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田桃蛀螟测报方法研究

2019-12-25王军

农业与技术 2019年23期

摘要:通过2015、2016两年5—9月设玉米田桃蛀螟性诱试验田,并在附近设虫情测报灯,定期进行田间普查,几种数据相比较,得出滁州玉米田桃蛀螟最佳测报方法,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每代桃蛀螟比玉米螟发生期提前7d左右;7月下旬前灯诱效果很差,越冬代性诱有蛾高峰,灯诱没有高峰;1代性诱剂与灯下蛾高峰基本吻合;8月下旬后性诱效果很差,2代性诱没有蛾高峰,灯诱有蛾高峰;田间虫量从8月上旬逐渐上升,3代达到高峰,各代桃蛀螟以蛀茎为害比例最高。

关键词:桃蛀螟;性诱;虫情测报灯

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215033

桃蛀螟,Conogethespunctiferalis (Guenée),为鳞翅目草螟科蛀野螟属的一种昆虫,也称桃蛀野螟,在皖东地区一般发生3代,在玉米田发生逐代加重[1]。桃蛀螟卵椭圆形,底部平,表面粗糙布细微圆点,紧密附着于玉米植株表面茸毛基部的间隙内,初乳白渐变桔黄、红褐色。作者调查发现桃蛀螟、玉米螟、高粱条螟3种幼虫相似度高,难以区分,从而总结了桃蛀螟幼虫快速识别方法。体色:桃蛀螟幼虫呈粉红色、暗红色。桃蛀螟成虫全体黄至橙黄色,体背、前翅、后翅散生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似豹纹。雄蛾腹部末端有黑色毛丛,雌蛾腹部末端圆锥形[2]。玉米螟呈黄白色、黄褐色。高粱条螟呈乳白色,腹部各节背面4个黑色斑点明显。体长:高粱条螟>玉米螟>桃蛀螟。

随着皖东地区果树特别是桃树种植逐年增多,虫源基数大,桃蛀螟发生逐年加重,已经成为夏玉米主要害虫。桃蛀螟在钻蛀性害虫中占比逐渐增高,3代在钻蛀性害虫中占比部分田块在80%以上,造成产量损失在20%以上[3]。玉米钻蛀性害虫测报以往都是玉米螟为主的,桃蛀螟测报未有开展。桃蛀螟、玉米螟、高粱条螟在低龄幼虫期区分较困难,测报人员往往全部归为玉米螟来进行测报,准确率大大下降,需要各种测报手段提高测报准确性。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桃蛀螟性诱材料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诱芯类型:C—毛细管;诱捕器类型:FMT—飞蛾类通用型诱捕器。虫情测报灯为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

1.2试验设计

选择滁州城郊比较空旷的玉米田块作为桃蛀螟性诱剂试验田并在附近设置虫情测报灯,试验田面积不小于0.3hm2,根据实际设置2个基点。每块田放置5个重复,相距50m,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5m。田埂走向需与风向垂直。放置高度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做相应调整:株高30~100cm时,放置高度约80cm;其它情况,低于植株冠层20~30cm。

1.3调查与统计方法

田间普查:分别于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中旬對3个世代桃蛀螟普查,根据桃蛀螟田间分布特点,选择发生较轻、较重玉米田各6块,采用平行跳跃调查法,每块田调查6个点,每个点5m2,记下幼虫发生量和发生部位。

