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步前行”成就美好德育生活

2019-12-24黄又绿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微格研修课题

专栏·名师工作室

黄又绿,高级教师,温州市小学品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温州市鞋都第一小学校长。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品德教学分会第四届理事,温州市师德演讲团成员;浙江省师德楷模、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温州市名教师、温州市最美教师。

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曾获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评审一等奖,全国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优质课奖,浙江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观摩评优一等奖等。获奖或发表论文、案例五十多篇,著有《以绘本滋养德性》等。

工作室理念:以真实丰富、充满善意的价值引领带给孩子暖色童年

工作室特色:借力“三微”,撬动道德与法治课堂变革,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温州市教育局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办“家门口好学校”的重要举措。2007年,笔者被评为温州市名教师,2009年应市教育局要求成立名师工作室,至今已主持四届名师工作室。十年间,工作室共有学员六十多人,均实现了可喜的成长。他们或成为温州市第一、二层次骨干教师,或职称晋升。其中,有三位学员分别三届荣获浙江省小学品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更难得的是,80%以上的学员在工作室结业后仍然保持了学习的习惯,坚持专业发展不懈怠。回望十年研修,我们“微步前行”,但走得踏实,走得幸福,成就了美好的德育生活。

一、以“微格”课堂诊断起步,唤醒专业成长自觉

工作室自建设初期,便注重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一成长主要载体入手,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诊断,帮助成员规划自身成长。借用今天的“微格”教学,我们称之为“微格课堂诊断”。具体而言,每位新学员自备一节最满意的课,集中在微格教室展示教学。导师带领学员们一起做教学风格分析,充分肯定其优点树立教学自信,更明确指出其缺点,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以工作室第一届学员程老师的微格展示课为例,通过教学观察,大家一致认为程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具有教育智慧,教学语言生动,能机智地应对生成性问题。同时,许多学员提出,程老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由于过于强调学生要跟着教学思路走,导致挤占了学生的思考和对话时间,有教师“霸占”课堂之嫌。同时,我们调取了课堂教学录像片段,一起展开分析研讨。经过这样的教研活动,程老师这位年轻的教师实现了快速成长,被评为温州市教坛新秀。

程老师的成长历程正是工作室发展的缩影。每一届学员加入工作室后,都会从“微格”课堂诊断开始,基于对自我能力的理性分析,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有了目标的引领,许多成员开始主动承担各类活动任务,甚至开发研修活动项目,找到了专业发展“路径”。通过微格课堂诊断教学,学员们开始发现和反思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问题”,并由此认识到自身专业性知识的匮乏与教育方式的单一,进而产生学习与成长的愿望。

由此,工作室形成了“理论学习”方案:一方面需要专业地理解、把握“德”,即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科学施教的专业能力,即学习品德心理、社会心理等心理学以及德育基本理论、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等教育学知识。定期举办理论学习会、读书交流会等,成为工作室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些活动为工作室成员开展教育科研,以研究的方式展开教育教学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将“教育科研”引入研修活动内容,引导学员在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时,着重树立科研目标,尝试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用科研引领教改思考。

历经多年实践,工作室立足“微格”教学的启动探索,逐渐形成了包含“个人发展”“理论学习”“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四个维度在内的研修评估细则。每个维度各自细化评估指标,指向不同阶段的成长目标,帮助学员找到成长的落脚点。

例如,“个人发展”这一维度包括四个评估指标,一是个人发展定位及目标(包括阶段目标)清晰合理,有意义有层次,由此制定个人两年发展计划;二是积极主动地发展,能够将理论水平的素养性研修、教学实践实践能力的操作性研修、校本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能力的开放性研修、注重个性发展的互动性研修有机结合;三是承担工作室某项工作,落实职责;四是学员专业成长手册内容完善,过程清楚,能清晰体现积累、反思、成长的轨迹。

“教育教学”这一维度在研修评估中所占比重最大,工作室制定了具体的三项指标:一是在工作室研究成果推广互动中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形式包括全市范围的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论坛、公开教学、观摩考察等;二是培养目标的达成,即在两年内,在“三层次“骨干教师”中相应提升一级,或成为本学科领域公认的“知名教师”;三是两年内,开县级及以上(或同类学校20名以上的教师听课)公开课至少4节。

我们希望让学员们扎根小课堂“微步前行”,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评估”仅是提供方向性引导和阶段性督促,重在激发成员专业成长意识的觉醒,并借助同伴教育彼此激励成长。工作室则通过研修评估表了解和把握学员的成长情况,力求“缺什么补什么”,积极为学员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助力其全面发展。

二、以“微鲜”教研深度磨课,精准提升专业能力

立足“微格”课堂诊断,磨课研讨逐渐成为工作室开展活动的“家常便饭”。学员们通过磨课获益良多,并由此产生了新的想法:每次磨课只是笼统地指出优点和不足,缺乏研究深度,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磨课的价值?由此,工作室形成了“微鲜”磨课的活动方式。

“微鲜”磨课,即在常规的磨课研讨基础上,细化、落实观察和诊断任务,对听评课进行分解细化。其本义是精妙鲜明。每一次磨课时,成员各自“认领”观察和评课角度;并实行轮换制,每一位成员都要经历不同角度的观察,每次听评课都是新鲜的视角。在“微鲜”磨课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如下观察视角:

