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测溶血磷脂酸及D-二聚体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2019-12-25李艳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23期
关键词:纤溶二聚体进展

李艳杰

商水县人民医院,河南 商水 466100

进展性脑卒中是指在疾病发生1周内神经功能缺损出现进行性加重情况的脑卒中。该病病死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因此,在疾病早期阶段,通过某种方式获取准确的预测信息,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尤为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检验医学上的突破性进展为疾病的早期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持[3-5]。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与D-二聚体水平对于早期诊断进展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6-9]。本次研究探讨溶血磷脂酸与D-二聚体在预测进展性脑卒中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以商水县人民医院2016-11—2018-11收治的32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以32例体检健康者为参照(对照组)。本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均有短暂脑缺血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并经多普勒、脑血管检查以及头颅CT检查确定其符合进展性脑卒中诊断标准[3]。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者以及哺乳期患者。实验组患者年龄43~79(54.2±2.3)岁,男20例,女12例。对照组年龄42~78(55.2±2.6)岁,男19名,女13名。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所有患者及体检人员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过程不违背医学伦理标准,2组年龄、性别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人员在入院当天空腹状态下收集静脉血5 mL,严格依照对应的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对溶血磷脂酸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次日空腹状态下收集静脉血5 mL,缓慢置于抗凝管内,充分摇匀后在3 500 r/min离心机下进行15 min的离心处理,分离血浆后测定。将血浆加入反应孔中,样品中含有的D-二聚体分子会被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膜捕获,然后加入单克隆抗体和胶体金缀合物溶液,发生结合反应,颜色深浅与D-二聚体含量具有正比例关系。采用免疫比浊法在405 nm波长光下检测透光强度变化,将检测到的D-二聚体水平与75 μg/L作比较,高于该标准值为阳性,低于该标准值为阴性。

溶血磷脂酸测定:以玻璃离心管装取2 mL,加入6 mL甲醇-氯仿混合液,振摇15 s后保存在4 ℃条件下静置20 min。以2 600 g离心10 min,转移上清液。残留液体中再次加入混合的甲醇-氯仿溶液,再次离心10 min,合并上清液。将一步提取法获取的LPA提取液与标准品混合液同时置于薄层色谱板上,以展开剂展开,90 min后将LPA同其他磷脂成分分离,拿出薄层色谱板,并在室温下晾干,喷涂8-苯胺基-1-萘磺酸,于紫外灯下照射,刮取样品斑点至离心管中,加入甲醇-氯仿混合液,冰水浴中静置后,以3 000 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进行LPA的消化处理,获取试样的分解液。转移分解液到容量瓶中,加入5 mL的NaOH溶液,再加入1.5 mL的钼酸铵溶液,摇匀静置后,加入1 mL的2%抗环血酸,定容摇匀后至于室温下45 min,使用试剂空白做参比,利用1 cm比色皿将其置于72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获取溶血磷脂酸水平。

2 结果

实验组溶血磷脂酸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D-二聚体检测结果<75μg/L,而实验组检测结果>75μg/L,实验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呈阳性,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呈阴性。

表1 2组溶血磷脂酸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

3 讨论

进展性脑卒中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病率是卒中的30%左右[10-11],相比其他类型脑卒中,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更高[12-15]。进展性脑卒中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表现出进行性特征,而且患者的健康血管供血区域出现新的损伤[16]。目前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1)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原发血栓在治疗中继续扩大,导致侧支循环消失或血管闭塞[17-18];(2)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原发水肿状况进一步扩散,压迫周围神经组织,进一步加重神经缺损症状[19-20];(3)血压下降致低灌注区域的缺血状况更加严重,扩大梗死面积[21-23]。

对进展性脑卒中的早期预测,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疗,降低疾病带来的损伤。因此,对进展性脑卒中预测的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存在的溶血磷脂酸水平、D-二聚体水平与该病存在密切联系[24-25]。溶血磷脂酸水平、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进展性脑卒中有预测作用。研究认为,溶血磷脂酸水平、D-二聚体均与血栓形成存在密切联系[26-28],因此,通过检测溶血磷脂酸水平、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疾病的进展情况,进而施以有效的治疗,降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

LPA是磷脂类型中分子体积最小的一种,随着血栓的形成,LAP水平升高,对靶器官、细胞的影响加剧,尤其LAP全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29-30]。一般情况下LAP由内质网或酯酶水解而成,其也可在体内由血小板直接形成。因此,LAP水平将血栓、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影响。研究证实,当LAP水平>2.5 mmol/L时,血小板浓度提升并出现聚集现象[31-32]。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中LAP大量产生,其浓度高出正常水平,将加剧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的活化是血栓形成的必要前提,而栓子阻塞血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通过检测LAP指标水平的变化,能够反映血栓形成的状况,指导临床医师在没有典型生命体征与症状的前提下能够预测是否发生血栓阻塞,从而为早期治疗创造条件。

D-二聚体的本质是特异性降解物,属于纤溶标记物,其由纤溶酶水解而成。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提示机体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发生双重激活,因此,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可作为纤溶亢进与体内血液高凝状态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8]。当机体形成血栓时,通常会在30 min内出现自溶现象,因此,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D-二聚体在血管壁出现沉积,会对血管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研究发现,将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与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发病24 h内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疾病进展越严重,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越明显,在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第7天,血清D-二聚体水平达到峰值。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推断,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体内可能存在血栓形成,并伴纤溶亢进,因此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由此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形成血栓和纤溶亢进。当检测出D-二聚体水平呈现阳性时,说明患者需要立即给予适当的溶栓治疗,避免血栓形成对患者造成进一步损伤。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D-二聚体指标呈阳性,而对照组呈阴性,说明机体内出现纤溶亢进以及高凝现象时,D-二聚体的活性上升十分显著。机体高凝与D-二聚体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该指标能有效对进展性脑卒中的潜在威胁以及发生、发展状况做出判断。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两项指标均与进展性脑卒中相关,能够作为进展性脑卒中病情的预测参考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纤溶二聚体进展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