数据统计:在5—9月期间逐日记录成虫性诱获数量,每日查虫时间为上午10∶00,结果记入性诱情况记载表。

2结果与分析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2a的灯诱高峰期基本一致,2016年2代峰期蛾量高、峰期略长,可能与2016年8月份温度偏高、降水偏多有关。2a的性诱高峰期基本一致,但2016年见蛾时间较2015年迟14d,接近灯诱见蛾时间。7月下旬之前灯诱效果很差,零星见蛾,越冬代性诱有蛾高峰,灯诱没有高峰。1代性诱剂与灯下蛾高峰基本吻合。8月下旬之后性诱效果很差,2代性诱没有蛾高峰,灯诱有蛾高峰。越冬代性诱蛾高峰在6月下旬,1代蛾高峰灯诱和性诱均在7月下旬末,2代蛾灯诱高峰在8月下旬末。由于滁州大部分玉米在9月底前收获,3代化蛹率低,大部分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中越冬,属不完全代,不需对3代蛾进行预测。在越冬代蛾测报过程中可以使用性诱对蛾高峰进行预测。在1代蛾测报过程中可以使用性诱与灯诱相结合的方法对蛾高峰进行预测。在2代蛾测报过程中可以使用灯诱对蛾高峰进行预测[4]。

从表1可以看出桃蛀螟在滁州1a发生3代,以第3代老熟幼虫在秸秆里越冬。6月中旬末至下旬初开始越冬代大量羽化产卵。7月8—12日、8月9—14日、9月10—15日分别为1、2、3代幼虫为害盛期,比本地玉米螟提前7d左右,为防治带来难度。桃蛀螟寄主范围广,在禾本科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都有为害,繁殖能力强,加之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基数逐年增大。

从表2可以看出玉米田桃蛀螟幼虫发生逐代加重,1代最轻百株虫量在5头以下,2代有所上升百株虫量在10头以下,3代发生最重百株虫量在25头以上。1代主要集中在叶片、茎秆为害,2、3代逐渐转到茎秆、穗中为害。叶片发生主要集中在叶腋处比例从1代的35%左右逐渐下降,到3代占15%左右。雌、雄穗上发生比例从1代15%左右逐渐上升,到3代占40%左右,各代蛀茎比例都在40%以上,说明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茎秆中的桃蛀螟量。

3讨论

玉米田桃蛀螟作为现阶段玉米上主要虫害,在夏玉米生育后期、秋玉米上发生为害程度高于玉米螟,但在测报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把其归于玉米螟进行测报,而其与玉米螟发生期不太一致,为防治带来了困难。玉米钻蛀性害虫多,在滁州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高粱条螟等,形态近似,分类困难。作者调查发现:1、2、3代桃蛀螟在钻蛀性害虫混合种群所占比例逐代增大,1代占比在20%~30%,2代占比在30%~50%,3代占比在50%~80%,且占比呈逐年增多趋势。桃蛀螟卵调查难度大,在玉米上主要分布在玉米冠层花丝上,在基层难以操作。性诱测报技术是近几年大力推广的,和传统的灯诱相结合,可以准确预测桃蛀螟发生高峰期。性诱对越冬蛾诱捕较灵敏,可能因为环境中雌蛾较少,干扰小,到了8月下旬以后,田间蛾量高,干扰大,不容易进行诱捕。前期灯诱没有效果,可能是因为温度不高,桃蛀螟活动能力不强。滁州玉米生育期比较杂,桥梁田多,桃蛀螟可以为害不同生育期的玉米不同部位,在测报过程中要注意调查玉米的不同部位,特别是玉米的茎部。近年来迟熟玉米面积增多,给桃蛀螟发生提供了的条件。后期玉米防治难度大,农户防治意识不高,桃蛀螟越冬虫量高[5,6]。

参考文献

[1] 王振营,何康来,石洁,等.桃蛀螟在玉米上危害加重原因与控制对策[J].植物保护,2006,32(2):67-69.

[2]吴立民,陆化森.玉米桃蛀螟发生规律的研究[J].昆虫知识, 1995,32(4):207-208.

[3]熊朝均,宗勇,张优成.桃蛀螟在秋玉米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 1993,4:13-14.

[4]王军,汪少波.不同诱捕方法对玉米螟的诱捕效果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426.

[5]冷德训,姜好胜,孙秀丽,等.玉米田桃蛀螟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 2006,3:44-45.

[6]王祥勇,汤林海,廖德莲,等.桃蛀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05,3(3):11.

作者简介:

王军(1984-),男,硕士,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