课例研究,即通过搜集相关课例,分析其成败,博众家之长,带着“预设”去听课;课标定位,即梳理本课教材体系,研读课标相关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立意;背景知识研究,即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动态,拓展学习主题相关知识,使教学贴近生活,准确科学,表达国家意志;學情分析,强调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素材搜集重在丰富课程资源,尤其是针对统编教材的绘本式设计,注重素材的创造性使用和开发;教学思路设计,须综观教学的逻辑思路,旨在提升教学思维。

每次“微鲜”磨课活动中,成员选择课题后,每人认领一个观察视角展开研究,之后,展开同课异构,着重彰显自己的观察视角;听课教师则立足不同的视角展开听评课。通过这样的研磨,工作室成员再进一步深度研讨,改进教学设计,从而形成精品课例。

以“变废为宝有妙招”(《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11课)一课为例,老师们各自“认领”角度后展开研究。其中,负责教学思路的陈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杨老师则搜集了以往11个相关课例,总结了其中比较成功的教学片段,如:这么多垃圾真的是垃圾的错吗?让我们也来听听“垃圾的控诉”;我们班同学一个上午都产生了哪些垃圾呢;习近平爷爷在武汉考察废弃物的绿色回收利用时就曾指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不把垃圾放错位置的最好办法便是——分类回收等。经过分析,杨老师提出如下教学思路: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垃圾,即日常生活中垃圾的产生是很正常的,关键问题在于垃圾能否合理利用;本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

方老师对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了研究,认为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判断能力、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习惯。林老师则围绕“垃圾的去向和危害、垃圾的分类、垃圾再生、国外对待垃圾的态度、如何区分垃圾种类”五个方面展开背景资料研究,搜集了22个微课素材,极大丰富了我们对该主题的认知。

同课异构后,老师们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思维碰撞设计了新的教学流程(见右上图):

通过这样的磨课过程,工作室成员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引导儿童过更好的生活,教学自当侧重于生活指导和生活方式的引领。从“变废为宝小制作”到“思考垃圾分类的意义价值”,既是教学目标的转变,更是教学立意的提升,它折射的是老师们对于课程理念和课程价值理解的深化。

借助“微鮮”磨课的深度教研,工作室带领成员磨出了一节节精妙鲜明的课,并由此延伸至同主题教学研究。这样的教学研究指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文本理解,教学方式的灵活使用,进而实现课程理念和课程价值的把握等“关键能力”的提升,可谓是“精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效促进了学员的专业成长。

三、以“微趣”激发研究热情,深化专业成长内涵

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可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高端路径,同时,也是普通教师感到“高山仰止”的成长难题。工作室从主持人课题带动的“兴趣”引领开始,以“微趣”课题研究帮助成员“认识”教育科研,祛除“畏难”情绪,进而尝试自主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的教育科研自当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并服务于课堂教学。一开始,工作室以导师课题带动为主,鼓励成围绕主课题选择一个角度深化研究,更鼓励成员另辟蹊径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例如,在主持人课题“思维的力量:儿童哲学+德育实践研究”“基于绘本的小学品德情境教学实践研究”“小学中年级段品德与社会开放式教学实践研究”等的带动下,成员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兴趣,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实践。如“小学品德故事教学的实践研究”“浙教版品德三年级教学问题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思品课体验式学习中的运用”等。

这些小课题立足日常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研究过程及其成果自然服务于课堂教学,更有效促进了教师对德育课程的理解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课题研究中,工作室成员深刻认识到,教师的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更好成长,有价值的研究项目不仅能让教师从中获得许多发展机遇,更能让学生有效经历学习,以真实丰富、充满善意的价值引领,为儿童提供温暖而美好的道德生活。

统编《道德与法治》走进课堂以来,工作室成员以主动研究的态度,开始了“微课助学”的新探索。“微课助学”,即运用微课帮助学生学习。其落点于“微”,力求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情境化,以小切口贴近学生生活;其指向于“助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感悟、实践。我们尝试用“微课”唤起学生的“注意过程”,强化刺激,以直观、真实、艺术化的榜样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用电影特技手段等凸显“重要信息”,引导学生从“观察学习”开始,实现“微课助学”。

在两年的研究实践中,工作室学员立足课堂教学制作了50多个微课。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为例,我们开发了“我们班四岁了”“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我们班 他们班”三个小课题,设计制作了9个微课。例如,“我们班四岁了”设计了“我们的成长足迹”“综合实践:难忘的班级回忆”“设计我们的班徽”“今天班干部当‘家”,4个微课针对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强化集体意识,破除小团体本位的狭隘意识,真正敬畏和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在微课研发过程中,工作室逐渐形成了“重点导学微课,难点助学微课,拓展扩学微课”的思路,并提炼了三条策略,即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分类微课;配合学习单册,激发深度学习;家长群分享,助力课外学习。借助微课,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努力促使学生在自身经验、体验中反思学习;并积极挖掘家庭资源,帮助儿童经历有效学习过程,重构道德生活,真正将德育做细、做小、做实。

从一开始由导师课题带动到成员独当一面,多数学员经过三年研修,都成为了区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领头雁。他们不仅顺利通过高级职称评审,成为学科骨干,论文获奖或发表高达186篇;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形成了研究习惯,在“回到”学校后,真正以研究的方式展开新的教育行走,不断深化自身的专业成长内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工作室学员们的梦想很小,小到上好一节课,写好一篇论文,做好一个课题,评上一个荣誉,职称晋升一级。但是,小梦想,终有大成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携手前行,在实现一个个小梦想的过程中不断积淀成长……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微格研修课题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世界上最轻的金属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基于分布云和Logistic方法的微格录播系统
基于教师专业视域下的高校师范“微格”教学实践探讨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