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统一的路径探究

2019-12-25黄海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多元尊重与国家认同的平衡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教育是全球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发展,而且与国家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时代背景的研究、现状的分析,国外教育做法及启示的借鉴,探究国际理解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统一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大学生

d01: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11.0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1-0005-06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时代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迅速发展,中西方文化和观念的交融碰撞产生众多时代产物,青年大学生作为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是高等院校做好青年学生培养工作的重点。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背景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定义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教育者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大学生的爱国思想以及养成大学生的爱国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1]。

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疇,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内涵[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由内化于心转化为外化于行的主要载体,其内涵包含多个方面: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民族责任感的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情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基础,只有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才能将这一思想称为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对大学生的引导,感受从呱呱坠地起不断地接受国家培养和帮助,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升华,将对祖国的依赖发展为对祖国的热爱,提升民族自尊感、白豪感,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国家利益中心原则[3],形成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主动保全国家利益。

(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行动的政治教育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认知,把爱国主义作为生活中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秉承泯灭思想差异性原则[4],要求群体中个体思想的单一性和纯洁性,在思想和行动上主动爱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信仰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充分体现了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的希望与未来。纵观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史,我国经历了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也经历了落后挨打的低迷时期,而中华民族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究其根源,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让爱国主义思想成为青年主动接受的价值认同,使之成为一种更为深刻的主观信仰,白觉投身于祖国发展事业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3.全球化背景下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和载体开放性开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高校大学生对于国内外的信息了解已不再局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形式,通过网页、朋友圈、微博对实时信息进行了解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海量性、多样性、广泛性在拓宽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挑战了教育者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地位[5]。这就对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外,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潜移默化进行深层次的培养,并实施有效监管。

(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教育要素的高层次特点,注重爱国主义理性教育,并及时更新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和方向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文化层次、受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群体,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也更加深刻,爱国主义教育也应随着教育组成要素的变化进行调整。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社会活动参与意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有很多来自国际的不同声音,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十分容易受到心怀不轨之人的蛊惑,情绪化面对紧张局势,走入误区,做出一些冲动、极端的举动。尤其在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时,要及时进行探讨,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爱国主义认知,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方式,做出有效的爱国主义举动。

(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全方位开展,培养学生大国国民意识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学生通过已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体会到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民族自信感也不断增强,爱国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一种习惯和责任。但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就要在借鉴中不断成长,在教育中开展对其他优良民族文化的借鉴和欣赏,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实现在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成为大国、强国的目标。

2.美国国际理解及爱国主义教育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美国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明确清晰,通过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教育方向;在师生素质培养方面,师生队伍视野开放,掌握多种常用沟通语言,接受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构建多元化的校园,建立具有国际素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开设多类型的教育课程,将不同的专业、文化、形式融合在一起,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为构建和平稳定世界培养“国际公民”[11]。

3.韩国国际理解及爱国主义教育

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白1961年以来,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共有五个代表性时期,在推进过程中,建立四大发展动向,一是均衡发展国家公民意识与世界公民意識,二是重视国家角色,三是反映非政府机构以外的组织要求,四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强化外国语教育、强化地域研究、外国留学生的引入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在目标层面、内容层面、实践层面共同努力提高教育活性化。[12]

4.国外国际理解及爱国主义教育启示

(1)信息多样化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复杂从而产生极端民族主义影响国际理解教育推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时都建立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尽管民族主义是民族的生存基础,但如果产生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就会对非本民族文化进行全盘否定。这种想法对本国家融人世界是十分不利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视程度

由于全球化时代信息多元化的挑战,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奠定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基础,大学生作为即将成长成才的国家希望,学习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是可以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缺失使学生通过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对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解,但创新的传播方式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对于一些错误信息难以做到及时监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散播虚假信息,这不仅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影响,同时对国际理解教育方向产生影响。因此,应在学生对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加大国际理解教育力度,促进大学生接纳世界的文化,正确看待中外文化差异,担当起世界公民的义务。

(二)国内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现状

1.高度重视教育,教育内容、方式逐渐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3]当前,高校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宣传、内容力度高度重视,通过建立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爱国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并行,用多种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民族自信。

2.精神培养为主,长效机制建设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为主,在课堂或活动情绪的渲染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瞬间迸发,但对于爱国主义内涵理解不深,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逝,部分学生甚至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盲目非理性爱国,对于一些国际问题不能做出理智判断,仅仅停留在喊口号、做出应激反应。国际理解教育注重“短期成效”,以活动为主,不能融入现有课程,教育时间短、间隔长,效果不稳定。

