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阴病(脾阳虚证)脾与胰腺组织结构变化实验研究

2019-12-24李秉岳王仁嫒张发斌赵协慧陈湘宏刘占厚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1期
关键词:阳虚证太阴运化

李秉岳,李 杰,郑 靖,吴 萍,王仁嫒,张发斌,赵协慧,杨 艳,陈湘宏,刘占厚,高 威

(青海大学 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中医学认为脾胃主运化和受纳,若脾的功能发生障碍,则出现受纳、吸收、转输等功能失常,故脾胃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的关系很密切。现代医学认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不仅是胃肠的主要功能,而且与胰腺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弄清中医学的脾胃与胰腺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通过观察太阴病(脾阳虚证)模型大鼠脾与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太阴病(脾阳虚证)脾与胰腺的相关性。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健康未孕SD大鼠840只,购自甘肃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中心,许可证号:SYXK(甘)2011-0001,合格证号:62001000000133。雌雄各半,质量180~220 g。

1.2 药物制备

造模用大承气汤:按《伤寒论》配伍,芒硝、大黄、枳实、厚朴(购自青海中藏药材市场)比例为3∶4∶5∶5,参照王琦所著《经方应用》折合今量。大黄粉碎后冷水浸泡12 h,绞汁、水浴加热浓缩至所需剂量[1];枳实、厚朴冷水浸泡12 h,于煎药机中煮沸40 min后三层纱布过滤,如此煎煮2次,将2次滤液合并、水浴加热浓缩至所需剂量;最后将大黄液、枳实厚朴混煎液、芒硝液混合,使得混合液含生药2 g/mL,4 ℃冰箱保存备用。

1.3 仪器

常规手术器械;PL203电子天平(上海梅勒特-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100 mL量筒,1 000 mL量筒;5 L烧杯;DC-NSG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上海达程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温箱(北京西城区医疗器械厂);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公私合营国光医化仪器厂);Leitz石蜡切片机(德国Leitz公司);载玻片和盖玻片;倒置相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2 方法

2.1 分组

所购SD大鼠到达实验室后,置于恒温(20±2) ℃,相对湿度为(40±5)%的环境中,适应性分笼喂养3天后,剔除不健康大鼠;将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40只、模型组288只、干预组288只,药物组随机均分为药物1组、药物2组,各组均雌雄各半分笼;实验组、药物组大鼠进行太阴病(脾阳虚证)造模。每组实验动物再随机分成28组,每组10~13只。

2.2 造模

根据文献[2]及预实验经验,采用大承气汤室温灌胃法造模。造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共12天。第一阶段1~6天,模型组、药物组大鼠在室温下用大承气汤灌胃,剂量为3.5 mL/200g,1次/d,以损伤大鼠脾气,空白组大鼠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第二阶段7~12天,模型组、药物组大鼠在室温下用大承气汤灌胃,剂量为4.0 mL/200g,以损伤大鼠脾阳,空白组大鼠以相同剂量的室温生理盐水灌胃。造模过程中大鼠均采用自由取食饮水,3天称量1次体重。

2.3 理中汤干预

大鼠造模成功后,将干预组大鼠在室温下用理中汤灌胃,剂量为3.5 mL/200 g,连续干预12天。

2.4 标本采集

正常组、模型组均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在以后的12天中,每天各随机抽取10~13只大鼠,断头处死大鼠并迅速解剖取出脾脏和胰腺;干预组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以后12天中,分别予理中汤干预12 h,然后随机抽取10~13只断头处死,取脾脏和胰腺。所有大鼠处死前均称重,记录体重。

2.5 标本处理及制备

2.5.1 脾脏与胰腺的处理 用0.9%生理盐水洗净表面血迹,然后置于0.4%中性甲醛中固定。

2.5.2 病理切片 脾脏、胰腺固定24 h后制作病理切片。具体过程如下:①取材:脾脏、胰腺纵切,取一块厚约2 mm左右组织,与标签纸一起置于专用铜盒中;②脱水:将铜盒放在不同浓度乙醇中浸泡;③浸蜡:脱水后将铜盒依次置于苯蜡、蜡Ⅰ、蜡Ⅱ中浸泡;④包埋:浸蜡后打开铜盒,将组织置于装有液态石蜡的铜格中,脾脏和胰腺平埋;⑤切片:待蜡块冷却后将其固定于切片机上切片,厚度5 mm。摊片,水温48 ℃。贴片,用载玻片捞取无皱折的2片,并在载玻片打磨处用铅笔标记。65 ℃电热恒温培养箱中烤片4 h;⑥HE染色:浸泡在二甲苯、梯度乙醇中脱蜡,然后浸泡在苏木素、伊红中染色;⑦透明:放入梯度乙醇、二甲苯浸泡脱水透明;⑧封片观察:加拿大树胶封片,盖上盖玻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3 结果

3.1 脾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光镜下观察造模结束第1天的正常组大鼠脾脏,镜下可见:脾脏被膜清楚、无增厚,红、白髓质边缘结构正常,脾小体结构正常,无明显增生及萎缩,脾窦及血管无明显扩张。观察造模结束第1天后模型组大鼠的脾脏可见:脾脏被膜清楚、无增厚,红、白髓质边缘结构正常,脾小体结构正常,无明显增生及萎缩,脾窦及血管无明显扩张,但脾小梁静脉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理中汤干预后第12天,干预组大鼠脾小梁静脉血管无明显扩张充血,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病理改变,说明理中汤干预对脾脏组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见图1。

