宝黛二人却如此钟情于这本书,实际上是思想相投,都被它的思想和内容打动了。接下来宝玉开玩笑地对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就明白宝玉是把书里的张生自比,拿她比作莺莺。过后林黛玉也以书中的话来回他“呸! 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可见,两人对这本书里张生和崔莺莺的“至情至性”都十分认同,把感情完全融入其中。 “共读西厢”的一幕,两人是如此融洽、默契,正是心灵相通的表现。这种相通是自然而然的,丝毫也没有勉强。 这对旁人来说,就绝对不会产生这样的相通,唯有黛玉一人。 以至于在《红楼梦》第49 回中两人还以《西厢记》的文句来对话,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若是换了别人,听了必定觉得无头无尾,但黛玉可是懂得的!这句话原本是“梁鸿接了孟光案”,指丈夫梁鸿每次都接过妻子孟光端过来的食案,《西厢记》中改成“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 是暗指崔莺莺竟接纳了张生,带有“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意思。 宝玉此问是因为他诧异宝钗和黛玉二人忽然和好无间,便借用《西厢记》中这句话对黛玉发问,黛玉一下子就明白宝玉所指,并把缘由告诉了他。从中可看出宝黛二人心心相通、亲密融洽的感情。

3 “焚稿断情”的结局

宝黛在相惜相知之后本以为如此知己之爱最后能修成正果,没想到正当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的时候,黛玉焚诗稿断痴情,瘗玉埋香。他们彼此都背离了封建礼教,必然会在现实面前被击倒。宝黛的叛逆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水火不容,这样的思想也埋下了他们爱情结局的种子,这也提示我们宝黛的爱情将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形成此悲剧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木石前盟”抗衡不过“金玉良缘”。 既有“木石前盟”,那绛珠仙草是要来凡间以一生的眼泪来报恩,既是还泪,也就意味着黛玉要为宝玉流尽眼泪而逝,这就注定了这场爱情的悲剧结局。“金玉良缘”是指合乎封建社会的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姻缘,之所以称“金玉”是因为宝钗有一“金锁”,宝玉有一“通灵宝玉”。 一癞头和尚曾说宝钗要与有玉的人才可匹配婚姻,而那金锁上的八字寄语与宝玉的通灵宝玉上所刻的八字刚好能配成一对,这对宝黛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木石前盟”是神话,是虚空中的缘,而金玉良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就横在宝黛爱情之间。 自从有了“金玉”之说,贾府上下都在传言宝玉和宝钗的姻缘,这也成了黛玉心中的结“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可见,“金玉”之论是摆在宝黛面前的一道跨越不去的坎,同时是她深陷痛楚而不能自拔的源头。

其次,即使宝黛试图冲出时代和家庭观念的牢笼,但他们都受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羁绊,有情人终成不了眷属。黛玉心中明白要笃定心意,不可一拖再拖,但却暗自流泪:“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因此,她只能渴望得到贾府家长们的成全,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虽然是贾母亲手促成的爱情,又说过“不是冤家不聚头”之语,连贾府的下人起初都认为:“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然而这都无法改变宝黛爱情的结局。因为在那个社会,婚姻不是宝玉和黛玉两个人的事,而是与整个家族的枯荣息息相关的大事,所以宝玉的婚事不可能由着他的心意来做主。而黛玉的孤标傲世使得大观园里的人对她颇为不满,说她“目无下尘”“爱挑人的不是”,觉得她是“小性儿”的女子,还体弱多病,这就导致了当贾母等人在挑选宝二奶奶时选择了薛宝钗,因为贾母担心林黛玉不长寿,而且认为她的性格不能管理好这个大家族,于是在整个家族的长远利益驱使下,让宝玉娶了宝钗。黛玉终是肝肠寸断、“焚稿断情”,宝黛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4 结语

《红楼梦》具有十分超卓的艺术形象和相当深邃的思想内涵,是中国古典小说之中的顶峰之作。《红楼梦》中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内容还有许多,也可以从多角度来进行解读。宝黛的爱情即使最后以悲剧结尾,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宝黛追求爱情自由,敢于违背封建礼教,这是值得肯定的。 他们的爱情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是不朽的经典主题。

猜你喜欢

宝黛金玉宝钗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探讨有机化学的增减碳链反应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你为什么不狡辩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