3.国际理解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脱节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弘扬本民族文化,对于其他民族一些文化介绍相对较少,教育缺乏时代特色,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一些关于“人权高于主权”等良莠不齐的西方学者理论产生好奇,对于一些国内外发生的时政热点、大型事件比较关注,而二者不能结合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辨别能力,思想不够成熟,道听途说,盲目将自身理念西化,对于自身的祖国认同感产生质疑等情况导致思想信念不够坚定,被有心之人利用。

四、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统一的方式及途径

(一)国际理解教育中注重中国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国际理解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青年大学生与西方的交流机会也逐渐增加,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对我国文化有误解的情况,因此,在国际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民族文化白信为基础,才会更好地对我国的文化做出解释,改变一些人对我国的错误偏见。

(二)构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整体体系

1.将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际理解教育统一于国家基础课程

当前,我国高校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课程中,对于爱国主义和国际理解单独的讲解较多,但缺乏关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分析,对外交政策、文化的辩证理解和判断主要集中于游离于国家课程外的活动课程,部分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甚至停留于教育者根据自身认知诠释所谓“固定不变”的外国文化阶段,成为阻碍教育深入发展的环节。

在现有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内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打破学科界限,在同一时期内,从国家、社会、自然等多维度考虑确立教学方向,横向、纵向共同落实发展,重新进行课堂设计。在课程中完成将学校教学从死记硬背中解救出来的“对话性实践”和把学生学习从个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合作性实践”的挑战,整合学科内外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场域和教学指导[14],在课程的开发和整体教学的创造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培训体系

高等院校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统一的实施,让教师站在了迎接国际化挑战的前列,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能力、坚守岗位的态度和坚定的爱国主义理念,还要在知识素质上有充足的国际知识,在思想观念上有良好的国际理解态度,只有自身有意识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才会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注重学生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15]

因此,提高高校教师应对挑战的能力成为二者相统一的重要一环。首先,应提高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和培训的重视,利用岗前培训及在职培训双重培养,并进行政策支持[16]。另外,教师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一门课程或一时的兴趣体验,应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国际交流,组织参加国外交流学习等,建立全方位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对教师进行培养,以保证教师对信息化建设的敏感素养和国际交往能力,促进国际理解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统一推进。

3.注重引导发挥第一课堂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古到今,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接受了严谨的家庭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当前大多数家长的美好愿景,把学习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际理解教育缺乏起码的重视和理解,自身对于二者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相关能力素养[17]。因此,应在社会普及正确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塑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在成长过程中,榜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人的从众心理也让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父母只有以身作则,陶冶自身爱国主义思想和包容世界的国际理解思想,因地制宜进行教育,才能激发孩子对祖国的热爱,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进行渗透教育。

4.设计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自新课程教育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普及,第二课堂制度也不断完善。作为课外活动,采用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结合,开展如模拟联合国、中西方乐器社团活动等,并给予足够的空间、时间支持。在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开展主题晚会、主题比赛等,在活动中,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白学的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

(三)在思想和行动中进行双重教育

单纯在思想上进行教育无法验证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在教育中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邀请国外高校大学生进行校际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安排对本民族文化的介绍、对本民族特色的宣传,在自我理解提升的同时对异国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对我国文化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的传播能力,足够的空间和信任也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全球化时代多样化的世界格局和不稳定的政治局势下,“合格公民”和“世界公民”的培养将“和而不同”的教育模式衍生为“异己间共生”教育,直视文化理解中存在的冲突,承认不同文化的价值差异,经历“发现和质疑差异一了解原因一反思异同一再次理解本土文化一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的过程[1],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也能够培养紧跟国际潮流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瞿维娜.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共青团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

[3][4]孙银光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化进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王潇新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06).

[7]姜英敏.国际理解教育≠对外围、外围文化的了解[J].人民教育,2016(21)

[8]万枞.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9]刘兴燕.试论理性爱国——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0]张蓉,谢聪.从追随到自立: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J]外围中小学教育,2017( 12)

[11]郭峰,王兴华美国大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外围教育研究,2011( 08)

[12]嚴秀英,金粉如韩围国际理解教育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启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 01)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钟启泉“国际理解教育”的创造与启示[N]中同教育报,2016-11-16.

[15]鄢朝晖.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我国高校教师素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

[16]沈娜.英国教师国际理解素养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7]姜英敏.从“和而不同”到“‘异己问共生”——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15( 12).

[责任编辑:王辰]

收稿日期:2019-09-05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新变化特点研究”(项目编号:17JDSZK096)。

作者简介:黄海鹏(1985-),男,吉林长春人,K春中医药大学,团委副书记,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