造模结束后第1天正常组40× 造模结束后第1天后模型组20× 干预第12天后干预组20×

3.2 胰腺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光镜下观察造模结束第1天正常组大鼠的胰腺组织,镜下可见:胰腺组织中胰岛数及岛内细胞较多,细胞排列整齐,胞浆丰满,结构清楚,胰岛毛细血管蟠曲呈球状,血管管径基本一致,无扩张现象;观察造模结束后第1天模型组大鼠的胰腺组织可见:胰腺组织中胰岛数及岛内细胞数无明显变化,但少数细胞呈空泡状,胰岛毛细血管无扩张。理中汤干预12天后,胰腺组织中胰岛数及岛内细胞数无明显变化,少数空泡状细胞消失,细胞分布均匀,核大小基本相等,无核固缩,胰岛未见毛细血管扩张,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病理改变,说明理中汤干预对胰腺组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见图2。

造模后第1天正常组20× 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40× 干预第12天干预组 40×

4 讨论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从解剖实质、生理功能还是病理变化来看,胰腺应属于“脾”的一部分[3,4]。

4.1 脾与胰腺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就生理功能而言,中医学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即指胃在受纳、腐熟水谷,将之变为食糜后,再通过胃的“降浊”功能将食糜降至小肠,脾(小肠)进一步将之化为水谷精微(“化”),然后经过脾之升清功能将其运达全身(“运”)。现代医学认为,饮食物消化首先是胃通过容受性舒张,接受来自食管的食物(“受纳”),并通过推进性蠕动进行初步消化,使之成为食糜(“腐熟”)。食糜在小肠内进行进一步的消化,而消化的过程主要依靠消化酶的作用来完成。消化酶主要来源于胰腺的外分泌液——胰液。胰液中的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能将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类物质分解成细小、易通过肠黏膜吸收的微粒或小分子物质,这与中医脾主“化”(化生精微)的功能十分相似。上述微粒或小分子物质可被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运达全身。这与中医脾主“运”(运达全身)的功能又十分相似,这些与中医学“脾主运化”的功能相契合,胰的功能可纳于“脾”之“升清”“散精”功能范畴之中,即运化水谷精微、运行布散津液精气。由此可见现代医学的胰腺与中医学之“脾”在生理功能上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张山雷先生在《难经汇注笺正·四十二难》中指出:“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古之所谓脾者,固并此甜肉而言……亦所以助消化者,正与古人脾运化之义符合。”[5]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继学先生则对“散膏”有着进一步的论述,任继学指出:“散膏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其体有多种肌核组成,内通经络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故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6]按照此理论,散膏相当于现今之胰腺,其功能与脾相吻合。

4.2 脾与胰腺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若太阴病(脾阳虚证)发生时,脾阳虚衰,运化无权,“脾”之运化水谷、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职,则可出现纳少腹胀、腹痛腹泻或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胰脏外分泌功能障碍、胰酶不足时引起的“胰源性腹泻”的状况相一致。患者可表现为消化功能不良、腹水、腹痛、黄疸、发育迟缓、消瘦等。季凤清等[7]对脾虚大鼠胰腺进行组织化学研究发现,脾虚组胰腺泡细胞的RNA、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三磷酸腺苷酶、葡萄糖-6-磷酸酶和硫胺素焦磷酸酶含量和活性均低于对照组,H.E染色标本中脾虚组胰腺泡细胞中酶原颗粒比对照组减少,说明胰腺泡细胞能量代谢降低。胰腺泡细胞在合成消化酶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能量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消化酶的合成,导致消化酶的合成下降。这些研究表明脾虚证时胰腺外分泌功能减弱可能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与脾虚证出现一系列消化功能下降和失常有密切关系。当脾虚动物经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后,胰腺泡细胞RNA和这几种酶活性可恢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腺细胞功能状态与正常对照组相近,表明加味四君子汤对脾虚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太阴病(脾阳虚证)模型大鼠造模结束后第1天脾脏组织中脾小梁静脉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同时在模型组大鼠的胰腺组织中出现少数细胞呈空泡状。而在理中汤干预第12天后,干预组大鼠脾脏组织中脾小梁静脉血管无明显扩张充血;同时干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少数空泡状细胞消失。说明理中汤干预不仅对脾脏组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对胰腺组织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些变化是同步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太阴病的主要病机是脾阳虚损、脾气不升、寒湿内生。一方面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体内产生瘀血,这是脾脏组织充血形成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脾与胰腺的关系较为密切,当脾阳虚损、运化失司,脾气不升时,势必会影响到胰腺,因此在组织结构上出现少数细胞呈空泡状变化,在功能上使胰腺的分泌功能低下,表现为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胰酶不足,导致“胰源性腹泻”的发生。而理中汤具有温中阳、祛寒邪、益脾气、助运化的作用,使脾胃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表现为气血在阳气的推动下,运行畅通,瘀血得散;由于脾阳恢复,运化功能正常,对胰腺的影响得以消除,因此在理中汤干预12天后,脾脏充血现象消失的同时大鼠胰腺组织中少数空泡状细胞也随之消失,二者的变化是同步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了脾与胰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即机体发生病证时,它们的组织结构有着同步的变化;当针对病证进行治疗后,它们的组织结构改善的变化又是同步的。

综上所述,从脾与胰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组织结构的实验结果来看,太阴病(脾阳虚证)脾与胰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之“脾脏”与现代医学的胰腺关系密切,胰腺应视为“脾”的一部分。此理论为临床治疗太阴病(脾阳虚证)提供了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阳虚证太阴运化
实脾散治疗脾肾阳虚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中止泻汤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二仙汤及其拆方对肾阳虚证小鼠附睾P34H、Prdx6的影响
肾阳虚证骨关节炎温针疗效的差异基因表达谱研究